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乐队?
高晓松:对,汉族本来有音乐,比如说《虞美人》、《蝶恋花》,这本来是曲子,而且特好听的曲子,为什么好听?你现在能看到一万首填的词,为什么一万个人给它填词?
郑钧:失传了。
高晓松:就是因为它好像,结果旋律也失传了,作曲家是谁也不知道。
窦文涛:嗯。
高晓松:京剧弄了半天就那么几个曲子,几百出戏,说明这个曲子作曲家伟大吗?谁作曲啊?不知道,供一个李隆基在那儿拜去。
窦文涛:但是我也闹不清啊,什么是你们心目中说的这个音乐,但是至少你从外行的角度看啊,他这个人还是需要消费流行音乐的,对吧?你甭管说现在。
高晓松:他消费。
窦文涛:我给你讲啊,他们说列一列这么多年,我发现都熟啊,什么最早,但是就跟港台有关系了,最早什么《甜蜜蜜》啊,这是邓丽君,《光阴的故事》,到后来说1981年,记得的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再到后来什么《大约在冬季》、《爱的奉献》、涛声依旧》、《心太软》、《常回家看看》。
高晓松:你看看这些歌你就能发现一个问题,它消费的是那个内容,我们说的音乐是一种直接能感染人的,是一种多元的,是一种特别热情、丰富的一种东西,而不是一个仅仅就是一个载体,就是最重要的他说什么。
只是随便你,不是随便一个什么曲子,你词牌也一样啊,“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还不一定给作声的,你把它填出来,人家不唱了,就念也觉得挺好。就是汉族人最爱消费的是这个内容。
郑钧:他说的是音乐、歌曲。
高晓松:歌曲也是。
郑钧:我说的就是我们纯粹的这个消费歌曲,他说的还包括这个音乐,中国人听歌确实不太听编曲。
高晓松:也不听这个。
郑钧:不听这个节奏,这个音乐的部分,所以最后导致的我们的音乐、我们的编曲都不重视了,他就凑合齐,弄一个伴奏。
高晓松:也不见伟大的乐手,所以你知道比如说欧美,排前十名销量的,至少有七个是乐队,为什么是乐队呢?因为大家热爱乐队营造出来的音乐,中国人为什么不消费乐队呢?因为中国人觉得其他人都是伴奏,他觉得。
窦文涛:听那角儿。
高晓松:对,就是这角儿,唱歌嘛,搞个乐队,装模装样干什么吗?其他人都是伴奏,他不认为那吉他是灵魂,他也不认为那贝司跟鼓是基础,他就觉得不就是有一角儿在这儿说点事儿,我们听懂了,哎呦,感动了就行了。
窦文涛:对。
高晓松:所以在包括港台都没有什么乐队会出来,但是欧美,乐队是最主流的流行音乐文化是乐队。
郑钧:最火的全是乐队。
下一页:“汉族过于理智 缺少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