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赴缅作战 没有军籍只有血色
2009年09月09日 17:2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说:就在康国华彻底进入黑暗世界的那一刹那,他也随之终于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负伤之后他荣立了一等战功,被授予了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经过八个月的治疗又重返部队。被用最好的战马送到了各个部队,去做英雄报告。每到一处都是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故事在根据地四处传颂。

康国华不再能看到繁华似锦的世界了。可是他也并不觉得后悔,他觉得他内心被自己那一刻的辉煌,被这个实现了的英雄梦想照耀得一片光明。但这样的辉煌和光荣是短暂的,1971年底林彪乘飞机外逃叛国摔死在温度尔汗草原,随即国内针对知青开始三招一征,一些知青已经返城的消息也相继传来。而此时一场来势凶猛的大清洗运动在缅共内部展开。人民军中层干部有三分之一被枪决,或者是下落不明。一些知青兵也被清洗。一边是熟悉的城市,一边是蛮荒的森林、渺茫的战斗前景。曾几何时无限的激情知青们此时开始动摇了。

康国华:我的一个家门也是姓康,叫康定,盈江知青。坐在我的病床边是嚎啕痛哭。就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这个前途基本上已经看得出来。还有一个就是书上提到的老贵,贵以城,他走的时候也是扑在我的身上嚎啕大哭。我的心情很矛盾。从感情上讲,我不愿他们走,这就等于的话是我被遗弃在那边。但从理智上呢,我又隐隐觉得话是应该回去。

解说:知青兵纷纷回国,已升任旅长的康国华留了下来,潘东旭也没有走,因为她不愿离开这片埋葬着哥哥的土地。但此时在潘东旭的眼里,革命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颜色。

潘东旭:医生她被嫁给一个老兵,那个老兵是个酒鬼,然后一发酒疯的时候,就拿着枪对着她乱打,把她打得那个顺着那个田乱跑,把裤腿都打穿掉。另外有一个医生嫁给那个老兵,很丑的一个老男人。女的很漂亮的,是个边疆的知青。当她结婚的那天晚上,嚎啕大哭,她的牙齿很白,我印象很深。当她嚎啕大哭的时候,我感觉到很恐怖。那种哭声是很无奈,但是委委屈屈,她仍然还是上了婚船。

解说:两年后,潘东旭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1974年的冬天,已年满二十岁的潘东旭一个人走向了中缅边境。

潘东旭:恋恋不舍。和第一次跨过国境的那种情形截然相反。总是那种的有点凄凉。我将抛弃我为之奋斗的事业,而且很茫然。

记者:茫然什么呢?

潘东旭:我回到国内以后我的前途在哪里?

记者:回来的时候带什么了?

潘东旭:当时我就穿了一身军装。因为我没有别的衣服可穿。然后带回来一把那种卡宾枪刺刀。

记者:就几样东西,就进入一种新的生活了?

潘东旭:进入一种新的生活了。

解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缅共人民军当中的知青纷纷回国。到了73年留下来的知青兵已经不足一百人了。康国华就是这其中之一。在这一年呢,康国华和一个知青女兵结了婚,不久生下了一儿一女。1977年停止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一千多万应届非应届毕业生走进了考场。而在78年知青返城的大潮已经席卷全国。70年代末,中国社会中国知青的命运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可是这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康国华来讲,却没有任何意义。一切似乎都是那么遥不可及。他还只是一个遗留在异国丛林当中的一个观潮者。

康国华:就好象一个真正被遗弃的孤儿,我成这个样子怎么走?我回去又能干什么?这个是很现实的问题。那个时候我父母,我这样回去,给他们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个活包袱。不可能回去。这边的现实呢,也是在逐步的衰落。

解说:此时的康国华只求在这片撒过自己青春热血的土地上平静地度过余生。然而现实却把这不高的要求也击得粉碎。1986年缅甸政府军集中了优势兵力大举进攻人民军。

康国华:到87年元月3日,整个江西根据地,只剩下五分之一都不到。那会你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感觉到已经可以说是完了。

解说:1989年3月11日,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彭家声在果敢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并很快与缅甸政府达成协议,成立了拥有自己军队高度自治的掸邦第一特区政府。彭家声出任主席和同盟军总司令。

不久,缅共其余三个军区在缅政府批准下成立了掸邦第四特区、佤邦第二特区、克钦第一特区自治政府。缅共中央主席德钦巴登顶流亡国外,缅共消亡。1989年的春天,37岁的康国华携妻儿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是最后一个以知青的身份回国的缅共知青兵。

康国华:最后一个回来的,最后一个。总共待了二十年,整整二十年。很凄凉,很凄凉。

记者:凄凉。

康国华:只有用凄凉这两个字。

记者:想到什么?

康国华:今后怎么生存?怎么活下来。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