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因“火”得福的华丽蜕变
2009年07月20日 10:3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周瑛琦:火灾之后,芝加哥发展很快,社会安定、商业繁荣,人们生活日渐充裕,被毁坏的房屋也重新建造了起来。1886年的一天,几个波士顿大老板聚在了一起,在密歇根湖边的市中心边缘地区买了块地,筹集了300万美元,准备兴建一座大楼,当时这个高度可是世界第一,一共有10层。10层在今天可以说什么也不算,到处可见,但你可别小看这10层,因为100多年前,芝加哥高于6层的建筑可是寥寥无几,可以说,这座大楼足以算得上是摩天大楼的雏形。当时人们仰望它,就像我们今天仰望迪拜塔一样,令人赞叹不已。老板们请来的是一位年轻建筑师,当时不算有名,但随着这座大楼的落成,他声名鹊起,并将芝加哥学派推向了极致。他的名字,叫做LuisSullivan。而这座大楼,就是我们前面看到的:芝加哥会堂大楼。

解说:沙利文的父母和那个时期众多怀有“美国梦”的移民者一样,于19世纪40年代千里迢迢从欧洲来到美国,沙利文就出生在波士顿。他的前半生颇为顺畅,小时候是个读书非常用功的孩子,16岁就考入了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工程和建筑,还拜了许多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为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沙利文,看起来似乎会有一个非常完美的建筑生涯。

解说:这是1886年,沙利文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当时还只被委托设计住宅和小型商业建筑的沙利文,接到了这份能让他骄傲一辈子的委托。他很快就拿出了自己的设计,许多革新的元素充溢其中。他将大楼的正面设计得苛刻素雅,在那一时期,美国如白宫、最高法院等地标建筑,基本上都是模仿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在城市规划上也基本照搬欧洲。

解说:而在芝加哥大火之后,建筑师们考虑得更多的是实用性。于是沙利文将以往那些赋予宗教、概念上的“牛鬼蛇神”统统舍去,他要让这座建筑在一片“欧洲遗风”中,成为芝加哥的“异类”,简洁淡雅,极具现代感。

周瑛琦:工程即将动工。但是,和当时其他准备建房的人一样,有一个问题让他异常头痛:建筑工人上哪儿找?这其实也是芝加哥在城市重建进程中,所有建筑师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在谜底揭开的同时,您将看到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周瑛琦:“淘金热”吸引着全世界不同种族、民族、宗教信仰的人来到美国,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看似红红火火、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工人对于做工,还是有选择的。那个时候,有技术的北欧移民大多能够当上干部,德国人当裁缝、做面包、做鞋子,轻松得就像在自己家乡一样;而大多数南欧和中欧的新移民,由于没有做城市产业的经验,只能做又脏又没有技术性的活;黑人则成为看门人、搬运工、苦力等边缘的角色。建筑,一直被视作有生命危险的高危行业,有勇气从事它的,是华人。

解说:中国清朝末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出洋谋生对穷人来说仍不失是一条出路。尽管美国人开出的报酬低廉,并且分配给华工最苦、最累、最危险的工作,华工们仍愿意放手一搏。

解说:华工远涉重洋来到陌生的美利坚,面对的不止是其他工人无法忍受的工作、生活和待遇,就连工地上的同行也会投来鄙夷的目光。他们认为华工体力单薄,个子矮小,根本没能力参加这么艰苦的工作。华工,其实就是当年美国社会的最底层。

解说:但是华工不会像白人那样自由散漫,爱酗酒闹事。相反,他们循规守纪,头脑灵活,很多工作一学就会,而且能够吃苦耐劳。很快,许多尝到甜头的建筑公司决定大规模招募华工,他们甚至派人专门到中国的沿海地区招募工人。

解说:对于重建中的芝加哥,这份渴求尤甚。可以说,当年芝加哥的每一条路,都有华工的足迹,芝加哥的每一栋楼,都有华工添过的砖。芝加哥的建设史,实际上也就是华工的血泪史。而沙利文的芝加哥会堂大楼,就有不少中国劳工亲手添加上的砖!

周瑛琦:当年横贯美国东西部的太平洋大铁路,被喻为“没有一英里是适宜筑路的”,但“一天铺设十英里”的记录,却是由华工亲手创造的。芝加哥的天际线,有华工书写下的一笔。但令人遗憾的是,在任何一次开幕典礼上,都没有华工们的影子,甚至连资本家们都不会提到华工的名字。我们无从考究在芝加哥会堂大楼的开幕礼上是否有华工出席,但早期华工的形象,早已烙印在美国的土地上,也烙印在这座会堂大楼里。人们迎来了它的落成。

解说:芝加哥会堂大楼的落成,把芝加哥学派的观念推向了极致。沙利文运用最先进的工业技术,在楼里设计了豪华饭店和办公室,而它的核心部分,是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剧院。它拥有巨大的室内空间,座位4250个,是巴黎歌剧院的两倍。

解说:像这样的剧场,在重建后的芝加哥城比比皆是。城中大大小小的歌厅、剧院几乎场场爆满,充分显示出在大火之后,城市重建所带来的繁荣盛况。最早期的摩天大楼在城中四处建起,构建出芝加哥天际线的最早雏形。这座城市似乎已经从悲伤中走出,迎来了新的黎明。而在它的重建过程中,芝加哥学派功不可没,造出了会堂大楼的沙利文,更是被誉为芝加哥学派的先锋,声誉一时到达顶峰。

解说:而今天的摩天大楼,从布局上来说几乎都是芝加哥学派的翻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当芝加哥学派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认真解决新高层商业建筑的功能需要,在芝加哥和美国西部试验新的建筑样式的时候,在纽约和一些东部地区却已经开始重新追求古典主义风格。

解说:因为许多美国人认为:这样的高楼缺少历史传统,缺少文化,没有深度,没有份量,难登大雅之堂,只是在特殊地点和时间为解决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于是,这些人抛掉了粗浅,重新寻找古典的深沉。如此一来,找沙利文设计房子的客户也越来越少。

解说:而与此同时,他的芝加哥会堂大楼也没有逃脱20世纪初经济危机带来的厄运,它建成后不久,就逐渐萧条了下来,而其他的剧院、饭店陆续开业,也抢走了大量的客源。1929年,这里不再上演歌剧,直接关门倒闭了。当时有人决定把它拆除,但因为它是石头造的,拆除它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这块地的价钱,因此才得以保留了下来。

解说:1918年,沙利文破产了,他再也交不起租金,不得不离开了会堂大楼顶层的办公室。1924年,他在潦倒中去世。芝加哥学派走向了终结,而沙利文一生中所建造的百余座建筑,也几乎全被拆除。而他赖以成名的芝加哥城,获誉“摩天大楼之城”,时至今天。

解说:。1969年,剧院重新开放,恢复了往日的歌舞升平,但不知道来这里演出的人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的那场大火,还有这个城市重建过程中付出血汗和生命的建设者们。

《筑梦天下》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六 13:00-13:25

重播:周日 03:10-03:35  22:30-23:00

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