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李德与佛采尔天壤之别 第五次反围剿必败无疑

2013年12月16日 15:23
来源:凤凰卫视

马振犊:克兰这个人是比较神气的一个人,他在德国从事贸易,得到了德国经济部和外交部,还有军事国防部方面的一些实力派的支持,所以他的生意是越做越大。克兰本质上是一个商人,但是他在中国跟中国的政界、军界的高层人物有密切的交往,他也很会用商业手腕去笼络中方的一些人士。

解说:原来克兰此行是要在广州与两广当局秘密签订一个军事工作合作计划,表面上看,这个计划纯属民间商业行为,但实际上该计划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德国国防军部的坚决支持,这正和德国国内的形势变化有关。

希特勒的纳粹政府上台以后,急剧地扩充它的军备,那么军火工业异常地发展,对于稀有金属的需要,特别是制造大炮,枪管的钨砂的需要急剧增加,而钨砂当时在全世界范围内看,在中国和苏联蕴藏的是比较多,而苏联跟德国的关系又不好,所以德国人就把得到钨砂钨矿的最大的希望寄托在中国。

解说:两广地区正是钨的主产区,广东更掌控着中国最重要的钨矿外运路线。克兰以其投机商人的敏锐嗅觉很快就发现广东的事情必须德国陈济棠的首肯,而南京中央政府对此便鞭长莫及。

马振犊:克兰是一个商人,所以对商人来讲,哪有生意就做哪,他跟陈济棠签订了帮助广东建立兵工厂的合同,飞机场的合同等等,所以很多的贸易都是和地方当局进行的,而这些贸易又是为蒋介石所反感的。

解说:1933年秋,南京国民政府已通过各种渠道得知了克兰在广东的秘密活动,向德国外交部部门提出强烈抗议。德国外交部认为克兰此举是在冒险,但国防部却坚持为克兰背书。

就在中德双方因克兰的“广东计划”风波骤起时,合步楼公司应运而生了。合步楼,全称是工业产品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克兰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这家看似私人性质的公司此后却成为了中德之间军火、战略资源,乃至人员往来的全权代理。

周惠民:它名义上面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实际上是军火仲介工业。《凡尔赛和约》的规范把许许多多军方人员,就不能够留在军方,就变成退役的,备役的,那么这些退役的备役的将领,比如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德国所谓的国防军之父塞克特这些人都成了合步楼公司的一些相关顾问。因为这些个退役将领,或者重要将领的存在,让这家公司中国的销售是无往不利的。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克兰冒险家的特质促使他投下更大的堵住,1933年8月,在塞克特的安排下,克兰前往庐山牯岭拜会蒋介石。

克兰技术与蒋介石会晤详情:蒋委员长谈到广州,并探听我在那里的活动,我向他解释一切,并将话题转向另一方面,“钧座从本人所作报告中可看出德国将广东视作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那里的一切所作所为均视为中央政府的部分计划”。他回答说,“不错,广东是中国的一部份”。从今以后,我在广州的工作再也不会有人闲言闲语了。

马振犊:克兰对于蒋介石来讲也是一个有用的人,所以尽管他可能会跟地方当局发生一些关系,做一些生意,但是蒋也不会为了这个而去处理他,因为克兰在从商到政,到外交,后来已经成为中方某种程度上要依靠的这么一个人物。

解说:在牯岭,克兰与孔祥熙签署了《中德易货合同》,这意味着克兰已经获得南京国民政府的信任,中德军事,经济合作,也由此步入所谓的“蜜月”时期。

马振犊:蒋介石,蒋先生让孔祥熙负责这事,你去采购去,你按照塞克特拿的清单采购,就那一次采购单,七九式步枪1万支,七九式子弹1亿发,机关枪,轻机关枪5千挺,短枪,就是德国造,大镜面盒子5千支,还有240门迫击炮,24辆坦克。德国人在“蜜月”期给我们那么多武器装备说明什么?中德关系在这里是非常好的。

马振犊:中德贸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要易货贸易,就是说物物交换,具体来说就是用中国所生的稀有金属钨砂和其他的比如像猪鬃这些农产品和其他的矿产,来跟德国交换军火。

解说:1934到1938年间,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砂由每年2000多吨激增至每年近9000吨,与此同时,中国也成为德国最大的军火买家。

