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花萼楼围屋里的故事
2010年04月19日 15:51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大埔是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古称“万川”,意为身处万山之中,用“开门见山”形容此地一点也不为过。大埔堪称客家民居的大观园,几乎所有的客家民居样式在这里都能找得到。客家民居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云南的一颗印、广西的杆栏式,被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客家人喜欢给自己的房子取名字,看到“德馨堂”那么这家主人,必定喜欢《陋室铭》。看到“爱蓝居”,这户人家的花园里肯定养了几盆香气扑鼻的兰花。“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这种大度和豁达才使得客家人做到了“身入他乡即故乡”,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著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

凤凰卫视4月18日《南粤纪事》“探秘花萼楼围屋里的故事”,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舒(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南粤纪事》,我是杨舒。大约1600年前,曾有这样一群汉人,他们为了躲避战乱饥荒,从黄河流域辗转南迁,他们颠沛流离,历经五次大迁移,最终成为了中国汉民族中一个特殊的民系客家人。

赣州是客家祖先最早落脚的地方,然后深入广东、福建,然而初到这片大本营时,难免受到本地和周边民系的排挤。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的时候,立为“客籍”,称之为“客家”,其实也就是外来人的意思,因此“土客之争”不时发生,心存客属地位的飘零感加上惧怕当地人的侵扰,客家人建起了抵御性极好的城堡式建筑,从而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围屋”。

围屋有大有小,但同一屋檐下同姓同宗,一代代客家人在围屋下,聚族而居,繁衍生息。今天的《南粤纪事》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客家民居,走进那些或大或小,或奢华或质朴的围屋去慢慢品位客家传统,慢慢品读客家文化。

解说:大埔是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城,古称“万川”,意为身处万山之中,用“开门见山”形容此地一点也不为过。大埔堪称客家民居的大观园,几乎所有的客家民居样式在这里都能找得到。

罗建忠(客家民居专家):在我们大埔县境内,客家民居现在为数相当的多,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大埔县有三千多座,到现在保持比较完好的有一定的艺术建筑价值的,有一百八十多座。

解说:花萼楼是大埔客家民居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气势恢弘,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它地处偏僻的大埔边界,翻过一座山便是福建,也许正因如此,才让这座经历了402年风雨的土楼,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站在花萼楼前,历史仿佛擦肩而过,斑驳的黄土墙和黑瓦片,无声地渗透着沧桑,相传林氏开基祖援宇公,在附近的狮头山观音庙前,意外得到了三大缸白银,花萼楼就是用这些白银建起来的,这个典故在林氏宗族世代流传,使这个造型粗犷的建筑,除了富有“花萼”般的诗意外,还颇具传奇色彩。

杨舒:林援宇是当地林姓的第五代上祖,当年他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了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

林援宇忠厚老实,为人正气豪爽,虽家境贫寒,仍时常接济更穷的人深得乡邻口碑。而林援宇建好了这座土围楼之后,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过来住,因为这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所以取名为花萼楼。花萼楼精巧、独特的设计,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可以说一座围屋就像一个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解说:与我们同行的老林是土生土长的“花萼楼人”说起花萼楼,老林的神情中满是骄傲,说起楼内的每处细节,他如数家珍。

林旭稳(客家研究学者):你看我们的水井,老上代都想的很周到,他希望他的子孙生生不息、长长久久。你看水井和排水沟,连起来的排水沟是一个“九”字,你们看到没有。水是生命之源,生生不息,长长久久。到这个花萼楼中间,它是一个古币图,我的祖宗也是想着我我们子孙后代有钱花。我出生在这一户,这是我的老家。我们的房子结构它是分片型的,内小外大,所以一般我们的住房安排是这样,这是吃饭的地方,包括迎接客人,都在这里喝茶聊天,都在这里。一路进来呢,一个小门,原来这一重门呢,是两用的,一个可以关这边,一个可以关那边。这是一个通风采光口,也是一个排水系统。再进来呢,这个就是我们农村里的煮饭用的地方,它一般烧火的火口是朝向这边,放柴火是在这边,这样烧火的。大锅在这里,煮饭吃。

