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美术60年:中国人的群体记忆
2009年10月10日 10:34 】 【打印共有评论0

60年前,诗人胡风站在天安门城楼下的观礼台上,一边听着毛泽东那亢奋的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一边看着广场上欢呼雀跃的百万民众,一句诗涌上心头:“时间开始了。”时间开始了,时间像河流和空气一样流走,但是,艺术家们却用彩笔把时间定格,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翻天覆地的山河变迁,锥心刺骨的共同记忆,都被中国艺术家们严肃认真地记录下来,浓墨重彩地表达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美术馆,回到那条流淌了60年的彩色的河。

王鲁湘:范馆长您好,美术馆这次策划主办的这个“向祖国汇报——新中国美术60年”的这个展览,你看这本画册,我拿在手里头沉甸甸的,像一本史册一样。

范迪安:当然这个展览的大背景,当然是适逢国庆60周年的这个大庆了,因为60年嘛,这样一种时间的节点,我想很符合中国人,在一个节点上总是要发思古之幽情。

王鲁湘:60一个甲子嘛,等于是一个轮回从头开始。

范迪安:是的

王鲁湘:而且这60年和一般的60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60年。

范迪安:是的,所以我们就可以说是以时间为经,以画种板块为纬,那么形成了这样一个展览的结构,但是呢,还觉得略有一点不够,也就是说,因为这个毕竟是围绕着新中国美术60年,是在国庆当头的这样一个日子里展出,所以还需要再突出一下这个主题,所以就把这个美术馆的中圆厅,可以说安排了一批特别有分量的作品。

王鲁湘:这就是我们整个60年(展览)的,可以说它是中心了。

范迪安:中心了,只能是以它为中心,因为这幅画,我想它在表达了历史的真实和艺术的水平上,决定了它的中心位置,后来我们注意到,反映开国大典的电视纪录片,向我们表明,当时天安门城楼,似乎有点点。

王鲁湘:乱,很乱的。

范迪安:大家有点自由啊。

王鲁湘:当时候上头的人,不是按官位大小来排列的,除了毛主席是因为要讲话,所以他站在话筒这里,其他的人是乱站的。

范迪安:对,还可以随便走动,是吧。但是经过这个画家的整理,我觉得只有这样人们才感觉到,这更像开国大典,因为这里面含有一种新的秩序。

王鲁湘:对。

范迪安:所以这幅画画完之后,当时确实中央美术学院应中南海的要求,把一批作品送到中南海,去让领袖们看,据说毛泽东主席看完这个画之后说:“是中国,是大国。”当然这句话没有在语录上得到记录下来,但是我们可以想见,毛泽东主席当时看到这幅画,会讲这样的话。

王鲁湘:会讲这样的话,是中国,是大国。

范迪安:所有来的观众,都想在《开国大典》面前照一张相。

王鲁湘:对。

范迪安:董希文当时描绘的这样一种天安门城楼的布局,广场上的这么一种气氛,我想可能到建国每一个十年的天安门的庆典,也可能包括今年的庆典,它在基调上,都还是这样。还是这样。至少人们会认为,只有这样的才是理想的和成功的。

王鲁湘:对。

范迪安:我想一幅作品,它可能就在塑造着人们对于历史的那个印象。

王鲁湘:对,就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旷世大典,就应该是这样的。

范迪安:是。

王鲁湘:富丽的、堂皇的、喜庆的、阳光灿烂的。

范迪安:是,应该是这样的。这个非常,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解读,这些作品就真是有一种多重价值,所以这样来看的话,我想60年中国美术可能真是值得我们不断地去反刍,不断去咀嚼。

<<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zhenghf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