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合流:两岸雍正文物大展纪实
2010年01月14日 17:1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10年1月9日《皇牌大放送》节目播出:典藏·合流:两岸雍正文物大展纪实

陈淑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担心北京战火将起,开始将故宫文物分批南运,之后又因国共内战,部分文物迁徙到台湾,经过六十年隔阂,直到2009年年底,因为雍正大展,两岸故宫文物,终得以跨越时空藩篱,首次团聚。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之一,而在两百多年后,他仍然是话题焦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时光隧道,一窥雍正神秘的真面目,也回顾两岸故宫,一甲子的分离故事。

解说:秋阳高照的午后,台北的故宫山洞库房里,异常忙碌,箱子里装着的是,来自北京的稀世珍宝,它正赶着去圆一个,盼了六十年的团聚梦,这只龙纹花瓶,是台北的故宫典藏品,而旁边则是来自北京故宫的展品,两只花瓶,原本同在宫中的八宝阁里,但六十年前的战火,分隔了它们,直到今日,它们带大时代的烟灰尘迹在这里相会,它们曾有共同的主人,那就是大清的雍正皇帝。

1948年12月,南京码头挤满逃难的人潮,国府海军的“中鼎号”登陆艇,停靠码头正在上货,人与货抢着上船,岸上三百二十个,贴着封条的木箱,一个个被运上了船。

庄灵(故宫运台押运员家属):那个时候国共作战了,局势已经越来越不好,所以北方很多地方都“沦陷”了,那当时政府,就做了这样的决定,就是把文物,当然不是全部,就是挑选可以运的,或是比较重要的,要运到台湾来。

解说:当时八岁的庄灵和任职故宫负责押运古物的父亲庄严,也登上了“中鼎号”。

庄灵:我们是睡在中间那个大统舱里,就是文物摞起来,上面再用油布盖起来,然后睡觉铺行李就在等于是文物货的顶上。

解说:在风雨中,“中鼎号”顶着大浪越过海峡,朝着台湾方向慢慢前进,但这并不是故宫古物,最艰困危急的旅程,为了躲避战火,它们才刚刚横越了大半个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北京、天津饱受日军威胁,随着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紧急决定,将文物南迁,当务之急就是挑选精品,打包装箱,谁都没想到,此时一别,就此展开颠簸的迁徙之路,这批文物,再也没有回到北京的八宝阁。1937年1月1号,故宫南京分院,在炮火中正式成立,南迁文物暂且安顿下来,但仅仅半年时光,南京已面临失守的危机,文物不得不再度转送大后方。

王丰(台湾传记作家):京沪战役之后,日本曾经多次派飞机,到南京去轰炸,那南京有很多的政府机构,有很多重要的建筑物,都受到日本军机的肆虐,都受到战火的波及,但是非常幸运的就是,在朝天宫故宫的文物,非常幸运地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

解说:这趟西迁之行,分成北中南三路,行程超过万里,其中又以前往四川的路程最为艰辛。1945年8月,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故宫文物终于陆续回到南京,经过开箱比对清点,所有文物毫无损伤,原本以为八年的迁徙之路,就此告一段落,却没想到国共内战的战火,越演越炽。

高仁俊(故宫运台押运员):南京博物院后面的仓库,就是伤兵,那个时候很严重,飞机是天上飞,门打开都是伤兵,所以非常紧张,我们就奉到命令,就要到台湾来,把东西运到台湾。

庄灵:这个时候故宫里面有不同的,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跟声音,有的人并不赞成,十当时的教育部长,是杭立武先生,他是坚决主张,把东西运到台湾来,可是故宫的院长马院长(马衡),还有文献处的,文献馆负责的欧阳先生,他们都不赞成。

解说:虽有争执,但最后还是依蒋介石的指示,从一万九千多箱文物中,挑选最精华的四千多箱文物,分成三批运往台湾,第一批文物,上了“中鼎号”登陆艇,第二批用钱租了商船帮忙运送,但是到了第三批,时局太乱,海军的昆仑舰一靠岸,海军部眷属就抢先上船,一箱箱沉重的文物,无处可容身,最后海军司令桂永清,只得下令拆了船舱。

