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梵高曾割耳朵送给妓女 在小镇河边开枪自杀


来源:凤凰卫视

人参与 评论

核心提示: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

核心提示: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因精神疾病的困扰,曾割掉耳朵,后在法国瓦兹河开枪自杀,时年37岁。

凤凰卫视5月9日《文化大观园》,以下为文字实录:

解说:他是失败中的失败者,倒霉蛋中的倒霉蛋,一事无成,穷苦潦倒,十分可怜。疯狂、痛苦、挣扎、孤独,灵魂栖息在肆虐的色彩中,燃烧成灰烬,隐痛于寂寞枪声。访梵高后人,遇见梵高。

1890年,法国阿尔地区的一个小镇,金色的麦田里,一声枪响过后,那个面目丑陋、衣着邋遢,成天背着画板让当地人能数落出一堆可恶理由的怪人,以极端的方式,再一次震惊了小镇。之所以说再一次,因为就在一年前,这个人曾干过割下自己一片耳朵送给妓女的疯狂举动,他,就是文森特·梵高。

生前在跟他沾边的所有圈子里,最无尊严可言的人,而就在他死后很多年,人们才知道那个可耻之人是天才画家,是灵魂圣人,是被上天委屈过头的不凡者。于是,死后的梵高获得了上天的补偿和世人的眷顾,今天他的作品售价居于全球之首,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都对他顶礼膜拜。

王鲁湘:在世界美术史上,也许唯一能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颉颃的一幅名作就是这一幅《向日葵》了。对,这就是梵高的《向日葵》。如果说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揭开了人类探索人性美的无尽的这样一个历程,那么梵高的《向日葵》则告诉我们,生命在他燃烧的过程中间,能够达到怎样的烈度和怎样的纯净度。

解说:2014年4月18日,马奈草地艺术中心,梵高的曾侄孙文森特·威廉·梵高以及阿姆斯特丹梵高艺术馆负责人,带来了五幅几乎与原作无二的梵高作品,这些作品是梵高博物馆历时七年,利用先进的全息油画技术完成的。面对这些画作,那个双眼渗透出忧郁光芒、纱布包着受伤左耳的梵高,又一次浮现在我们眼前。

金锡顺(马奈草地艺术中心):当我们近距离面对梵高的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几个人都激动得不得了,真的是你能感觉到他呼吸的那个声音,似乎能感觉到他呼吸的声音一样。

解说:梵高枪击自己两天后离世,弥留之际,他躺在弟弟提奥怀中说,提奥,提奥,我想回家。他走了,留下一封信,还有一堆当时一文不值的画。我冒着生命的危险画出我自己的作品,我的理智为此已经垮掉了一半。

王鲁湘:我们都知道梵高是1890年的7月,然后是在这个地方开枪。

阿克塞尔·鲁格(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是的,他确实是在瓦茲河畔奥维尔自杀的,不过是不是这里没人知道,但这的确是他后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伟大的地平线著作系列的结束之作。但是,从画中空旷、阴云密布、雷声轰鸣的天空来看,虽然从他任何的话语里或者写给别人的信件里都没有发现任何的踪迹表明他会自杀,可能是某种不祥的预示。

梵高倾向于清教徒思想27岁开始绘画创作

王鲁湘:下午好,文森特·威廉·梵高先生,欢迎来到北京。

文森特·威廉·梵高(梵高曾侄孙):谢谢,你好,非常高兴与你见面王教授。

王鲁湘:我现在呀,看到您的身后有一张文森特·威廉姆·梵高18岁时候的照片,您和后面他的这照片叠在一起,我确实可以看出您和梵高之间的这种血缘关系。

文森特·威廉·梵高:确实是有的,这一点非常有趣,文森特这个名字是我曾祖父的名字,我是梵高的弟弟的孙子。

解说:文森特·梵高,1853年出生于一个英式的荷兰牧师家庭,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不同于服务于中产阶层的父亲,梵高更倾向于受难的清教徒思想。青年时代,他也希望能献身宗教,但却连子承父业这么顺理成章的人生道理也未能走通。

文森特·威廉·梵高:文森特一生其实做过很多工作,直到27岁才开始绘画创作,之前他在阿姆斯特丹大学里学过宗教学,然后在伦敦做过牧师助理的工作。

王鲁湘:他好像还到一个很偏远的一个矿区给煤矿工人当时候布道做传教的工作。还做过很长一个时期,在那个地方还画过一些贫苦民众,包括像著名的这个吃马铃薯的这个人的一些素材,好像就是那段时期积累的。