解说:虽然老林一家人早已不住在花萼楼,然而祖屋留给他的记忆永远都无法抹去。

林旭稳:因为我出生在这里,一个情结在这里,所以偶尔回来还会进来看看,看看这些东西啊,看看怎么样,摸摸看看,还经常会。

解说:从外表上看,花萼楼似乎很封闭,因为它规模庞大但却只有一个大门,不过走上顶楼才发现其实内有乾坤。花萼楼的整体构造像是一个被剥开的橘子,外大内小,双环相套。而它的内部结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跟大多数土楼一样,花萼楼在建造时也没有采用传统民居建筑采光和通风的基本设计,而是重在对自我的保护。

林旭稳:因为来到这个穷山沟的地方,首先要防匪防盗,所以土楼设计它就是用这个理念设计出来的,如果土匪用枪,我们有枪炮眼,下面二楼以下没有,只有在三楼以上它就有枪炮眼,防匪来进攻的。所以你现在看到土楼那么大,缩小起来它就是一个碉堡。

杨舒: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客家人形成了非常强的自我保护意识,除了枪炮眼,花萼楼从前的大门上还镶有厚厚的铁皮,如果土匪用火来攻,二楼的水槽就发挥了作用。但让人意外的是花萼楼从来都没有,发生过被偷被盗被袭击的事件,林氏大家族就这样在土墙之内,平静的生活了四百多年。族人们一致认为肯定是观音娘娘,在保佑着他们,所以在开基祖援宇公发现白银的狮头山的石洞里,一直供奉着观音娘娘像,林氏后人逢年过节都还会去祭拜。

解说:每座围屋下都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静静矗立的老宅子,不断的向世人讲述着家族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肇庆堂是一座经典的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它没有花萼楼的粗犷豪迈,却别具一份温柔婉约的气质。肇庆堂的故事属于一户姓杨的人家,杨振平的祖父杨阴垣,早年因经营药材生意发家,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终成一代富商,之后便和弟弟共同兴建了这座祖屋,因为曾经走南闯北,杨阴垣颇为洋派,所以建房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从海外购进,还在中式建筑边上建起了一座洋楼。

杨振平(肇庆堂第三代后人):我现在认为这个祖屋靠天、靠地、靠人,所谓有天缘、地缘、人缘,短短五六年之间,就把这个祖屋就建造起来了。这个祖屋你看到了吧,所谓中式的殿堂式的,上下两堂,它的特色就是装修方面,有所谓四雕一画。

解说:除了正院典型的客家院落和侧旁的二层西式洋楼,形成鲜明的风格对比外,在肇庆堂内的很多地方,都能发现中西合璧的元素。

杨振平:比较典型的,所谓中西合并用现在的话来讲,你看这个是我祖父的卧室,是长房才能住的,你看就这个门就体现着它的中西合璧,外面是中式的,里面你看是西式的。

解说:祖屋的兴建是家族兴旺最好的证明,然而后来由于战争与动乱,家产破败在了杨振平的伯父手中。而这前后仅仅三十年,心怀强烈的家族使命感,年近八旬的杨振平老人希望子孙后代能够铭记祖辈艰辛创业的那段过去,而他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把这座见证了家族史的宅院好好保存下去。

杨舒:客家民居无论大小都俗称“围屋”,通常普通人家会把自己的家称作“楼”、“居”或者“堂”,而有功名有官衔的人则叫做“第”,也就是府第的意思。有很多人会说围屋就像迷宫内部紧凑、层层递进、曲径通幽,可见修建围屋绝对是个不小的工程,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尤其像规模很大的土楼,建得少则两三年,多则十几年。如果讲究一些,建楼的时候会在土中掺上石灰、糯米水、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来配合高超的夯土技术,夯起敦实坚固的楼墙,当然这是家庭殷实才能做到的。而在大埔我们看到的客家民居大都是土制的,但是有一个围楼,它的建筑材料和形状都极为罕见,被称作“大埔第一楼”,下节回来带您一窥究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王文静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