注册

陕西一200多人村落仅6人坚守 最年轻者52岁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凤凰卫视4月2日《社会能见度》,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200多人生活的村庄,现只剩6个人,平均年龄将近70岁。 农民:三十来户了,走的剩4户,家旁边的地你随便种。 解说:3000多亩耕地已

解说:王爱科是侯成兰的大儿子,他早已搬离疙洞峁,现已在100多公里外的靖边县落户,他和弟弟回来看望父母,终于刚到家。侯成兰说平时生活必须品不够了,她就会打电话让儿孙们送些回来。

侯成兰:好比一两个月,儿子用手机问一下,你们有困难了吗,有困难我们回来的时候,我们给你们买,我们说有了,他们就回来,我们说要买什么就送来了,我们说不要会,我们有了他们就不回来,就这样。

王爱科:平时就是需要什么,我们回来米面就买十来袋子,就吃,这里人吃菜主要就是土豆,再有吃酸菜,以酸菜为主,吃不上新鲜蔬菜。

解说: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每一个消失80至100个村落,那么疙洞峁会面临这样的命运吗?村里人为何要搬离此地呢?王爱科有四个子女现都已成家,1999年大女儿嫁到靖边县之后,他就把家人迁移到了那里,王爱科说自己是第一个搬离疙洞峁的人。

王爱科:当时往出去的时候,就是这里自然条件不好,种地都是山地,土地面积又不多,我们这里人多地少,一个人平均就是4亩5分地,但当时分地的人数,粮食基本上没什么卖的,就是卖点豆子,能卖个几百块钱,就是这么个情况,也基本上没什么经济收入。再一个我出去打工挣点钱,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因为这的工资低,本身那个时候一天挣五六块钱,工资低。

解说:王爱科当时喂了20多只羊,一头骡子,他说当时羊粪是最主要的肥料,20多亩地全靠骡子耕种,那时的自然环境比现在还恶劣。

王爱:以前地都是这样的颜色,都是这样黄的,都是这样的颜色,一刮风都是黄尘沙子,飞得眼都挣不开,自人离开以后,山肥地黑了,地皮全黑了,有柴草扒住了,稍微刮点风沙还起不来,就是还比较可以,退耕还林,为了减少水土流失还是有点好处。

解说:据王爱科介绍,90年代圪洞茆还能种植冬麦,但如果遇上旱年就会颗粒无收。

王爱科:雨一缺了就不好,到这个三四月四五月下点雨麦子还可以,如果到三四月四五月不下雨,麦子就没收成,麦子出不来长的一点点高,麦穗出来里面都是黑的。

解说:吃水一直是圪洞茆村民面临的难题,当时连收集雨水的设施都没有,只能用牲口在沟里驼水,除了自然环境恶劣,让王爱科选择搬离的另一个原因是,孩子上学困难。

王爱科:娃娃们本身上学的时间,就是六七岁七八岁,要走七八里路念书,这里小学远啊,我们本大队的学校,就是你们过来的那个,只办三年级,上四年级五年级就要在外乡,有十几里路,在那个地方念书,所以娃娃们在这儿念书不方便,就是自然条件苦,不行,我就打主意离开这个地方。

陕西圪洞峁村自然环境恶劣 村民娶妻成难事

解说:当时圪洞茆的年轻人娶媳妇儿已经有些困难,王爱科搬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让儿子能顺当的娶到媳妇,也希望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王爱科:最起码那个地方,就是当个农民受苦人不背庄稼,不背不抱,一切都是使机械化,就是为了娃娃们以后,以后不要在这个地方山沟沟里面,驴驮人背了,我们这里种庄稼就是要驴驮人背啊。

解说:村长周子占说娶媳妇儿一直是村民最困难的头等大事,外面的女孩子不愿意嫁进来,圪洞茆附近的兴峁村还有五十多位村民居住,村里四五十的光棍有很多。

周子占(圪洞茆村长):要房子,要车,要三金一银,还要办婚礼,娘家要彩礼,所以就太复杂了,养上两个儿子,经济就承受不了,娶不了媳妇,这个贫困的地方最难的事情。

解说:周子占说,驮巷村村民大规模外出务工是从2002年开始的,当时圪洞茆有个村民在榆林做小本生意发家致富,先后开了服装厂和农场,有很多村民去他的公司打工。

周子占:有两个农场,农场有种地的,养树苗的,还有在他的羊老大公司做衣裳的,卖服装的,都在他边,过去种地挣不了多少钱,一斤豆子一块几毛钱,一年打几担豆子出去日常支出,再买一些牲口饲料,抛开上礼啊,买煤炭、交电费、穿衣裳、供娃娃上学,所以说这个地方就没钱,养不起,穷。那会出去打工外面的条件好,打工比种地还合算。

解说:因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在村里上学的孩子逐年减少,2007年驮巷村小学和村保建院被迫关闭,村民陆续往外搬迁。