文森特·威廉·梵高:在成为艺术家之前,他确实是在比利时的矿区做非正式传教,他是一个乐于社交的人,支持劳工运动。

解说:1878年,梵高自己申请到比利时一个地域般的矿区传教,矿区人悲惨的境遇,让梵高激愤万分,他要传播福音,要改良社会,要减少悲苦。下煤井,和矿工吃住在一起,几个月不洗澡,把自己微薄的薪金、贴身的衣物都分掉,他这种自虐式的传教,让教会认为“脱离常轨”,最后以梵高衣着行为不体面、给神职人员丢脸为理由,将梵高赶出教会。由此,梵高在现实中迷路了,为了排解失败感,他不经意间拿起笔,随意描摹身边的人与物。

文森特·威廉·梵高:文森特·梵高和普通老百姓,比如农民,没有钱的社会底层人民,相处得非常好。正如《吃土豆的人》这幅画所描绘的一样,这些人生活十分艰辛,每天晚餐几乎都是一样的,只有土豆加黄油。

王鲁湘: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如何理解像梵高这样的这个宗教家庭出身的人的画家,在他的画作里面所体现的那种宗教情感?有时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想要请这个威廉姆·文森特先生给我们解释一下,就是梵高的这个宗教的家庭氛围,以及他曾经做过这个传教工作的宗教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创作到底有多大的影响?而且在他的艺术作品中间,所体现出来的那样一种激情,这个中间,到底和宗教有多大的关系?

文森特·威廉·梵高:首先,我想说我并不是一个宗教人士,但是文森特的确是,正如我们之前谈论过的,他的父亲就是新教教会的牧师。在文森特刚开始作画的时候,他仍然是一派宗教范儿,但是,在他后期的绘画生涯中,他却逐渐向人文主义的生活靠近,他为农民创作的最初动机在于他觉得农民的生活,才是当下民众生活的真实现状,他那些描绘了荷兰南部农民生活的画作,尤其具有这一层含义,它们同时也是对上帝的一种敬意。

解说:被教会解除职务后,梵高无处可去,他继续逗留在矿区,靠穷人接济艰难度日。食不果腹的他,平日除了看书就是画画,有时还自言自语,矿区小孩还当他是疯子,对他指指点点。弟弟提奥在矿区找到乞丐般的梵高时,他心如刀割,但是当他看到梵高随手画的那些画时,提奥发现哥哥出手不凡,而且直指人心。

王鲁湘:从梵高对这一双一个劳人的一双破皮鞋的这种反复的描绘中间,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梵高想通过这双鞋表达一种什么?表达一种悲泯。因为他认为这双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鞋的主人的命运的一个浓缩,这双鞋里头,有关于生命的全部定义,就是梵高对于活在天地之间人的生命他有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其实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无论是从基督教还是从佛教的角度,都能够被很好地理解,就是这个人的生命主要是悲剧性的。但是他令我们感动的就是在这样基本的悲剧的看法中间,他充满了慈悲,充满了悲悯,而且即使是如此悲苦的生命,梵高也要让他诗意的栖居。这就是海德格尔从梵高这个地方他得到的一个启示。

解说:1879年,梵高回到荷兰老家休养,27岁,没有结婚,没有工作,就是家里老大不小的累赘,在周边异样的眼光中,梵高越脆弱就越容易暴躁。他渐渐与父母、亲人疏远,经常背着画板去乡下画画,逐渐梵高的世界里,也只有画画了。

王鲁湘:我们看梵高的作品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画这个太阳,画夜晚的星辰,那么这种描写天空的这样一种对象。那么这个在其实在欧洲绘画中描写天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主题,但是我们确实从梵高的对天空的描写中间,看出这个天空是有神性的,无论是这个燃烧的太阳,还是这个在旋转的这个星辰,以及云气,有一种在上帝俯凝这一个人世的这样一种感觉。

文森特·威廉·梵高:确实是的,在他描绘神性的时候,他认为神性是宗教的完美精神形式,是人类轮回的一部分,从生到死再重生,我认同那些神性和宗教主题有关,就像太阳。对太阳的敬意,还有向日葵,对生活的敬意,这些对于全世界各种文化的人们而言,都是生命的象征。我觉得这就是文森特,为什么能够与全世界大部分人感同身受的原因之一。不论你是欧洲人、美洲人或是中国人,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感受,因为我们尊崇太阳,这是我们生命的源头、生命的缘由。

《文化大观园》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王鲁湘【主持人专区】

首播:周六18:45

重播:周日14:02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肖烨]

标签:梵高 王鲁湘

人参与 评论
2014-05-09文化大观园 访梵高后人 遇见梵高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05/10/ef5868d2-3b8b-49fb-adb9-df034198778e.jpg

网罗天下

凤凰新闻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