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钢:它是在一个山顶上,现在全部都是废的。然后当时我车中放的那个碟是意大利的歌剧,我当时突然一下,我觉得可能我好像找到了一种东西,就是在这个废墟里面,有一种歌剧的东西,就是特别美的一种东西,晓得吗?我们艺术讲格式吗,可能它突然产生一种格式。这种格式就是说,这个废墟和歌剧和希望可能同时存在,也可能就找到了一种东西。我不是一个纪录型的人,我是要通过这个拍一个概念三线,和一个记忆三线,和一个文化的三线,一个精神的三线。
解说:从一名短暂的三线建设参与者,到一个以三线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陈家钢的这一步转变可谓水到渠成。
陈家钢:我们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实际上我的正确的态度是不要遗忘我们拿出来重新来审视,它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同样审视这个三线模式的值得反思的地方。
解说:陈家钢虽然边缘地体验过三线生活,但在拍摄的过程中,随着了解的深入,更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也逐渐浮出了水面。
陈家钢:如果要讲三线呢,三天三夜讲不完。当时我在大渡河的时候,她们有一对母女来找她爸的墓,找到了挖开是什么。一段铁轨,没有尸首。后来他们找到当地的老人问,就是说为什么坟墓里面没有尸首呢?因为掉到河里了,掉到大渡河里尸首都没有,连衣冠墓都做不了。他只能做一段铁轨墓,因为当时他是修成昆铁路。当时我一看到那个场景,我眼泪都下来了。
贾樟柯:千言万语三线人 国家主人遭遇身份滑落
陈晓楠:2009年导演贾樟柯拍了一部电影《二十四城记》,讲述一个有着50年历史,3万名职工及10万名家属的三线老厂,即将被一片开发周期长达30年的,现代化地产楼盘所取代的故事。《二十四城记》当中的工厂命运,就是大多数三线工厂在当下的写照。甚至还有更夸张的,像重庆的816洞,耗时数十年,耗资几十亿,洞内深达二十多公里,高达9层楼房,但是它从来没有被使用过,甚至连竣工的机会都没有。
解说:《二十四城记》中面临拆迁命运的工厂,是位于成都的420厂,这是一个占地800多亩,曾经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大型企业。2005年,这800多亩土地,被地产商人收购,用来开发房地产,贾樟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镜头对准了工厂里的工人。
贾樟柯(电影导演):在最初拍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是在拍一个三线的一个工厂,因为当时我想拍《二十四城记》,是因为想拍这个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里面,工人的生活,他们的记忆。但是我当时2007年去拍的时候,是因为那座工厂在成都叫420厂,它原来是一个保密的工厂,它连整个厂房都要拆掉了。那么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这么大的一个保密工厂,这样的一个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连根拔起。就是当这些厂房拆掉之后,我想储存那些工人记忆的空间都没有了,很多事情就是随风而散了。
解说:影片中的420厂并没有消亡,只是搬迁到了别处。老厂原来的位置,将由地产商人改造成一个可以容纳五、六万人的商业住宅。老房子将要变成新房子,但对于老一辈工人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们过往生活记忆的铲除。
贾樟柯:我最初2007年去宿舍区看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我人在2007年,但是那些工人的家居,实际上都停留在八十年代。因为能想像八十年代是他们收入比较好的,因为一个是之前的自卫反击,一个是中间的第一次海湾战争,都让这些兵工厂,三线企业,有一些企业还不错,效益还错。但是随着这个战争结束,也随着这些兵器也被淘汰了,那就收入一落千丈,那么整个这个家庭它整个滞后成都市区二十年,就不夸张地说二十年。我觉得我一推开工人师傅的家门,看到那种单人的,立背的那种沙发。然后四壁墙上挂着羽毛球拍,特别是打开厨房跟卫生间,那样管道里散发出来的味道,我非常熟悉,但是也觉得非常悲情,就是一代人被放弃了。
编辑:李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