德国纳粹政府上台 蒋介石曾提借鉴法西斯主义

截至1936年,德国已向中方交付的军火价值达1000万马克,德国军火源源输入中国的同时,在德国国内已成燎原之势的法西斯主义也悄然进入了中国。

马振犊:纳粹政府上台以后,在德国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说在恢复经济,发展国力方面,在三四年的时间内,德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种情况下,当时在中国也,特别是,甚至在中国的知识界都形成了一种舆论,认为中国要向德国学习,要像德国学习它的建党的经验,和它的组织发动民众,训练民众的一些经验。

申晓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因为当时来讲,因为法西斯主义符合民族复兴的这种东西,而且它的那种宣传真的就是一种专制主义,而且还反共产主义,而蒋介石其实是觉得蛮好的,所以当时也曾经甚嚣尘上过一次。蒋介石在中央会议上,他也提出我们真的可以借鉴。

法西斯其实就是重视耳目、爪牙、心腹,那蒋先生呢,他是充分落实法西斯的东西在中国王丰,比如说复兴社就是他的耳目,他的军队实际上就是那样的爪牙。

蒋介石建“中华民族复兴社” 核心成员即“十三太保”

解说:1932年,“中华民族复兴社”成立,蒋介石任社长,其核心成员的13人被称作蒋介石的“十三太保”,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军统投资戴笠。复兴社曾公开宣言,“我们需要中国的希特勒”,他们所簇拥的领袖蒋介石一生却从未与希特勒谋面。不过在中德交好时期,两人曾隔空书信往来,互致敬意。克兰也曾带来过希特勒的签名照及亲笔信等信物。不过,克兰的信物却是双份的,一份给蒋介石,另一份给南天王陈济棠。

马振犊:希特勒在这个人他对中国本质上是没有什么好感的,但是呢,这个人民又是一个实际,讲实惠的人,他说过政治是不讲良心的,为了需要可以撕毁一些。所以他当时的确是,他也是为了原料的需要,他跟中国保持了这种,比较密切的易货贸易的关系。那么为了这个需要,他也容忍德国军事顾问在中国工作。除此之外,他也对中国人没有其他的好感。

解说:就在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向德国靠拢,中德双边关系如火如荼展开之时,德国在运动的另一个伙伴日本,却正以不安分的目光注视这一切,硝烟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节选自《蒋纬国口述自传》:我到德国去的时间是民国二十五年的冬天,在西安事变之前,记得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我曾经写了一封信给父亲,在信里为父亲打气。我在信中一开始就跟父亲开玩笑说,“父亲,我非常抱歉,我实在不应该出国,我一离开之后国内就出乱子了”。让父亲能够得到一点轻松的调剂,恐怕家里面也只有我能够做得到。

解说:蒋纬国是蒋介石的次子,其生父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在国民党联俄容共的时期,蒋介石的长子蒋经国曾前往苏联留学而1936年,蒋介石把蒋纬国送去了德国。

王丰:蒋纬国是蒋介石最爱的儿子,蒋纬国这个人很聪明,长得又很漂亮,又很听话,他会把他的这么心爱的一个儿子放到德国去是有原因的,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完成他自己年轻时候没有完成的一个梦想,最主要的是想去学德国的军制。

解说:蒋纬国到德国后,先是担任军事学家蒋百里访德时的侍从官,后入伍德军,进入慕尼黑军官学校,两年后毕业时,他已成为一个骑马、跳舞、剑术全能的德军少尉。

王丰:他实际上已经读完了军校,甚至于到山地兵的部队里面去当一个见习官,在当见习官的过程当中,甚至于还参与了德军进攻捷克的一些战役,他都参加了。可是就在二战,欧洲的战场濒临立刻破局,欧战扩大的结骨眼上,蒋先生着眼于中国的一个,外交的一个形势,他赶快把他的儿子叫回去。

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蒋纬国准备赴波兰边境参战,却接到紧急回国的命令,在德国的军旅生活就此告终。蒋纬国在德国的这三年恰是时局风云突变的三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德关系急转直下,他在信中写给蒋介石的玩笑话竟一语成谶。

李炜:对蒋介石来说,德国军事顾问最首要的任务无疑是帮他建立一支强大的新式军队,在德国人的帮助下,截止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国君总共完成了35个调整师和24个整编师的编成,另外调整东北军19个师,广东军10个师,川康部队26个师和9个独立旅,在这其中,接受德式训练编装最为彻底的是第三十六、八十七和八十八师三个单位,堪称精锐。

