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人的群体记忆
2009年10月10日 10:34 】 【打印共有评论0

范迪安:蒋兆和的。蒋兆和现在看啊,这个老人的塑造尤其好,你像额头上的那些皱纹,是一点都不概念,从额头上的皱纹到眼皮的皱纹,到眼角,再到下巴,它这些皱纹的排列本身非常地生动,非常有艺术的感觉,把它排列出来,我想这个是高手才能画出来。

王鲁湘:高手,而且一个中国的老爷爷的这种,那种安祥、慈祥,爷孙,都在关心时事,你看,这个正好是毕加索画的《和平鸽》,当时候可能是1950年代初的时候。这就是刚才你说的,婆媳关系怎么处理,是吧?在雪天的夜里头去上夜校,我估计是。哦,这是汤文选的。

范迪安:唐文选。

王鲁湘:1964年。

范迪安:有些朋友在谈到中国美术的时候,也会有一种不以为然的口吻,觉得好像中国美术很长时间,很长时间都是图解政治,图解现实。我呢,倒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我觉得中国美术不是一种图解,和社会现实,不完全是一种图解关系,它是一种对应关系。对应。我想只有艺术家真正落住在这个现实土壤中,他才能够形成这种对应。所以也可以反过来看中国美术在创作上,还真是有自己的这种特点。

王鲁湘:对,而且这个特点很鲜明,也做得很聪明。你比如说一幅很有名的一幅年画,就是一个老奶奶在课堂上头,给孩子们在那里忆苦思甜吧,然后她拽着自己的袖子,这么一伸,很高兴的样子,一想,肯定是一件新衣服嘛。它确实是在某种意义上,是为当时候的一个社会政治现实服务,但是你这幅作品,你从它的这个当时候创作的年代拿出来,在任何时候一看,它都是一幅非常好的、成功的一幅人物画作品。是的。

范迪安:哦,这张好。

王鲁湘:1950年代的中国山水画家面临一个很重大的历史任务,就是反映热火朝天的各种各样的建设场面,农田水利建设的,铁路建设的,公路建设的,是吧?这实际上是一个山水画家,但是画了一个非常宏大的一个水利工程的一个场面。

范迪安: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画本身的一个时代演进,它既表达了山水,还表达了场景,这跟古代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就不同了。它是点景,点一下到此为止,点到为止,这可是把一个场面和山水的,真是把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全部结合在一起,这个是新样式、新文明。

范迪安:其实今天跟你,我们两个聊还是聊出好几个新的小话题出来呢,是。回头整理整理也许能够把它变成文字发出来,对对。你回头给我一个拷贝,叫我们来整理也可以。

王鲁湘:好的,行。我们先从这里开始吧。

范迪安:我们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影响她们。唉,你好,在这里看啊。王鲁湘老师。

向京:你好,你好!

范迪安:她是著名的,现在在哪里?

向京:我现在在北京。

范迪安:都来北京了?著名雕塑家向京。你好。你会不会觉得,在没有看这个展览之前,会不会觉得这些作品都不想看啊?对你们这一代的艺术家来说?

向京:没有,因为我是前两天刚去趟香港,我一听说这个,我回来以后,就听到很多人议论,我们这两天,几个艺术家碰在一起都在谈这个展览。

范迪安:大家谈,怎么谈呢?

向京:对,都特激动,然后我觉得这个真是挺重要的一部分历史,我觉得不管从哪个难度讲都是挺有意义的,所以我们这两天真的谈了很多,可能会不可想象,但确实是,所以我说我今天无论如何,我把我工作室所有的人员都带过来了,来看这个展览,所有的助手全都叫来了。对。

范迪安:哎呦,太好了,谢谢你,她已经是非常有造诣的一位雕塑家,我觉得能够这样看问题。

向京:没有没有,看这些东西很重要,对我来说很重要。

范迪安:为什么呢,你那时候怎么看过呢,你还在上中学吧?

向京:对,但是这些东西完全是历史,我每一件都太熟悉了,每一件都太熟悉了。

范迪安:那你看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它什么时候?

向京:应该上附中的时候吧。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