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棣:遇到了沙飞,把我带上了摄影道路,我简直太高兴了。
解说:顾瑞兰是顾棣的姐姐,本在军区剧团演戏,弟弟进入画报社后,她也到画报社当了一名暗房冲洗员,并与负责暗房的宋贝珩相恋。
顾瑞兰(原《晋察冀画报》社暗房工作者):那会儿我们还没结婚啊,可是我们已经认识了,我们就已经有了这种恋爱关系了,说当时来说,他说你呢,就为了小宋在这工作啊,就这个。
解说:当年画报社还聚集了赵烈、何重生、白连生、蔡尚雄等一批摄影、制版、美术等方面的人才,其中赵银德当过沙飞的警卫员,后来不负沙飞重托,在日军扫荡中,只身背出来上万张珍贵的底片。
赵银德(原沙飞警卫员):当时我是很不乐意,因为我刚学点技术,我没文化。后来,赵烈说,保卫沙飞比这个工作重要,一般人还不让他去干这个呢。
《晋察冀画报》聚集多方人才 最多达200人
解说:据记载,当年《晋察冀画报》社最兴旺的时候,竟达到了二百多人,这在华北敌后乃至全中国,都可以说绝无仅有。
朱新春:整个晋察冀部队中,鼎盛的时候到了三十万了,它有几百人的摄影队伍,比当时所有抗日根据地加一块儿的还多多了,这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画报社编辑1天只有2餐 技术人才最受重视
解说:这里就是当年《晋察冀画报》的创办地,河北平山县碾盘沟村,这些简陋的土房,曾是画报社的人们,当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那时,边区粮食紧缺,画报社每人每天的口粮是一斤三两小米,当时饭菜无油水,都是年轻人,饭量很大,为按时出画报,一些干重活的人,一日三餐,干轻活的编辑人员只好一日两餐。
赵银德:那个时候主要是吃黑豆高粱啊,还是蒸窝窝头。
顾棣:当时有灾荒,一个人,这个口粮得有限吧,还得节约,一天还得节约二两粮食,把粮食救济咱老百姓。
解说:但在口粮如此紧张得情况下,沙飞却对几位来自北平等大城市的技术人员实行了特殊政策。
赵银德:特请军区批了一人一月八斤,八斤白面。他们的薪水比我们高,沙飞当时他是团级干部,他才五块钱的津贴,北平来的这些技术人员,这一批高级职工,给他们申请补助,一个月一个人二十块津贴。
解说:沙飞之所以对这些技术人员另眼相看,是因为出画报、制版等技术是关键,当时边区头一回出画报,懂技术的人很少。据说,当年边区奇缺技术人才,一个技术人员的牺牲竟意味着一项事业的夭折。
王雁(沙飞二女):他们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那个印刷厂的师傅,所以沙飞就特别重视这些人,说没有他们画报出不来,我不算啥,他们才重要。
解说:这些技术人员,也是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平西军区,为在边区印钞票,专门从北平请来的,其中何重生是位制版专家,在学校读书时就与中共地下党有接触。
何瑞(何重生之女):他在学校就结识了那个地下党,就等于就参加地下革命了。一直到1940年山里边需要人,就要调一批技术,技术人员到山里去,他就离开家了。
解说:当时何重生已三十多岁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投身根据地不是件容易事。
何瑞:也是挺难的是吧,因为当时他正是中年嘛,三十多岁,上边有奶奶,完了有我母亲,还有我两个哥哥,当时正怀着我,所以他能毅然地走,那么家里边呢就是,反正妈妈自己,靠着我妈妈吧,养一家人糊口吧。
解说:何重生离家时,听说边区缺少制版器材,特把自己珍贵的制版镜头也带到了根据地。
何瑞:当时在那个年代照相机是很珍贵的东西,制版的镜头什么的,因为边区你想,要什么没什么呀,后来他们买器材也是都派人到北京来买的。
解说:何重生从北平到《晋察冀画报》后,就住在这座房子里,沙飞当年对这些投身边区艰苦抗战的技术人员十分照顾。
何瑞:我就听这些叔叔们讲过,当时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但是对我父亲呢,还是很照顾的,因为他身体不好,在那里边相对来讲,他年龄算比较大的。
裴植:他本人因为生活太差了,他不适应啊,所以给他们都是开小灶。
解说:画报社对技术人才的关照,使他们在关键时候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没有制版镜头,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曾把自己的望远镜贡献给画报社,看能不能代替制版机上的放大镜头。
裴植:聂司令员还准备把他的望远镜啊,拿来做试验结果试了不行,口径不对,没法用。
画报社为适应抗战形势 自主研发轻便印刷机
解说:最终是何重生从自己家中带来制版镜头,才解决了难题。由于画报社缺少印刷,制版用的设备和器材,何重生还和康健、杨瑞生等一起发明了照相制版机和轻便印刷机。
何瑞:鬼子一来他们就得跑,当时这印刷机呢就特别沉,根本跑不了。就得就地掩埋啊什么的,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就让他们呢,就是当然以父亲为首了吧,还有这些个叔叔们,他们一起就想研制一个轻便一点的东西。就原来的石板的印刷,就变成一个全木头做的,而且是呢,原来是要用很多铜板,铜多贵啊,就是为了节省资金,所以就改成铅皮版,这样资金也省了,化学药品也省了,而且很轻。
裴植:这种机子啊,只有几十斤重,提起以后就可以走,那就轻便多了。
解说:这部根据地自己发明的轻便印刷机,现在珍藏于北京印刷博物馆。
何瑞:出来以后,特意给我父亲发了奖状,还发了奖金。
解说:苏实是名摄影家,他对抗战摄影和《晋察冀画报》颇有研究。苏实与沙飞的女儿及何重生的后人,一起到碾盘沟村寻找《晋察冀画报》社的遗迹。这次寻访,他们第一次看到一张康健、曲治全、杨瑞生三人在自己发明的制版机前的合影照片。眼前的这座房子,就是当年画报社用来制版的厂房,对比照片中的背景时,他们发现,原来这张照片就是在这个地方拍摄的。
编辑:石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