索予明(故宫运台押运员):桂老总说这是特殊情况,你们把楼上的甲板都打开,你们医务室也可以不要了,餐厅也可以不要了,通通塞下去,你们舰务官的房舱,都拿给我们塞,塞两个箱子进去,就这个样子,我们把箱子塞上去,后来算,岸边还剩七百多箱。

解说:索予明是负责押运第三批故宫文物的研究员,原本他期待能早些抵达台湾,没想到原本应该沿着长江南下的昆仑舰,却一路逆向往北方行驶。

索予明:船上有些人看情况不对啊,这海舰不应该往北开,我们是要往台湾去,不是应该往北,应该往南才对,那时舰长就想靠拢,意思就是那个时候投共,有个专门名词叫做靠拢,副舰长把他给抓到了,等于这个船他可以控制了,于是就调头开到台湾去。

解说:这起事件让原本三、四天的行程,足足耗了十六天,昆仑舰才终于抵达台湾最北端的基隆港。

王丰:台湾的北部地区,是比较潮湿多雨的,不利于这些文物的保存,当时又没有科学,比较先进的保存,干燥、恒温的设备,所以有关方面就认为,放在北部,放在台湾的北部不恰当,所以又往南边,到了可以说是全台湾气候最稳定,干湿度也是比较适中的台中雾峰乡,一个叫北沟的地方。

解说:除了气候稳定,北沟位于山坡旁的高地,不怕淹水又可以挖山洞,符合安全的考量。

高仁俊:纸张不能进山洞,因为山洞很潮湿,都是古物进去。

解说:随着第二批文物来台的高仁俊,和前后抵达的庄严、索予明,也跟着在北沟安顿下来,负责保护整理文物的工作。1956年,北沟盖了陈列室,开始对外展览,其中最常来的,就是蒋介石和宋美龄。

索予明:他们是说来就来,来了我们就接待,她想看什么就拿什么给她看,东西都在箱子里面,很麻烦的,曾经有人提议,不见得是蒋夫人自己提议,这些东西她很喜欢看,可不可以带回去,看完再还回来,这事情蛮严重的,但是不是她自己讲,她告诉身边的人,传达这个意思,那时候理事长是王云五,赶快打电话问他,这个事情怎么办?不行,不行就是不行。

王丰:宋美龄他们当时,不像我们现在,不管是看档案,或者是看字画,都要戴手套戴口罩,避免飞沫或者手的指纹,污染字画,甚至于发生霉菌这种情况,当时我看到很多的照片,蒋介石跟宋美龄去,可以感觉得到他们一直讲话,面对着字画在讲话,可能对字画的保护方面,当时没有这样的观念。

解说:喜爱文物的蒋氏夫妇,最后决定,就在自己居住的士林官邸附近,兴建另一个故宫。1965年,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完工,所有文物再度打包装箱,从北沟直接用卡车,运送到台北。位于士林外双溪的故宫,依山傍水,从建筑外观可以看到北京故宫的影子。

张友骅(台湾评论员):它在两山的中间,后面靠近了我们所谓的大直要塞,所以它打山洞进去,打山洞进去就可以典藏文物,那个时候在整个,兴建过程当中,是蒋介石同意仿故宫的模式,仿故宫外型的模式,建立故宫博物院,第二个,对于文物的保护,他全部都放在山洞,然后第三个,他选任了叫做复式制度,就是说一把钥匙,不是院长一个人保管,而是三、四个人保管。

解说:而在台北的故宫正式成立后,原本要舟车劳顿,跑到北沟赏画的宋美龄,仗着地理上的方便,更勤于到故宫,为此,故宫还为她,设置了一间专用办公室。

高仁俊:蒋夫人喜欢画,黄君壁是她老师,所以她就有一个办公室在那边,让她来看画,把画搬出来给她看。

王丰:故宫有关部门的人拍照,拍什么照呢,把历代帝王的画像拍照,拍了一套,当然中国几千年的皇帝很多,大概拍了几十个比较好的,像康熙、乾隆、汉武帝、唐太宗,这些画,就把这些画拍照,拍成一套,送给蒋介石祝他生日,就是华诞。

解说:从四川的华严洞,雾峰北沟的山洞,到台北的故宫山洞库房,这批经历战火洗礼,千里跋涉的文物,终于有了栖身之所,安定下来。跨越半个多世纪后,任谁都没有想到,被海峡分隔的故宫文物,最终会因为一名,倍受争议的男子,而有了重逢的机会。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马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