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赴缅作战 没有军籍只有血色
2009年09月09日 17:2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缅北丛林烽烟再起,逾万难民涌入中国境内。他们是曾在这片密林深处浴血厮杀的“老兵”,这里埋葬着他们的战友,也埋葬着他们血色的青春。

凤凰卫视2009年9月8日《冷暖人生》节目文字:

解说:2008年8月27号,缅甸政府军和掸邦第一特区果敢自治武装发生了激战,逾万难民涌入中国境内。果敢王彭家声下落不明。而9月1号又有消息说大量缅甸政府军又向佤邦第二特区开进,和自治武装对峙,内战一触即发。曾经以战乱、以毒品闻名于世的金三角烽烟再起。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恐怕这只是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我们在新闻里可以看到的一场冲突而已。但这片缅北丛林的战火却深深触动着一群老兵的心。说他们是兵,但他们的履历中,并没有当过军人的记录,但他们的确经历过血腥的战火。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这片土地,埋葬过他们的战友,也埋葬过他们血色的青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缅共快速发展和政府军抗衡,中国境内大批知青怀揣着一本描写切.格瓦拉的小册子,怀揣着无限参加国际革命的红色激情,穿越了国境,加入了缅共人民军。他们有的八十年代末才返回祖国,其中少数至今仍滞留在那异国热带的丛林当中。刚刚我们说的那场冲突或许就还有他们的身影。有人说他们是中国最后的知青,如今再一次因为战火而映入我们视野的这片土地,对他们这些人来说,恐怕有着太特殊的意义了。那是他们曾经浴血的一个战场,也是他们曾经思念的最特殊的故乡。

记者:这个裤子是部队上的?

康国华:真正部队上的军裤。你看,它的构成与众不同吧。

记者:这是在缅甸的时候的军裤。

康国华:对,我的腰带也是,也是部队上的嘛。就是说不管怎么样,这个毕竟我的经历、我的生命,已经融入进去了。

记者:现在还有向别人说起你那段历史吗?

康国华:现在不提了,因为提起来很尴尬,说不清道不明。在民众当中,总认为的话,当兵打仗,在战场上,像这样残废的那肯定都是很光荣的。所以当我把我的真实情况一说的话,都感到大吃一惊。

记者:怎么会是这样?

潘东旭:几乎没有过报道,没有人了解,没有人承认。

记者:讲到这些的时候,心里会觉得很落寞吗?

潘东旭:会的。当时就像《百年孤独》上面,那个马孔多小镇一样的。一阵风吹过了,曾经的喧闹,曾经的所有的东西,最后就只有那种,纷纷乱乱的那个羊皮书变成一些蝴蝶那种感觉。这个故事你只能自己说给自己听。

解说:没有人承认,也很少有人了解。但这个只能说给自己听的故事却是康国华和潘东旭生命中的最重。四十年前汹涌的红色激情,让他们走进了那片异国的丛林。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片丛林,要用一生去走。

潘东旭出生于云南腾冲县,父母是小城里最早的一批右派。这黑五类的出身剥夺了潘东旭投身革命的权利。而出生在云南昆明,从小就想当英雄的康国华也有同样的命运。因为他是一个资本家的儿子。

康国华:当时我跟他们还辩论过。我说马列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出身是什么?并非穷人。恩格斯,大资本家。列宁,他家出身律师。哪一个的话是真正的贫下中农出身?是真正的话是泥腿子?结果打了起来,三个人跟我打,结果被我打倒两个。当然最后我还是被他们,不管怎么说,好手难抵四拳。最终还是被他们打翻了。

潘东旭:我哥哥呢,是斗争我妈以后,他拿石头去砸人家的玻璃。人家白天打了我妈,晚上他就去揭人家的瓦片,弄得人家就把他逮住了,逮住以后就把他吊起来,拿那个铁丝拴着把他吊起来。我还记得,我妈去跪着求人家,我哥那个时候还很小的。那个铁丝,勒进这个手里面去,肉都勒破了,我哥就跑掉了。

解说: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最高指示。知青上山下乡的大潮席卷全国。康国华、潘东旭积极报名,先后到了云南的两个偏僻山村插队落户。

潘东旭:村子里面有一个年轻的会计,开口闭口就说,你们是下来的话,接受我们劳动改造的,本来我们生产队粮食就不够吃,你们来了,是增加我们的负担。很失落,觉得很渺茫,跟理想,跟事业根本沾不上边。

<<上一页 1 2 3 ... 5 6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张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