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花萼楼围屋里的故事
2010年04月19日 15:51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杨舒:泰安楼是国内极为罕见的石方楼,因楼外墙为石墙,所以俗称它为石楼。从外表看简直不相信这是一个住宅建筑,极其封闭的外观,简直像一座牢不可破的城堡,因此,高大的泰安楼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磐石般的稳重、质朴和粗犷,甚至还颇有些现代建筑的味道。为了防止外来袭击,泰安楼的一二层都没有窗户,只有三楼才有,而且还设有枪眼,一旦楼内着火,大门顶有个蓄水池可以用来灭火,既解决了外患也杜绝了内忧。据说当年泰安楼的主人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才把泰安楼建得如此大,而且还想再建一座,不过却意外早亡,而计划中的鸳鸯楼,变成了现在的单片楼,实在有些遗憾。

林旭稳:泰安楼属于我们(大埔)县的又一座民居古建筑,它建于明清代1764年,距现在已经是两百多年历史了,它与我们前村的花萼楼有不同的,一个是圆的,一个是方的。花萼楼它四百多年历史,就好比是唐代的陶土一样,陶罐,这个就像清代的青花瓷一样,它年代不同,建筑材料也不同。整个建筑的形式,它是又起了围龙屋的上下堂,包括两边的房屋。它不同的就是外面把它砌成了楼,整个构成就是看起来就是屋外有楼,楼内有屋,这么一个结构。整个大的布局呢,就是围龙屋和半月塘,构成一个锥圆形的这种风水格局结构。

解说:两个大红灯笼在泰安楼的大门上,被高高挂起,“蓝府”二字很轻易就映入眼帘,原来泰安楼姓“蓝”,它的主人名叫蓝少垣,是个生意人,关于他的精明强干,坊间流传着很多故事。

林旭稳:经商的人也是很精明的,当时有一个故事,就是建这个房子的时候,他要用很多这样的青瓦,还有就是青砖,这材料就利用民工自己来烧制,烧制了他就节省了很多钱。除了这个以外,运输上他也很巧妙,每次发工资的时候,房子建到什么地方,他就走在什么地方发工资,而且要求民工,每个民工来领工资的时候,手里要拿两个砖头,到那里来,这样逐渐逐渐,年常日久,他节约了一大笔的运输费,所以这是经商人的精明之处。

解说: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远看如虎头,近看却是一座门楼,再仔细一看,便恍然大悟,原来这门竟然是镶嵌在墙里的。

林旭稳:因为那个蓝少垣他是经商的,过去来说我们客家地区要竖牌坊,或者是桅杆都是,得到功名的人才可以竖。蓝少垣就想一个办法,做这个泰安楼这个门面的时候,他做了一个假设的牌坊,把它镶在门上,满足了他那么一点虚荣。

阿婆,你好啊,今年九十几岁啊?

阿婆:九十八啊。

解说:这位老阿婆自从六岁做了童养媳,嫁进泰安楼后,一住便是九十多年,在这条石板路上,来来回回丈量的是老阿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静静坐在老屋门口的阿婆,神情中刻下的不仅仅是岁月的痕迹,还有这大宅院内,曾经的悲与喜、苦于乐。泰安楼现在虽然只住着寥寥几户人家,但并不显得破败,楼内干净而整洁,光滑的鹅卵石,布满青苔的石板路,肃穆的古井,整齐利落的瓦片,沉寂的屋檐、坚实的砖墙,仿佛置身过去的岁月。泰安楼内不时会有游客前来参观,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只是静静记录,静静欣赏,生怕惊扰了那扑面而来的沉寂。

杨舒:客家民居历史悠久,不同身份的家族所居住的建筑样式,以及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也许一个普普通通的民居里,就隐藏着一段名流故事,而每一个名流背后也许还关联着一段庞大的家族史,甚至是一段跨越时代的故事。大埔人杰地灵,历史上出现了大批名士贤达,有三河镇的“兄弟三将军”,茶阳镇的“父子两进士”,白侯镇的“一腹三翰林”,还有高陂镇的“一门两总理”,这两总理说的就是新家坡首任总理,现任内阁资政李光耀和他的儿子,新家坡第三任总理李显龙。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文静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