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吉克阿优: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指路经》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位彝族的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生长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吉克阿优求学路的坎坷,尽管他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但因为家中贫困,小学毕业后吉克阿优就不得不辍学去放

核心提示: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位彝族的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生长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吉克阿优求学路的坎坷,尽管他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但因为家中贫困,小学毕业后吉克阿优就不得不辍学去放羊,背着父母他跑到区上的中学旁听。有人给学校捐建了一个图书馆,吉克阿优有空就泡在那里看书,一万多册书他比管理员还了解每本书排放的位置。

凤凰卫视3月13日《与梦想同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艾楚怡:各位好,欢迎大家《与梦想同行》,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位彝族的打工诗人,吉克阿优,城市中的孩子可能很难想象生长在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吉克阿优求学路的坎坷,尽管他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但因为家中贫困,小学毕业后吉克阿优就不得不辍学去放羊,背着父母他跑到区上的中学旁听。有人给学校捐建了一个图书馆,吉克阿优有空就泡在那里看书,一万多册书他比管理员还了解每本书排放的位置。

吉克阿优:从书上可以了解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就感觉自己的这个心就向外飞了。

艾楚怡:三年后吉克阿优成为了那个中学建校以来第一个升入高中的学生,偷了家里给他娶亲的彩礼钱,吉克阿优进入了高中。但后来母亲的去世让他彻底失去了读下去的信心,妈妈是唯一一个支持他上学的人,常常会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鸭子下的蛋卖了,换几块钱偷偷塞给他,辍学后吉克阿优踏上了和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的路,离开家乡,进城务工。

吉克阿优:最长的时候就是放在这个鸭毛房,就是羽绒服厂冲鸭毛的,它有一个工作服,那时候就口罩,头罩,衣服穿下来,就只剩下一双眼睛在外面了,就在那里,而且只要有时候动作要快一点的话那个鸭绒满天飞,一天下来就是戴头罩,穿衣服也没用,全身上下全部都是鸭毛。出来的话比如说我们中午出来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说鸭头来了,鸭头来了,就像成了一个鸭子一样的。

艾楚怡:漫无尽头的日子里,做着繁重的机械劳动,诗歌是吉克阿优唯一的排解。

吉克阿优:好些年了,我比一片羽毛更飘荡,从大凉山到嘉兴,我在羽绒服厂填着鸭毛,我被唤作“鸭头”时遗失了那部《指路经》。这个《指路经》是我们彝族人去世的时候请一个比较有名望的祭司,我们叫毕摩,来给他念这部《指路经》的,就是把这个灵魂亡魂给他指引到祖地,我们就那么叫,因为这个亡魂不送到祖地的话,他这个就成了孤魂野鬼了。

艾楚怡:吉克阿优说自己小时候常常会缠着村里的老人讲故事,他帮着放一会儿羊,老人可能就会讲一段彝族的神话给他听,很多文化就这样口口相传地流淌在血液中了,就像他们黝黑的肤色一样,永远不会改变。但尽管如此,他还是会用“文化混血儿”来形容自己,他说自己会写的彝文都不足以完成一篇文章,对彝族文化的了解其实也只是皮毛,出来打工七八年,再回到寨子里,生活他会感到不适应。但在城市里其实更难融入,而他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里成长,更是完全脱离了彝族文化,但是为了今后上学考虑,他们又不愿让孩子回老家上民族学校。在吉克阿优看来,工业化、城镇化、民工潮对彝族社会带来的是历史性的冲击,他身处其中,经历着真实的痛苦,纠结与迷惘,他希望用诗歌记录下这一切。

[责任编辑:马思文]

标签:吉克阿优 打工诗人

与梦想同行:打工诗人——羽绒服厂充绒工 吉克阿优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5/03/13/91a6945e-5474-4e9a-b467-6b08c1171dcc.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