周子占:娃娃走的这里学校立不起,没人了,都嫌这个农村学校不好啊,教育赶不上,都想在城里面念,教育好一点,从2007年开始就逐渐一年比一年走得多,一年比一年走得多,因为这没有学校了。娃娃上不了学,农村没学校,没有医疗,所以人就往外走,其实他的有手艺的泥瓦匠,砖瓦匠有的是搞经商的,有的是揽工的,有的是在外面承包种地的,都向外发展走了,打工在外面打工的话,一个打工的一年能挣四万块钱,比较起来就不合算,现在就是老婆老汉腿疼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出门走不动的,只能多少种点地,喂两个羊。

解说:现如今王爱科的儿女都在靖边系生活,他耕种着女儿家的十几亩地,生活条件比圪洞茆要好很多。

王爱科:那儿种地全是机械化,地都是平地,都能浇水,自然条件比这里好,娃娃念书又方便,离学校又近,经济收入也可以,比较起来比这边强得多,最起码有保证。

解说:在采访中,村长周子占对村庄的未来抱乐观态度,他觉得走出去的村民以后还得回来,那周子占为何会这样想呢?现实又会怎样呢?村民的迁移对村里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原先一千多人生活的村庄,现不到200人,大量的村民迁移给村庄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一些难题。

周子占:不好弄,工作不好搞,你像收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有的人电话打不通,有的钱交不回来,但是以后你把他漏了又弄不成,关键待遇问题,人家忙也不能把人家耽误了,所以影响可大了。有的项目每人干不成,乡政府上面,县政府乡政府,人家还是正常对待,正常对待,但是你下面人工作不好搞,开展不开,没有啊,都是老婆老汉瘸腿瞎眼的走不动的,七老八十的,你弄点什么都弄不成。

王爱科:我们这里没人开发,连人都没了,叫谁开发,外村的人来了,我们村的人还不愿意,不让你在我们这个村瞎开。

解说:王爱科每次回家,都会劝导父母离开圪洞茆到靖边县和自己一起生活,但他们一直都不愿意。

王爱科:我早几年就想让他们跟我走,他们就是不走,说不听,谁说都不听,我们这些叔伯兄弟也劝说让跟上我们走,他就是不走,你老了一时有个病去世到炕上没人知道。

候成兰(圪洞茆村民):我就想在这里住,我在这里生活惯了,我出去到外面,东南西北也分不清。

王爱科:老人们也就心多,意思是我现在的儿子,也娶过媳妇了又有孙子,他们老了给孩子们有负担,给我又加重负担了他们俩在家又自由,给我也减轻负担了,我的意思是说老人80了,一时有个病,我们跑也跑不回来,几百里路就说是打电话我们也不能马上到,所以说这个可难解决了这个问题。

解说:因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又执意不愿搬走,王爱科也有了回到圪洞茆的想法,虽然他在外乡已经生活了十几年,但王爱科一直觉得无法融入并受到当地人的排斥。

王爱科:在那里人家一说起,就说你是外来户,你是外来户,不管做什么都说是外来户,虽然说户在那里,都算你是外来的,生产队开会什么的基本都不叫,有什么大事小情也不问,也不商量,在那个地方受了很多苦,干了很多不该干的苦力活,跟人家淘粪、挖树苗,人家叫你干什么活,没有钱叫你干活你就要给干,不给干就不行。路呢出门人家就堵道,每年把基地用树苗占一条,每年占一条,把大门堵的门都出不了,所以我还是想回到这个地方,这里再怎么也是本乡本地。我们都是本家子弟,想回这个地方。

解说:现在圪洞茆人少地多,王爱科有回乡承包土地种植经济林的想法,村长周子占觉得,很多搬离的村民他们的户籍还在村里,如果在外面生活不好,他们还得回来。

周子占:现在只能说在外面没有落户,他还只是暂时的,他的户口没落下,暂时的这个社会是怎么变化以后,有一部分人他在外面待不住,还得回来。下了户的就不回来了,没有落户的,没有职业的还得回这个地方,在外面打工挣不下钱的,吃不开的,他还得回这种地羊啊,根据现在去年到现在,金融这么危机,他还离不了这个地方,因为他这个生活范围土地在这儿,他要回来种土地,他外面打工吃不开,他回来种土地要养家糊口的啊。

解说:刚回来不久的王明忠也觉得几个儿子在外面不好混,明年有可能会迁回圪洞茆。

王明忠(圪洞茆村民):小孩们将来他也非回来不行,我看他非回来不行,不回来在外面没办法生活了,吃不开了我觉得明年就回来了,在外面没钱花了,都是揽工的,都是匠人,砖匠,三个儿子就有两个砖匠,人家工也不包了,活也不包了,哪里还有砖活啊?没有砖活了。原来一个匠人一天挣300块钱,现在100也没人要了,都没人要了,城里头房子,人家再也不盖了,盖了也卖不出去,人家不敢买了,所以城里吃不开,把这个房子卖了所以再也不盖了,建好了卖不出去。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村庄 村民

2015-04-02社会能见度 即将消失的村落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4/02/27ad24f1-aa79-49a3-b6d3-b8cac106f1a5.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