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滇缅公路山势险 机工翻车丧生后被就地掩埋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当满怀热血的南侨机工赶到昆明之后并没有马上投入到他们所期望的抗日事业中,这让他们感到失望。原来,所有的机工都必须进行培训。当然,这些培训除了技术上的之外,更多的是军事方面的。因为等待着他们的

解说:据有关资料记载,西南运输处先后接新车约3500辆,至结束移交中缅运输总局时可用的车只有500辆。那么,究竟是什么令南侨机工接下来的新车遭受如此大的损失?

陈晓楠:初一翻车、十五到底,这是当时在南侨机工当中流传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滇缅公路上的山势有多么险峻,车队不断的下深谷、爬大山,很多地方都是险恶之地,上有垂涎欲坠的巨石,下有深邃难测的深渊,尽管出发之前队长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强调行车的时候若是想调头,千万要屁股靠山、车头向崖,一面不小心滑落悬崖,但是这依法无法避免事故的发生。机工王亚六第一次执行的任务是到边境小镇畹町去接华侨援助的一批美国道奇牌的载重车,这个车装上了120箱炮击炮炮弹,行驶在路上,这位开了多年车的司机连车窗外都不敢多看一眼,由于滇缅公路仓促修成,且颇大、路窄,而且迂回在群山峻岭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悬崖。

解说:来自马来西亚的翁家贵随第六批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回到了祖国,在经过短暂的集训之后,他被编入西南运输处第14大队,这时,抗战的形势越来越紧张,大批云南新组建的部队要调往前线。

翁家贵:就是下关到永平,永平到功果桥。

解说:这是翁家贵第一次见到中国的军队,在这次执行任务的途中,因为不熟悉路况一辆车开翻了,死了两个士兵。

张云鹏(机工张智源之子):有的南侨机工他们翻车以后被同伴找到以后,都是就地掩埋的,像这样的情况都是时有发生的。

黄文明(机工许海星外孙):在深山里面,尤其车坏掉了,没有人去救助他们了,山里面很多那些蚂蟥什么,虐疾死在那边,尤其是许老讲有的翻车,有的掉进江里面就是这样尸骨不回了。

解说:云南的路难走,早已名声在外,滇缅公路全长1146公里,穿越横断山脉、怒山、高黎贡山、横跨怒江、澜沧江、漾濞江,山高水湍、坡陡路弯,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十分难行。70多年后的2013 ,我们走在滇缅公路上,尽管时光远去,但仿佛可见当年的艰难;今天,即使我们驾驶着性能强劲的越野车,面对这样的路况依然胆颤心惊。

嘉宾:滇缅公路三台山这一段道路,刚才我们已经看到还是比较艰险的,那么实际上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唯一的这么一个短墙,为什么呢?就因为这一段路它特别的坡陡,而且弯急,假如这个车辆到这个地方控制不住的话,它就可能就往这个地方就直冲而下,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地方,这个坡度是非常陡的,几乎达到90度这样的,车子一旦下去的话就可能是直冲下去或者是一直在向前滚,滚到底了。

解释:此外,时常光顾的雨水天气会造成路面泥泞,加上路窄坡陡,车轮打滑是常事,重则泥土剧崩塌方、车毁人亡。

谢志伟:一下雨那个轮胎车都会甩啊,一甩一甩,还有陷到里面拉不出来要互相拉,往后拉不行组往前拉就是这个样子,后来,车到路上的时候是错不开的地方很多。

翁家贵:两个老战友一个死在功果桥,一个死在永平。

记者:永平那个怎么死的?

翁家贵:他翻车了嘛,他翻车,车子把他压死的,两个都是翻车死的。

机工被困在荒山野岭 终被傣族同胞抢救脱险

解说:1939年9月,在云南芒市、遮放一带,阴雨绵绵,路面又滑又烂,机工杨保华等人困在芒市附近的荒山野岭。

苏荣禄:不能就停下,饿得没饭吃,我饿过两天,到山上找吃的也找不到吃的,到村里面那么远,河水都难找,不要说吃饭了,现在为什么关爱老兵?他这个老兵那个时候开车受伤了,抬都没人抬,他自己都饿得走不动了,我来抬你,你死了,就这样死在那里,有什么办法。

解说:杨保华等人一度病倒,直至第8天才由当地的傣族同胞抢救脱险。9个月抢修出来的滇缅公路实际上是一条土路,且路途艰险,仅从滇西下关到畹町共记547公里的距离中便要翻越6座大山,穿过悬崖峭壁8处,跨越大江河5条。  

陈晓楠:作为战时的伟大工程,滇缅公路尽管修通了,但是路况极差,它的全长1146公里,单程运输最少也要跑7天,平均每天仅能跑160公里,为什么效率会如此之低呢?滇缅公路路面不宽,比如在买庄坡段路面仅4米左右,只有两车道,再有就是全程都是泥巴路,一到雨水季节路况就更差,由于很多地方都是盘山路,肘拐子弯特别多,在整条公路当中像买庄坡这样的30度坡路很是常见;路况如此之差,条件如此之艰难,摆在南侨机工面前的困难重重,他们将如何面对呢?

