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几年里,张博彩只记得父母亲一次次的往返于北京和西安之间,长大后才知道,那时候北京已经沦陷。父母为了不让像《平复帖》那些国宝级的字画,出任何意外,将它们偷偷地缝在被子里,一路担惊受怕的带出北京,来到西安,直到日本投降,他们才又重新回到北京。
解说: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30年代溥仪东北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随着日本的战败,一些珍贵字画开始流于市面,散失于长春、通化一带。
楼宇栋:一大批,过去溥仪他们拿到那边去的东西,从小白楼里头流散出来了,都在街上卖。琉璃厂那些老板们一听说,这有机可乘,大埔的摸过去就收这个,买那个。
张博彩:那个时候,就有人把很多好东西都偷到国外去。日本人也有,美国的也有,法国、德国的这些都爱好艺术的,他们都有嘛,这个我父亲非常恼火。
解说:时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张伯驹,找到刚从重庆回到北平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建议故宫博物院挑选精品,经过审查论价收回。故宫博物院约请张伯驹、张大千、徐悲鸿等审定,后来故宫博物院开理事会,讨论收购事宜。在确定了马霁川第一次,从东北带回来的20余件中的五卷外,张伯驹提议收购范仲淹的《道服赞》。但理事胡适、陈恒等以价钱昂贵而拒收。
楼宇栋:他一想这个弄不好,又要给谁弄到外面去了,就这样,才下了个决心,把它弄下来的。
张博彩:你先收,好东西应该先尽国家来收,你国家不收,拿不出钱来,我就想办法把它收回来。
楼宇栋:可见到一个什么问题?他首先想到的还是公家、国家,他不是想的我自己。
解说:范仲淹的《道服赞》帖,是范仲淹为同龄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是范仲淹传世的唯一楷书作品。张伯驹举债,以一百一十两黄金的价格,把《道服赞》卷收下。
楼宇栋:后来,又出现《游春图》,又出现《游春图》以后呢,他建议当时候的院长叫马衡先生院长,他建议他,这个东西应该由故宫买下来。当时国民党打内战还来不及呢,哪有钱弄这个事情?他一想,这个弄不好又要给谁弄到外面去了。
解说:《游春图》是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对这样珍贵的书画,张伯驹以为不宜私人收藏,应归故宫博物院。他再次找到故宫博物院,要求故宫博物院应当将此卷买下,还要求院方致函古玩商会,告知此卷不准出境。然而故宫博物院既不答应将此卷买下,也不愿致函古玩商会,无奈之下,张伯驹自己找古玩商,向他们讲清此卷的流传历史和重要价值。
张博彩:所以在琉璃厂什么的,只要我父亲知道的,认识的,跟他们已经打过交道,如果要他发现,他决不饶。
楼宇栋:《游春图》流到琉璃厂的一个老板手上,我老岳父听说了,听说了他就委托人去商量去,后来具体帮他办成这个事的叫马宝山先生,他也是琉璃厂一个老板。
解说:此时的张伯驹因履收宋元巨迹,财力已大不如前,但还是决定自己收购此卷,于是找到了至交马宝山。马宝山与马霁川既是同行,又都是古玩商会理事,在反复的商谈下,最后以两百两黄金价议妥。
张博彩:我父亲对买这些东西他从来不跟人家还价,你要多少我就给你多少,所以这一点人家都信任他。很多,像以前的马宝山啊,还有好几个人都知道。所以一见我就伸大拇哥,哎呀,张老真不愧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啊。
解说:张伯驹手头一时无此巨款,各处筹集,忍痛将弓弦胡同,原购李莲英的一处占地十五亩的房院出售,另外加上张伯驹的夫人潘素当卖首饰换来的钱,才凑足金条,将《游春图》收藏下来。一个月后,南京政府张群到了北京,对《游春图》非常有兴趣,即使四五百两黄金也在所不计,却被张伯驹拒绝了。
