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八大胡同“风月”场始于“相公文化”

2013年11月14日 14:03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八大胡同真正成为烟柳巷是在晚清,而促使八大胡同和“风月”结缘的最初并不是因为妓女,而是一种特殊的畸形风气,它被称作“相公文化”。这股风气是如何兴起的呢?说来与清初“禁娼令”有关。清末以后朝廷禁令渐渐松驰,妓院纷纷出现,男色风气渐转,伶人也开始狎女妓了。

凤凰卫视11月13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京剧《玉堂春》曾经风行戏曲舞台,剧中《苏三起解》、《三堂会审》等等折子更是脍炙人口,而剧中的女主角苏三是一代名妓,她被诬谋害亲夫定为了死罪,历经磨难最终鸣冤昭雪,据考证当年苏三为娼的苏家大院就在北京八大胡同当中的胭脂胡同,苏三是明武宗时代人,那个时候八大胡同呢虽然尚未成名,却已经有了风尘女,但是八大胡同真正成为烟柳巷是在晚清,而促使八大胡同和“风月”结缘的最初并不是因为妓女,而是一种特殊的畸形风气,它被称作“相公文化”。

解说:1875年1月,清同治皇帝在紫禁城养心殿驾崩,时年十九岁,是大清国十二个皇帝中最命短的一个,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子,关于他的死因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官方记载的天花,二是民间及野史传闻的梅毒,他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其中十二年是在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下当傀儡,据野史记载,当年同治皇帝因受母亲慈禧太后干预,婚姻很不幸福,常在太监引领下溜出宫去寻花问柳,濮兰德巴克斯在《慈禧外记》中这样记载。

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之事。

《慈禧外记》中说的“南城”就是今天北京前门外八大胡同一带,而“猥贱之事”无非是寻花问柳,按民间说法同治皇帝是在八大胡同染上了花柳病,最后一命呜呼,那么八大胡同又因何从京剧的发源地演变成了烟柳巷呢?

男:红灯笼一挂,为什么叫红灯区啊?骑马坐轿的蜂拥而来是不是,过去当官的都是骑马坐轿。

贾勇:老哥您的意思我们家甭挂红灯笼了?

男:现在无所谓了,现在盖的建筑里面有的都带灯笼。

贾勇:对,那会儿挂红灯笼的是开妓院的,这会挂红灯笼的是卖卤煮。

八大胡同“相公文化”与清初禁娼令

解说:实际上八大胡同最早与风月结缘始自所谓的“相公文化”,相公古时本指读书人和年轻官人,也是妇女对丈夫的称呼,但在旧梨园相公又是“像姑”的谐音,意为像姑娘,说白了就是男妓。

当年八大胡同曾掀起一股狎男性优伶之风,这是怎么回事呢?自徽班进京开创京剧后,八大胡同戏班子云集,旧戏班有个特别现象,因女子那时不能随意抛头露脸,戏中青衣小旦多由男童扮演。

贾勇(老北京摄影家):因为当时唱歌的当时尤其唱旦角的都是男扮女,就叫贴片子,他们行里管这个唱青衣花旦的,就叫贴片子。

张金起(《八大胡同的尘缘旧事》作者):我记得写《城南旧事》的这个作家林海音,她有一个小细节,她说当年她坐在他们家的门口,应该是在现在的虎坊桥的东边胭脂胡同,她就看,每天看,有一些唱戏的小孩排着队穿着破棉袄,冻得都流鼻涕,而且传染这个红眼病,每个人都是红红的眼,她每天她就喊人家,数这个烂眼边,一个烂眼边,两个烂眼边,三个烂眼边。

解说:一些清秀伶俐的男童学成后成为舞台上当红男旦的同时,也成了台下一些纨绔子弟猎艳的对象,这股风气是如何兴起的呢?说来与清初“禁娼令”有关。满清入关后为显示观念正统,曾颁布禁娼令,从顺治康熙直到雍正,清代的禁娼法令可谓中国各朝中最严厉的,至乾隆皇帝时甚至将娼妓与盗贼、斗殴、赌博视为社会风俗的四大恶习。

张金起:禁娼可以说中国历代都有,我们可以发现禁娼的时间基本上是开国前期,清代入关以后首先禁娼很严厉,这个官员如果嫖娼是要挨打一百杖,然后关三个月,免去官职,很厉害。

