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10年4月10日《问答神州》:问答贾治邦
主持人:吴小莉 (凤凰卫视主持人) 个人专区>>>
本期嘉宾: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先生
吴小莉:2010年3月,当入春之后的第一场沙尘暴,跨越黄河、长江,横扫中国21个省区,到达香港、台湾,甚至越洋抵达邻国的时候,它带给人们的震撼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的威慑力。根据中国气象局的估算,从3月19日到3月20日,仅仅一天的时间,北京地区的降尘总量就累计达到了15万吨左右,相当于每个北京人能够分到10公斤的沙尘。人们在疑问,人们在抱怨,这些沙尘从哪里来?又为什么如此势不可挡?面对频发的沙尘现象,三北防护林防得住吗?这种种的疑问促使我在不久之前约访到了我的老朋友,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
贾治邦:你好,欢迎你到我们国家林业局来采访我们林业的生态建设和国土绿化。
吴小莉:对,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
吴小莉:我也是在香港生活了十几年,第一次碰到沙尘暴侵袭了香港,这是对南方的人来说是非常难见的,很多人觉得比以往都要严重,您觉得是这样子的吗,跟大家的感觉是一样的吗?这次的沙尘的尘源又是在哪里?
贾治邦:今年的沙尘暴呢,这个成因呢,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呢就是因为今春气候啊回暖得快,解冻得也快,第二个就是蒙古的气旋,这是一种气象术语,就是指的这个气流是逆时针旋转上升的一种气流,叫蒙古气旋,第三呢就是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这么三个原因。特别是蒙古的气旋呢,吹起蒙古的沙尘啊,一直能吹高到三千到五千米,这时候又遇到呢,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的,强势的推动,到了我们国家呢,像内蒙啊,新疆这一带又有所加强,所以呢这次的这个沙尘暴比较大,所以就影响到整个咱们华北,西北,华中,华南,一直到东亚和南亚。
解说:多数中国人,对沙尘暴的记忆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而其实在那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关注到了北方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且从1978年开始,陆续投入资金,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三北防护林”。2010年3月,横扫中国的沙尘暴使很多人又想起了这一条守护国土的林带。
吴小莉:但也很多人开始就问这个问题,就说像您提到的,三北防护林我们做了三十多年了,在这次的沙尘暴当中起到了什么样的防护作用,确实起到作用了吗?
贾治邦:我刚说了,蒙古气旋是逆时针,逆时针旋转上升的一种气流,它要把沙要卷到三千到五千米高,我们三北防护林的树,种的再高,长的再高的树也长不到三千米,所以它就挡不住那个沙尘。如果我没有这几年啊,我们这个防沙治沙,我们植树造林啊,我们这个植被恢复呢,那么像今年这个,这风这么大,那么沙尘就会更大。
吴小莉: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在取得公认成绩的同时,也曾经出现过一些问题。特别是对于树种的选取,一直都有来自于学界的质疑。2000年,有记者到属于防护林带的河北怀来县采访,在靠近县城的荒地上,见到了一片大拇指粗细、一人多高的杨树林,当地人介绍说,这些杨树是8年前种下的,由于树种的问题,总也长不大,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小老头树”。而在2000年前后,这样的“小老头树”并非个别的现象。
贾治邦:三北防护林要真说的话,过去这个树种选的还是不合适的,我们过去呢,沿着公路在那个三北防护林弄的杨树,毛又多,病虫害又多,现在效果又不好,如果那时间三十年以前就和我现在完全用樟子松来上这一道绿色长城,那么现在呢就非常漂亮,看着非常青翠。
解说:贾治邦所说的樟子松,从前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一带。2000年前后,当北方地区的沙化越来越严重,杨树种植难见其效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樟子松有着适应沙漠的种种优良属性。
贾治邦:我们在榆林防沙治沙研究所,五十年代种的樟子松现在长得这么粗,长得几丈高,几十米高,完全是,下面根本没有沙漠,一天那个树叶掉下来,完全是植被,腐殖质很厚,根本不可能有沙,所以这一带完全可以推广,所以现在三北防护林我现在采取的办法是啥呢,就是整个呢,推广,凡是适合于种樟子松的地方搞樟子松了。我觉得再经过三十年的努力,真正能够形成锦涛同志说的,北方建立起一个防沙固沙的,非常牢固的一个绿色长城。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