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上书内容抄自他人著作 上书动机成迷
解说:这就是孙中山撰写的《上李傅相书》,对于他上书李鸿章的真实意图,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从它的内容上,也许我们能窥见一斑。
李长莉:(这里面)提出来了四条,中国要走向富强,要摆脱现在的这种贫弱,受欺压这种地位,那么应该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邱捷(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我们看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孙中山整个四大纲都在《盛世危言》的序,语言都一样,具体内容跟《盛世危言》一致的就更多了。
解说:既然内容并非独创,那么为何孙中山还要费劲周折,千方百计从广州一路托人来到天津上书呢。对此,历史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李扬帆:(孙中山)在郑观应、王涛、盛宣怀以及李鸿章下面的很重要的一个幕僚叫罗丰禄等人的联合推动和引荐之下,才有可能经过上海到了天津,准备去见李鸿章,才有这件事情发生,所以说无论从他的思想,还是从他的整个途径上来看,我们都看得出来,与其说孙中山这个时候是要单打独斗地推动中国发展的某种进程,还不如说是洋务派联合孙中山,他们一起搞了这么一次上书活动。
邱捷:我的解读是,其实当时孙中山心目中,已经有一个改造中国的方案,但是这个方案不能跟李鸿章讲的,就是已经决定革命,但是他认为革命时机还没到,所以又想通过上书李鸿章,得到一个从事建设的机会。
解说:关于这篇《上李傅相书》的价值,史学家们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跟孙中山后来所做的事情相比,这篇上书的价值,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改良道路遇阻 孙中山远走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陈晓楠:孙中山上书失败之后,沮丧地回到了上海,但是毕竟是年轻人,蔫了几天之后呢,很快就自我调节好了,他甚至还用自助游的方式,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不久之后,孙中山到达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进行反清革命活动。这一举动看起来非常突然,为什么在半年之前,孙中山还在宣扬着改良的观点,仅仅在半年之后,就开始高举反清大旗闹革命了呢,而且再也没有犹豫过,迟疑过,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很多人认为,上书李鸿章失败,使得孙中山从一个改良主义者,变成了一个革命者,可是一个人思想的转变,不至于是如此简单的因果关系吧,在孙中山的心里,也许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解说:照片上的这个小木屋坐落于檀香山,1894年11月,上书李鸿章失败的孙中山,就是在这个小木屋中组织成立了兴中会,开始走上了反满革命的道路。
王杰(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员):他那个时候是一个人到了檀香山,在华侨里头来组织这个兴中会,这个兴中会有它划时代的历史里程碑的话,那么就是说他第一次提出来,要建立共和国,要振兴中华。
解说:那么孙中山在此时走上革命道路,真的是上书失败对他的影响所致吗,兴中会成立之初,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是什么呢,在描述自己1896年在英国被清朝公使抓捕的《伦敦被难记》中,孙中山这样回忆了,自己为什么创立兴中会,走上革命这条道路。
李扬帆:在这个当中他讲了几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说他兴中会的同仁们,包括他孙中山自己在内,最初都不是说要革命,都不是说要造反的,都是希望能够使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上达天听,能够被朝廷认可来推动中国的变革,这是一。第二呢,促使他走向造反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不是李鸿章这个人,不是李鸿章不见他,他去愤而走向革命,而是甲午战争本身,因为整个甲午战争,使得中国的洋务运动的成果付之一炬,恰恰是甲午战争之后,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其中一条就是说,以后所有的贫民百姓,不得单独未经许可就上书,这个政令颁布以后,后来孙中山说断绝了他们的任何希望,他觉得我连写个东西打个报告的权利都没有了,所以一系列的事情促使孙中山转向造反。
孙中山撰写改良文章 收录于《盛世危言》
解说:由改良到革命,孙中山在看似短时间内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然而他的革命思想,真的是在一夜之间形成的吗。
李长莉:改良也好,革命也好,因为在孙中山的这个心目当中,他就是彻底地改造中国社会,这个呢,在他去美之前,在他要上书李鸿章的时候,心里已经是比较清楚,也比较明确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这种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从他最早那时候,可以说他是应该有他的比较清晰的一个脉络。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卫视李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