解说:严厉的禁娼令使妓院生意冷清,相比之下戏剧舞台上风情万种的男旦却成了一些人窥视的目标,学者吴建雍这样描述当年八大胡同中“相公文化”的兴起。

“相公”又是由戏曲活动发展起来的,清朝的这个特点很特殊,禁宿娼而不禁狎优伶,梨园界男色大兴,找“相公”成了上层社会的风气,宣南的士人也好,商人也好,看中了哪个“相公”,演完戏就请他喝茶吃饭,慢慢发展成同性间相互爱慕的关系。

张金起:那么当时禁娼因为比较严厉嘛,但是又完全不能控制这些纨绔子弟们进入色情场所,所以他们为了规避进入娼妓院呢,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戏班子所在地,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百顺胡同这边。

解说:当时八大胡同有许多挂戏牌招牌,却实为男优坐堂招客的“相公堂子”。

张金起:相公堂子呢主要是由学戏的小男孩(组成)十几岁,那么戏班子在收的时候呢又收比较机灵的,比较好看的,那么这些小孩一边学戏,也成了这些老板发财的一个工具,就是叫小相公,就是被王宫贵族们所玩弄。

解说:每当夜幕降临,挂红灯的相公堂子就成了幽暗胡同中一道畸形独特的风景,作家肖复兴在《八大胡同八章》中这样描述当时韩家潭的相公堂子。

韩家潭的相公堂子大门里面挂有一盏角灯,灯内绛蜡高燃,金乌西坠一般,很是特别,只要一看有这种灯必是相公堂子无疑,那是它的招牌。

刘进元(学者):韩家潭一开始现在是叫韩家胡同,不是以妓院为主,而是以相公堂为主,以男妓为主。

解说:这股狎男优之风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辛亥革命”后,京城梨园界曾上书国民政府,呼吁取缔狎优伶之风,京剧民宿田际云等也向当局呈文,要求取消韩家潭的相公堂子。

刘进元:在民国的时候京剧界成立过梨园公会,梨园公会的会长孙菊仙以梨园公会的名义要求禁止相公堂,这时候就把男妓的这些班子给封了。

解说:相公堂子被封后,狎男优之风在八大胡同终成历史,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妓院的公开化。

陈晓楠:中国古代的青楼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之后的华夏第一王朝夏朝起就有了关于“家妓”的记载,据载夏代最后一个君王杰就曾经蓄女乐、唱优达三万人,他的王公大臣呢也都蓄有数目不等的女乐或者是家妓,不但供自己玩乐,还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清人褚人获曾经记载说,管子治齐,置女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褚人获所说的“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也就是向妓院征税来充实国库,到了清末,光绪皇帝也学管子,向妓女征税来充国库,于是呢八大胡同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妓院。

解说:在中国历史上清代可谓禁娼法令最严厉,也是娼妓最繁盛的时代,清初颁布禁娼令后,虽废除的官妓却又为私娼的活跃创造了条件,尤其到晚清时随着列强入侵,一些通商口岸甚至出现了洋娼,以及专门接待洋人的“咸水妹”,当时京城也出现了以私娼命名的宋姑娘胡同,粉子胡同等,清人昭梿在《啸亭续录》中这样记述了当年北京前门外一次失火后的奇特景象。

有娼家避火,群立巷口,粉白黛绿者数十人,某王公率人救火,见此景颇感奇怪,诧曰,是家女子何若是之多也,人皆笑之。

由于清末社会剧烈动荡,大清朝江山撼动的同时实施多年的禁娼令也开始松动,至光绪皇帝时因国库渐空开始向私娼征税,这让本在暗中活动的妓院如枯木逢春,纷纷以合法身份出现。

张金起:甚至在清晚期出台了比较人性化的保护妓女的这样的法规,比如说在光绪的晚期,就曾经出台过这样的一些规定,就是要求妓女去登记,要求她们去做检查,对于强行把良民的女儿拉到这个行业,要进行严厉的处罚。

晚清、民国时期八大胡同渐成烟花柳巷

解说:清末禁娼令松动,不但为妓院公开化铺平了道路,也促成了八大胡同从相公文化向青楼文化的转型,一篇文章记述,清末以后朝廷禁令渐渐松驰,妓院纷纷出现,男色风气渐转,伶人也开始狎女妓了。

张金起:清晚期禁娼令和许多禁令一样是没人管了,是有法不依了,为什么呢?我们看有些个清末的一些建筑,比如说老百姓谁敢有龙(做装饰)呢?在门口上画个龙,那不杀头吗,但是我们现在就能看到清晚期的有的墙上、门楼上就画上龙,这时候已经管不了,所以这个八大胡同的这个禁娼也已经形同虚设了。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09:00-09:3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昌洪坤] 标签:八大胡同 相公文化 禁娼令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