解说:机工谢川周的车里总是装上两块厚木板,每当路面被冲坏或塌陷时,他就把模板垫在路上,再小心地开过去,后来,这个土办法还推广到整个车队,很多司机行车都带着木板,今天的一些山区公路两旁会有很多挂着加水招牌小站,当年,由于车辆在滇缅公路上长时间下坡,且当时燃油紧张,很多人下坡时都会想办法节省油料。据一名盟国的卫生兵回忆录记载,下坡的时候,中国司机把挡挂在空档上,吓得我身边的中士把汤姆森机枪伸进窗户,顶在司机头上对翻译说:“让他把挡挂上,要不我就了结他。”长时间的刹车毂就发烫,刹车极易失灵,人们就发明了淋水的装置,在车的外面临时加装了一个副水箱,加了一些管子,通到车底淋到刹车片上,使它不容易发热,刹车更好用,在滇缅公路开通以后几乎所有的卡车都装上了淋水。如果说淋水装置是一种智慧的发明,那么另一种办法则是无奈之举了。因为汽油一直很紧张,必须优先保证军车用油,所以很多民用车就只好改装成烧木炭和煤炭的汽车,这种车马力小、载重低,一旦爬坡就很费劲,想必这些被逼出来的土办法,机工们面对一些问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在抗战前,中国还没有汽车工业,即便是基本的维修工也极度匮乏,专业的机修钳工更是无处无觅,哪怕是在滇缅公路沿途的水平站,除了几台锻锤、车床外,既无图纸也没有资料,汽车的维修养护难以展开。尽管条件艰苦,但前方战士吃紧不容机工们半点怠慢,他们每天奔驰在这条危机四伏的险路上,连睡觉也是在车上。

陈文雄(机工陈玉初之子):在这当中他是风餐露宿,带着一个饭盒、带着一张棉被去到哪里、睡到哪里、吃到哪里,这些是我爸生前对我说过的。

解说:马儿死了,才卸驮鞍,是云南的一句俗话,这也是南侨机工当时的真实写照,由于任务繁重,南侨机工们往往是昼夜不停地跑,机工张智源曾一度体力透支累倒在岗位上。

张云鹏:最后他就想站出来喘一口气,但是他已经站不起来了,就昏倒在那个办公桌上。

解说:除了运输军用物资外,南侨机工还得完成一些特殊任务,如迁厂、抢运战地仓库、各兵工厂急用物资等,这些运输无定线、无定量、无定期,完成打乱了运输布置,也极度璀璨了车辆。复杂的路况、简陋的维护、高强度地运转,一部全新的汽车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跑五六年,但在滇缅公路仅可以跑五六个月。在1940年陈嘉庚视察滇缅公路时发现,最初为西南运输处新置的3000辆汽车不到两年光景剩下能用的汽车不足1000辆,这也造成了大量的汽车故障,令机修工没日没夜地干,但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和汽车受到的损耗一样,人也承受了极度的锤炼,除了高强度、紧张的抢运外,南侨机工还得面临种种生命危险。

任秀华(机工任作成之女):修车的时候就来了一些狼,父亲赶快跳车,野狼就蹲在他的引擎盖上就呜呜的叫,就来了一大群狼群,那个时候父亲呢他的刀呢就从刀鞘里边拔出来了,父亲就拼命地按喇叭,后面的车队听见汽车的喇叭声不停的鸣,以为汽车发生什么意外,很多汽车后边的车就开来了,大灯一开呢野狼才逃走了。

解说:滇缅公路穿越的是有名的烟瘴之地,连绵的雨水、雾气在高温之下弥漫整个公路,造成行车不变,也危害南侨机工的健康,各种传播虐疾的疟蚊异常猖獗,各种毒虫、兽随时来袭,瘴虐被人们称为闷头摆子,有十人得了九人死的说法。

陈玉琴:他们常说打摆子,一旦被那个毒蚊子咬了以后没药治的话,很有可能就要丢性命的。

解说:第五批南侨机工的领队来自马来西亚太平埠的蔡世隆,他回国后即在遮放染上了虐疾,高烧不止,几天病死于芒市,年仅26岁。据《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报道,当此路通车之始,华侨司机就做了开路先锋,他们驾车驶至芒市、遮放一带,每天遭遇流行的恶性虐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约七、八人。尽管如此,多数南侨机工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与滇缅公路上的其他通同行相比他们显得格外不同,甚至有点格格不入,除南侨机工外,当时还有福星公司,航空委员会下的运输公司,杜聿明掌管的运输大队等。

汤晓梅:光杜聿明这个运输大队就有二十个大队,第一到第二十,二十个大队,所以整个在滇缅路上可以运输的车辆人员应该是有20万多,20多万人。

解说:但是,在这数十万人中,人们几乎在一公里之外就能认出那些来自南洋的司机们,因为他们总是那么讲究,头发永远是一丝不苟的,据翁家贵回忆,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会用从当地一些少数民族妇女买来的网兜把头发扎起来,睡觉时也不会散乱,他们还每天洗澡,对个人卫生极为讲究。

陈玉琴:他们就叫他们辣椒头,干嘛叫辣椒头呢?他说他们南侨机工的头都是,他们喜欢打发蜡,头都是往后边梳的,很光的。

解说:其实对于他们而言,远离家乡、出生入死,精心打扮自己留意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尊重。他们知道最可怕的死神还未到来,独自身在异乡,前路一片迷茫。

陈文雄:有一次,他走在公路的桥墩那里,日本鬼子炸弹炸下来了,他就正好开避让那个车,避让那个车正好撞到桥墩上,把他停住了,要不然的话很危险就掉到山崖底下去了,所以他就逃了一劫。

苏荣禄:平均三千多人回国,三分之一的人死在这条路上。

陈晓楠:和苏荣禄相比,另一些南侨机工则没有这么幸运了,1940年10月之后,为了切断滇缅公路,日军派出了战机开始狂轰滥炸,这条崎岖的山路升起了浓烈的硝烟,先后有南侨机工1000多人为国捐躯,平均每1公里就有近两名南侨机工献出生命。尽管不断有同伴在战火当中倒下,难侨机工并没有退缩,在这条死亡之路上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抗战中的中国闯出了一条生命之路。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机工 南侨

2014-10-21凤凰大视野 失落的历史——南侨机工1939(二)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0/21/bec339cc-1620-46df-b575-53f1637307e9.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