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桦树皮文化 鄂伦春族文化符号性的存在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鄂伦春族独特的与森林永续共生之道,使得他们世代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这样的森林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手工艺。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树皮文化。凤凰

核心提示:鄂伦春族独特的与森林永续共生之道,使得他们世代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这样的森林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手工艺。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树皮文化。

凤凰卫视9月2日《与梦想同行》,以下为文字实录:

许戈辉:昨天我向各位介绍了生活在大兴安岭山林中的古老民族鄂伦春族,独特的与森林永续共生之道,使得他们世代享受着大自然的丰厚馈赠。这样的森林文化,也孕育出了丰富的民族手工艺。生活于北半球高寒地区的游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桦树皮文化。

广袤的大兴安岭生长着大片的桦树,桦树挺拔俊秀,树皮柔韧易塑,成为了鄂伦春等北方游猎民族制作生产生活用品的重要原材料。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我们见到了现存为数不多的仍然掌握着这门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人孟彩红。

孟彩红:敲的距离得一样,力度得一样。要不不好看,深一脚浅一脚它就不好看了。树皮是6月末到7月末,一个月时间,就这一个月时间能采下来,我们扒树皮不带死的,猎刀尖尖的,就是把上面的那一层轻轻一划它就开了。里边这个厚的这个它有保护那个树,那个没事,不破坏它。盆啊碗啊,都是用桦树皮做的,自己缺啥就做点啥,不像我们现在就是旅游产品了。

许戈辉:住在桦树皮围成的“撮罗子”里,乘着桦皮船去打猎,曾经桦树皮文化是和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但随着上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搬出山林,定居下来,并逐渐因为禁猎而改为农耕生活,这些老手艺也只能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符号性的存在了。

关金芳(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人):我们的生存整个的就改变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人们的思维方式逐渐在改变,过去鄂伦春人不懂得钱,有了钱是大家的,不是自己的。谁家有病了,他就会给他送去,你看病去吧,我们都是一家人。

许戈辉:关金芳出生的时候,鄂伦春人刚刚开始定居生活,儿时还有一些在山林玩耍的记忆,关于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了解,多是从家族里的长辈那里听来的。她的家族出过很多位萨满,在鄂伦春文化中,萨满是沟通人和天地,人和神灵的重要使者,她的姑姑关扣尼现在是这里最后一位老萨满。通过关金芳的翻译,我们听老萨满讲了很多他们那个时候在山林里生活的故事。她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捕大马哈鱼,那个时候的鱼又多又大,父亲把鱼赶到岸上,她跑上去抱起一条,大大的鱼从她小小的怀里挣脱出来跳回水中。她还给我们讲丈夫去世以后,族人们打猎归来,都会把猎物最好的部分送给她,绝对不会让她没有饭吃,最让老人担忧的是,现在能够听得懂她讲话的人已经越来越少。那些美丽的故事,一个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最终留在了历史中。

《与梦想同行》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许戈辉【主持人专区】

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1955-2000

[责任编辑:陈晓楠]

与梦想同行:走进大兴安岭——黑龙江篇(二)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9/02/f4b46fdd-9b1d-4738-b337-68297d7fb83c.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