蒋介石期待这支将“德意志精神”灌输到脊髓的王牌军能帮他对内捍卫统治,对外抵抗侵略。然而,历史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1935年3月,年事已高的塞克特告病回国,由他的副手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接替其职务,  法肯豪森则成了蒋介石的最后一任德国军事总顾问。

法肯豪森提以空间换时间设想 国民政府建“东方兴登堡防线”

解说:南京的夏天溽热难耐,1935年7月,法肯豪森临危授命,正为起草中国对日国防战略挥汗如雨,如今为国民政府出谋划策的他,35年前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时,身份却是一名侵略者。那是1900年,北京城硝烟弥漫,22岁的法肯豪森作为“八国联军”中的一员参与了对义和团的镇压,这一经历在年龄普鲁士少尉的眼中有如一次充满异国风情的历险。

法肯豪森从此对东方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进入柏林大学东方学院学习,此后又曾在东京担任过德国驻日使馆的武官。法肯豪森对中国和日本的了解恰在此时派上了用场地眼下红军已被迫长征北上,国民政府自认“剿共”接近完成,而来自于日本的威胁却愈发迫切。“九一八事变”爆发不过四年,日军已无法满足于东三省,向关内不断挑衅,国民政府却继续采取妥协政策,华北岌岌可危。1935年8月20日,法肯豪森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关于应付时局对策之建议》,直指对日政策要害所在。

马骏:他说什么?战争一旦打起来,蒋先生,千万千万别消极防御,中国抗战之意志,民众之意志在于领袖,不抗战,老百姓的意志就没了。

马振犊: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是向蒋介石贡献了以空间换时间的这么一个战略设想,他曾经设想把中国的湖南、贵州一线建成中国的抗战基地,将长江一线作为未来抗日战争的主战场,利用中国的广大的内地,把力量保存住,跟日本人拼消耗,最后让日本人拖不起而失败。

解说:随着中日战争局势日渐严峻,国民政府开始备战,在德国顾问团的建议之上,确定了抗战战略路线。长江沿线自下游南京上海,中游南昌武汉,到上游四川,建立层层防御体系,并以四川为作战总根据地。在国民政府通知中心的宁沪地区,调派已经德式整训换装完毕的第八十七,八十八师主力驻扎,并且耗资百万修筑上海至杭州,吴江至福山,无锡至澄江三道国防线。这便是被称为“东方兴登堡防线”的国防工事。

希特勒为称霸世界 “抛弃”中国选择日本

时间进入1936年末,中国政坛发生“西安事变”,“兵谏”之下,国内各股政治力量趋于一致对外,中日战争似已不可避免。而国际上,纳粹德国与日本帝国于1936年11月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同盟正式形成,为了称霸世界,希特勒在东方选择了日本,但是否要抛弃中国他仍在犹豫。

1937年6月9日,应德国政府之邀,国民政府财政部长,蒋介石的私人特使孔祥熙率领代表团抵达柏林,开始正式访问,大敌当前,国民政府按照“以夷制夷”的逃路,期待国际力量干涉日本的进攻。孔祥熙此行便是希望能从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德国那里换来援助。

马振犊:孔祥熙在柏林见到了外交部的副部长,部长助理,还有他见到了沙河特等等,经济部长沙赫特,他们谈得都比较好,因为这两个人,当时德国的外交部和经济部是对中国比较友好的,那么后来见到纳粹党的二号人物戈林的时候,戈林就不太对中国满意,比较袒护日本。

解说:在中日问题上,德国内部“亲华派”和“亲日派”分歧显著,元首希特勒的态度对国民政府来说至关重要。6月13日,孔祥熙一行的车队南下德奥边境地区,沿阿尔卑斯山脉曲折而上,在希勒的山庄别墅中,孔祥熙见到了这位纳粹元首。

马振犊:希特勒表示他是可以来协调中日的矛盾,不要打起来,大家都应该把精力放在反共上面,要去反苏联。孔祥熙也解释了,不是我们要去惹日本人,而是日本人要侵略中国,那么希特勒说,他可以协调中日关系,他也没有对中日的矛盾做一个评判,最后就是答应了对中国的贸易要继续下去,德国顾问可以在中国继续活动。

《皇牌大放送》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六)21:40-23:00

重播时间:(周日)06:00-07:30 16:00-17:30

[责任编辑:昌洪坤] 标签:德国 鲍尔 蒋介石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