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示:离开还是留下,这个问题曾经在无数三线人的心头徘徊。曾经的假想敌不再存在了,曾经的规划也已经几经修改,三线建设的使命看上去已经越发接近终点,和来时的姿态相比,数十年光阴过后,已经有了太大的差别。离开的是不是就能彻底遗忘呢?而留下的是不是就一以贯之的,会将自己托付给命运?这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在离开和留下之间那些个感受,那些个记忆,谁能轻易地将它抚平。
凤凰卫视9月17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在经历了出发、行走、定居、繁衍等诸多历程之后,有关三线和三线人的故事,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当年胸怀壮志的数百万年轻人,有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镜头前,有的人可能永远也找不到了。整个的三线体系,包含了数百万人的青春,也承载了数百万人的命运。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有着一张鲜活的面孔,而每一张面孔背后也都有者一些令人温暖的回忆。或许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仍旧无法去准确评价,也仍旧无法做出完整的结论,那么就让我们倾听吧。
陈家钢:三线生活时 个人价值集体价值国家价值融为一体
陈家钢(摄影家):我觉得三线到现在,它不再是废墟,它也不再是一个历史,我觉得它是一种精神,它具有这种精神的文化价值,而这种东西恰恰是我们中国人走到今天的一个根本。
解说:摄影家陈家钢在过去六年的时间里,他考察了贵州、四川几乎所有的三线工厂,然后用镜头将他们拍摄下来。
子浪(美术评论人):有的厂房还在里边,机器没有了。有的厂房机器都还在,已经锈得那个灰我们进去看到,完全是一个历史的现状,就像看见一个工业的墓地一样。很多年都没有人去了,你一踩那个灰,轻轻起来,然后慢慢地下去。好像是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那种影像,那种感觉人其实还在,机子还在。但所有的的资源都为了打德国人去了,这儿没人,空的那种感觉。
解说:在《大三线》这一摄影作品中,观众能够读解到一种非常荒芜的感觉,哪怕是一些还在生产的工厂,其色调也都是以灰色为主。而工厂的主体工人,则被最大程度的忽略了。
陈家钢:在我的记忆里面,我是很怀念三线时候,那个时候人的情感的纯粹和美好。因为我觉得三线最大的,我想在我的记忆里面,就是那个时候精神上的那个好。而不是说,我们想一般讲这个、那个,像当时我们在场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美好的。因为当时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话,都是公共价值。就是说国家好了,我们就好了。比如我们盖的房子对国家有利,我们自己就有利了。而且它这种概念就说,现代人是不能理解的,那是直接到内心里面的。比如说要去三线写决心书,什么东西,都自己本能的,不是说现在去找一个工作工资高,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概念,真的是。那个时候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的价值跟集体的价值,跟国家的价值是一样的。
《凤凰大视野》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主持人:陈晓楠【主持人专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0:02-20:3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9:00-09:35
编辑:李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