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万华:她说,你不能行动嘛,你非要人照顾嘛,你不要我回去,你一个人回去吗?我说我是一个人不能走嘛,需要你照顾嘛。
董万华:像今天跟我小女儿吵架,我不想回来了。
记者:这是小事。
董万华:我不想回来了。
董万华:我还是感觉到,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是吗?还是回台湾去。台湾即使再坏,命该如此。是不是?
记者:那么上海有什么地方让你留恋呢?
董万华:我想到上海来,就是有(值得)留恋的,就是来这里享受享受一下子嘛,人生已经七八十岁,还能享受几年光阴?
别后新生14年 生不能同日但愿死同穴
董万华今年81岁,比老伴邵玉华大两岁。几年前,他因为中风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饮食起居,全靠老伴照料。
邵玉华身体还算硬朗,但耳朵有点背了,变得沉默寡言。两位老人常常默默相对,仿佛一切尽在不言中。
董万华:我们有感情,我这么大的年纪,吃饭,什么事情,衣食住行,都是她来照顾我。我是很感激她。我心里很感激她。离开她这么久,重逢了以后,她一直都照顾我。
董万华:依照她的话说,要到上海来,每年来一次,我不忍心我一个人来,也不忍心她一个人来。她不能离开我,我也不能离开她。
记者:以后也永远不会开了?
董万华:不会,她都讲了,我们死都要死在一起。
董万华:老伴跟我讲,我们不同生,也要同死,她要跟牢我。
记者:她要死在上海。那你呢?我也跟着他嘛。
董万华:她要死在上海,我也要跟着她。
这是他们14年前第一次在上海重逢时拍下的合影,春风满面。
董万华:你看看,我头发黑的,你也是。
记者:这在是什么时候(拍的)?。
董万华:没有白发。
吴小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烦恼,早已冲淡这两位老人破镜重圆的喜悦;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又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扰。但他们还顽强地活着,奋力和时间竞赛,尽情享受着来之不易的桑榆晚景。对他们来说"少年夫妻"的黄金年华,已被历史过早地剥夺了;"老来伴"的人生乐趣,却还来赶得及从容品味。而且他们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看到两岸的统一。
邵玉华:十几年了。
董万华:十几年了。我们的孩子都这么大了。
岁月不饶人。14年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老态龙钟。
十多年来,除了头发变白,他们还发现,上海和台湾也变了许多。
董万华:大陆的建设,比台湾好,比台湾多,比台湾好,又快。
董万华:那个上海市市长讲,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不是,都是这样子。上海的大变样,变得又快又多房子也多,你想,过去,我们这个地方没有房子,现在都是高楼大厦,都造房子了,老百姓生活也很高。
记者:那么台湾呢?
董万华:台湾啊,台湾自从民进党执政以来,台湾老百姓生活就苦了。台湾那个陈水扁执政,台湾生活就苦,老百姓苦了。
董:我希望大陆早点统一。三通。早点统一。大三通,要三通,我讲过一句话,在海基会召见我们台胞,中秋节开过一个联欢会,那个时候我曾讲过,我希望祖国早点统一。
记者:你是不是会希望有生之年看到这一幕?你希望统一的这一幕?
董万华:我希望看到祖国统一。
2007年10月19日晚上
两位老人返回台湾的前夕,二女儿二女婿在餐馆设宴,为他们饯行。
邵玉华的二女婿:明天要走了,解渴啊。
邵玉华的二女婿:多吃一点,明天就要回家了。喜欢吃的就多吃一点。
2007年10月20日早 董万华与邵玉华离开上海
记者:那么下次什么时候回来?
邵玉华:嗯?
记者:什么时候回上海?
邵玉华:不知道。
记者:不知道。等明年?
邵玉华:能来就来,不能来就不来啦。行动不便了。
2007年10月20日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这一天,董万华和邵玉华返回台湾。二女婿和二女儿前来送行。
明年,他们或许还会到上海探亲,或许,不再来了。
尾声:有奇缘,能相聚;誓相守,长缱绻;家与国,一心同
吴小莉:正像一位台湾老兵所说的:"思亲乃是基本人性,想家乃是普世价值,任何人为的障碍,只能阻隔于一时,不能断绝于永久。"在二十年来海峡两岸涌起的探亲浪潮中,董万华和邵玉华的重逢,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例子。但他们梦寐以求的,正是这种"思亲想家"的普世价值。他们的悲欢离合,是半个多世纪来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映照出了这个动荡不安的大时代的风云变幻。游子要归家,亲人要团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个人如此,家庭如此,民族和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1993年7月15日 上海虹桥机场首次重逢
1993年9月15日 上海虹桥机场董万华返回台湾
1994年7月 上海虹桥机场董万华重返上海
邓丽君《我怎能离开你》歌词:
问彩云,何处飞
愿乘风永追随
有奇缘,能相聚
死亦无悔
我柔情深似海
你痴心可问天
誓相守,长缱绻
岁岁年年
我怎能离开你
我怎能将你弃
你常在我心底
信我莫疑
愿两情常相守
在一处永绸缪
除了你还有谁,和我为偶
蓝色花一丛丛
名叫做勿忘侬
愿你手摘一枝,永佩心中
花虽好有时枯
只有爱不能移
我和你共始终
信我莫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