195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把这幅几乎让他“倾家荡产”的《游春图》,以购时之原价让与故宫博物院。张伯驹收藏了《平复帖》和《游春图》后,被收藏界看成“二希合璧”,他把居住的承泽园改名为“展春园”,自号“游春主人”。
张博彩:那个时候我们家起码一个礼拜,客人要来,换拨来。隔一天总要来客人的,吃饭啊,比方说艺术方面,或者京剧方面的,拉胡琴的,什么那样的,拉拉唱唱,然后书法的,画画的,也是这样。
周汝昌(红学家 著名学者):我到了张先生那里去了熟了以后,我不理张先生,张先生也不理我。我就坐在大客厅的外间,那都有案子,我愿意干什么干什么。我要回校了,我也不告辞,我出了门走,那个摆脱俗念。一丝没有俗气,一丝没有那个富贵气,一丝没有那个看不起人,说几句狂话,摆几副狂态,我就从来没见过。那个人那个气质、气味,那个温文尔雅,是这样一个人。
张博彩:老先生们来,我父亲就是互相切磋研究,你的东西拿出来让大家评论,哪点好,哪点什么,你看看那些画家,那时候北京的画家吴镜汀、吴佩衡啊,多得很嘛。那些老画家,刘海粟也不是经常捧人的,可是他到北京来,他必须要到我们家来的,他们来了呢,就有说有笑有谈的。我父亲就对这些艺术界、文化界的,他特别尊重,你怎么说他都不累。
解说:1945年王世襄参与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工作,得以与张伯驹结交,他一直想研究《平复帖》,但想到东西实在太珍贵了,他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在张家看上一两次。
楼宇栋:他心想,这么要紧的一个东西,我能不能也看看,记录一下。他心里琢磨着,这么重要的一个东西,我能开口吗?
王世襄(收藏家 文物鉴定家):没想到我一说,他就说你拿回家看去,这倒给我添的负担了,我得弄个小箱子,加上一把锁,里头铺好了白纸收起来。
解说:王世襄观看时,要等天气晴朗,把桌子搬到帖近南窗,光线好,而且无日晒处。铺好白毡子和高丽纸,洗净手戴上白手套,才静心屏息地打开手卷。
王世襄:在我家里,就在我那个枕头边上放着,出来,跟家人都说好了,这可是宝贝。出门回来先得看一看。
解说:《平复帖》在王世襄家放了一个多月,才必恭必敬的奉还给张伯驹,一时顿觉轻松愉快,如释重负。王世襄后来根据著录,才得以完成《西晋陆机平复帖流传考略》一文。
楼宇栋:解放以后,后来我跟王世襄先生接触还是比较多的,他就老跟我说这个事,你老岳父真是不得了,大度,这么重要的东西借给我看,他都不在乎。
解说: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3000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就有一两千首,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样样精通,他在京剧界的名气,不亚于在收藏界。
楼宇栋:在票房里头呢,我听当时的老师说,余派谁唱的最好呢?北平的张伯驹老先生,他唱的最好。
刘曾复:他唱戏很纯正,他就是学余叔岩。
解说:张伯驹的青年时代,京剧正从成熟走向鼎盛。京剧名角谭鑫培、杨小楼、余叔岩、梅兰芳等,是全社会的超级明星,余叔岩是京剧史上公认为继承长庚、谭鑫培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之一,以醇厚的韵味和典雅的风格享誉当时。1928年,张伯驹与余叔岩相识,此后,交往频繁。除京剧之外,他们在文物、书画、金石、收藏等方面,也有共同爱好,与张伯驹十余年的交往中,他传授张伯驹整出的戏就有四五十部,后来张伯驹成为余派艺术传承的重要人物。
张传彩:你说他的徒弟也没有学到多少戏,但是我父亲学的戏相当多。
楼宇栋:我给我老岳父跟余叔岩关系,定位定在哪里呢?亦师亦友,也是老师,也是朋友。那么余叔岩他最后一张唱片是《沙桥饯别》,里头有些词,改啊,加啊,都是我老岳父给他弄的。
刘曾复:所以他还是从这文学的角度爱这个戏,另外,他也从艺术这个角度呢,他又喜欢画画,又喜欢写字,对京戏,这也是个艺术嘛,文艺吧,这方面他都非常爱。
编辑:赵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