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宪:对,当时我看了也请了很多的著名的音乐家,像小提琴音乐家富华,有些钢琴家,包括还有很有意思的一个事,他演了我们中国第一个,有个交响乐团演了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就是黄自的怀旧,和都市风光,我看到他那个董事会的记录里面还有,说百器他是非常,因为那个时候是好像演出音乐会的人是中国人不能入内的,像外滩公园一样的,华人与狗不能入内,这样一种对华人的歧视,百器就不这样,他就提出一定要有中国人,要发展中国的观众,那个时候中国有一个合唱团了,他就经常用这个合唱团和乐队去合作,而且甚至于好像写到他要以离职来要挟,开始那个工部局的董事会还不同意,有中国人来,最后他就以反正你不让中国人来我就辞职了,所以呢,我觉得一个是培养了一些中国的观众,第二个是他也第一个演了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就是怀旧,这个曲子对中国交响乐发展事实上还是很有意义,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交响乐。
解说:梅百器吸纳了大量优秀的乐师加入工部局乐队,他们大多出身俄国皇家音乐学院,意大利国立音乐院,德国皇家音乐院等,当时乐队的素质不仅东方少有,即使跟欧美的大乐队相比也不相上下。上海良好的音乐氛围和高水平乐队的存在,也吸引外国大量优秀音乐家把全球巡演的第一站定在上海。上海率全国之首,掀起中国历史上首轮交响乐大潮。大量音乐大师的聚集为中国年轻的音乐家提供了亲身从教的机会,优秀音乐家的来沪演出也为他们提供了观摩的可能,这无疑成为中国音乐家迅速成长和提高技艺的良机。直至1938年,乐队乐师的学生谭抒真、黄贻钧、陈又新、徐威麟四位中国年轻人正式加入乐团,成为了上海交响乐团历史上首批中国演奏员。
陈光宪:其实中国应该说最早的西洋乐的进入就是上海工部乐队,就是这样,那么很多音乐学院的一些教授,创始人,中国的都是跟这个工部局乐队的这些乐手是有很多联系,是他们的学生,或者是怎么样,通过他们成为学生以后,后来他到音乐学院,你比如说谭淑真,以前就是工部局乐手的学生,后来他当了音乐学院的教授,副院长,高志兰,吴乐仪这些都是当时这个工部局乐团这些人的学生,以后就成为了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甚至于有好多就到了北京去,中央音乐学院,有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解说:在“百器时代”,工部局每年给乐队28万两的高额拨款预算,但开销浩大,也使乐队发展遭到多重阻挠。1927年4月召开的上海公共租界纳税人年会上,一个叫哈葛的人首先发难,提出裁撤工部局管弦乐队的议案,理由是音乐的效用有限,费用竟是伦敦乐队费用的三倍,这次议案虽被否决,此后却年年都会被提及。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租界,接管乐队,改名为上海音乐协会交响乐队。1942年5月31日晚,工部局管弦乐队在兰心大戏院举办了末场告别音乐会。会上,梅百器除照常指挥外,并以一个优秀钢琴家的身份,演奏了自己拿手的琴曲: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之后愤然辞职,回家教学,直到1946年病逝于上海家中。而他的学生富华接下指挥棒,继续乐团的百年风雨路。
50年代初 上海交响乐团的外籍乐师相继离华
周瑛琦: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上海滩是中国老百姓对老上海最深刻的印象了。那时作为图书管理员又会些乐器的郑德仁因不满每月仅50元的工资,加入上海著名的百乐门歌舞厅的爵士乐队,每晚演出,一个月可以有300元的收入。那时的流行音乐与交响乐师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领域,但在1946年,从音乐学校深造毕业的郑德仁,加入了上海交响乐团,与他一道的还有6名他爵士乐队的伙伴,一下子就把乐团中国乐手的阵容由最初的4名扩大到10名,也就是从那时起,外国乐手相继离开,中国乐手不断从音乐学校毕业补充进来,直到1958年。
解说:1927年,北京音乐教育界的领导人萧友梅因北京教师水平低而上海人才多,外国音乐家也多,而辞去北京的职务,来到上海,并建立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即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国立音乐院。而萧友梅之所以选址上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海工部局乐队的存在。
解说:国立音乐院长期从上海工部局乐队招聘老师和研究指导,学校初建时,10名音乐教师中,外国教师占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乐队成员。
郑德仁:我们音乐学院的学生都跟他们学,他们很高兴,来了变教授了,教授地位很高,主要是意大利的,俄罗斯,犹太,当年也不是很多,学校老师,小提琴有两个老师,大提琴只有一个老师,钢琴有两个老师这样,其他的,其它都教作曲的也是德国犹太的,教作曲的,很有诚心教我们,这些外国人很好,很有水平的。
解说:工部局乐队和音乐院并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两者有密切的合作,乐队对音乐院的学生提供优惠票,并吸收中国的演奏员。1927年,工部局乐队让中国学生谭抒真代替休假的队员参加演出,从此音乐院的学生在乐队的演出越来越频繁,并且陆续正式加入乐队。对于上海那一代有抱负的音乐家来说,能与该乐队演奏是他们最大的成功。
郑德仁:我们上海音乐学院嘛,上海音乐学院里面全部老师,基本上都是进乐团的,钢琴老师,上海那个白俄,上海不是冒险家的乐园,他们都到上海来,就到上海当老师,水平很高。
解说:上海不仅是近代中国高雅音乐的摇篮,更是近代流行音乐的发祥地。各商店大喇叭和家庭收音机里,整天播放着“何日君再来”“夜来香”“香格里拉”等大批流行歌曲。歌舞厅也遍及大街小巷,爵士乐队驻店演出,初期以外籍乐师,尤其以菲律宾人为主,随之娱乐业发展,华人也开始跻身舞厅乐队,从音乐院毕业的,郑德仁每晚在百乐门舞厅的“杰米金乐队”兼职,这支乐队后被称为可与菲律宾乐队相媲美的华人乐队。
郑德仁:因为我当时为了家庭生活,我要养家嘛,我光乐团是不够,不能养家,这个工资我还要兼工作,我在百乐门工作了五年,工资比较高,可以养家嘛,白天到这里演交响乐,演革命曲,晚上到这里演舞曲。一方面是资本家,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带着自己的夫人,女朋友,来交际,玩儿玩儿,每天晚上都是高朋满座。蒋纬国去过,蒋介石的儿子,他是机械化部队,他带他的部下来了,都是开坦克的,连长,团长,我看见过,蒋纬国来,他的夫人来,有很多官来过,他们觉得,他们说这种是交际活动,应酬交际,大家玩儿开开心心,听听音乐,喝喝酒,他觉得很正常,他叫上层社会,交际活动,所以那叫交际舞,现在叫交谊舞,以前叫交际舞,大家交朋友,男女交朋友,一起吃饭,完了后来好了两个人结婚了。
解说:50年代初,上海交响乐团的外籍乐师相继离华,从一份1951年乐团花名册上,我们发现,此时乐团的中国演奏员已经占了绝大多数,团里仅剩16名外籍乐师。这些外籍乐师有的回俄国,有的去欧洲,直到1958年,俄裔首席泰保斯基在与乐团成员最后合影留念后离去,至此乐团成员全部由中国演奏员组成。
郑德仁:给他们戴红花,欢送他们回去,大多数都到国外去,到日本去,到香港去,还有到南美洲去,到乌拉圭啊,什么,他们不习惯的,共产党的社会主义他们不习惯的,因为他们自由散漫,他就是只要你给我钱,我就工作,你不给我就走。
编辑: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