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君未解之谜和抱憾之事
2010年05月10日 14:58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1995年5月10号中央电视台报导了邓丽君逝世的消息

解说:虽然拥有财富,邓丽君仍然保持着艰苦时期养成的习惯,她的法国记事本,写满了包括小费在内的各项开支。1995年,她甚至用着一本1975年的日记簿,日历一天天被涂掉重写,却没能重写到她生命中最后的那一天。

解说:5月10号,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报导了邓丽君逝世的消息。

主持人:日前因气喘病突发医治无效,于5月8号在泰国病逝,年仅43岁。

解说:这是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初,一度将邓丽君歌曲视为靡靡之音后,首次的公开宣告。

解说:在家人的照料下,邓丽君穿着最喜欢的桃红色旗袍,带着母亲给她的项链,向世人作最后的美丽告别,这个家庭用尽所有的力气,承受着这场晴天霹雳。

邓长禧:我母亲在她出事一直没哭,一直没哭过,一直到出殡那天,到了殡仪馆她坐在那里,一看她女儿的照片,挂在整个布置的现场,她才整个人崩溃,然后大哭一场。

解说:邓丽君的告别式牵动四方,时任台湾省省长的宋楚瑜,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连战等政府要人,亲朋好友,演艺名人,纷纷赶来献上最后的祝福,超过20万民众排起长长的人龙,希望能和这位巨星见最后一面。

解说:从这天起,邓丽君长眠在台北金宝山“笉园”,她的墓碑以黑色大理石雕制,被鲜花和绿树环绕,黑白相间的琴键,随处可见的音符,日夜不停的歌声,诉尽她一生的最爱。2003年4月,邓丽君的衣冠墓和纪念雕像,在上海落成,这是首次设于中国大陆的,邓丽君纪念场所,在细雨中,数千位歌迷参加了仪式,祝福心目中的巨星,回到她向往已久的故土。

程鹤麟:最近这些年,邓家的变化很大,邓丽君的母亲赵素桂,五弟邓长禧、二哥邓长顺,都相继离开人世,但是用邓丽君巨额遗产成立的文教基金会,邓家依然是仔细经营,做慈善,支持乐坛新人,办邓丽君文物展览和音乐会,怀念邓丽君留给人间的一切,也同样是在这些年,发展势头强劲的中国大陆,和两次政党轮替之后的台湾,有了越来越密切的往来,每一年,两岸都会举行各种纪念邓丽君的民众活动,很多到台湾自由行的大陆客,也都要去看看邓丽君的墓园和文物馆,邓丽君这个名字,终于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话题和记忆,至少,是海峡两岸,现年40岁以上的人们的共同话题和记忆。

解说:在时光中,邓丽君的多数歌迷们已经步入中年,新的歌坛潮流不断出现,而年轻一代也有了他们新的偶像。

观众:应该是在我之前的那个,之前几年的那些人,对她比较熟悉,到我这个年龄,就有一点淡漠了。

观众:知道得不是很清楚,知道名字。

解说:这个时代给了我们很多选择,很多人的姓名都在选择中被淡忘,但邓丽君这温柔的三个字,却是那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甲丁:她变成了一个长销,她跟古典音乐的价值类同起来了,她跟贝多芬,她跟这个马勒,她跟这个莫札特,他们的音乐,类同起来了,就我们变成了一种收藏,我们把她的音乐,我们收藏起来,不光是收藏一种记忆,我们觉得我们收藏起一种,一种音乐风格,一种音乐品格。

崔健:过了这么多年以后,会继续去记住邓丽君这个名字,不光是因为她的才华,还有一个是因为她的人品,她的故事老百姓可能听起来,会更容易对号入座,这种音乐是来自于心非常纯净的人,这种演唱,统一起来,歌声和她人的作风。

艾敬(歌手):她是不可模仿的,尽管像我也能学个三分像,我周围的很多人,也可以学个七分像,但是她是唯一的。

程鹤麟:什么叫经典?对于喜欢邓丽君的人来说,经典就是邓丽君,她的声音,是一种情怀,她的人生,是一个时代,她几乎成了温柔乡的代名词,可是她的故事,其实到处都是坚韧,不管过去多少年,她还会让我有所触动,有所感慨,如果您曾经被她的声音所打动,您一定也会永远记得她,邓丽君。

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上一页 1 2 ... 5 6 7 下一页>>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石冰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