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称红军长征初期像“抬棺材走路”
2010年05月08日 15:51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说:杨柳井,一个只有十来户农家的小山村,因公路左侧一株数百年的杨柳树下,有一口四季长流的小水井而得名,时光更迭,唯有这份静谧与安宁,一如七十多年前,红五师到来时那样。何小妹91岁,在杨柳井村生活了一辈子,当年彭德怀的红三军团驻防灌阳时,作为彭德怀的得力干将,红五师师长李天佑,将师长指挥部设在了何小妹家里。

黄新发(何小妹之子):我母亲是这样说的,说李天佑的红五师指挥部,就设在我家里,当时我父亲和我母亲,一个是煮饭、送饭、抢救伤员。

解说:这是何小妹家的老房子,当年红五师的指挥部。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些破落的痕迹,依稀能看到1934年曾经的沧桑。1934年11月26日,红五师从雷口关进入灌阳水车,27日下午到达新圩,这里是桂军拦腰掐断中央红军,阻击红军抢渡湘江的咽喉之地。当夜,李天佑正在这个房子里部署兵力时,一阵枪声意外地打响了湘江战役的第一枪。

伍禄香:炊事员就挑着一担饭,就是送饭的时候,送晚饭。一送送到那个马渡桥村,他一看全部是桂军,就是跑到敌营里面去了,这个炊事员当时也不说话什么,就悄悄地把担子放下来了。那一担饭放下来以后,就赶快回来报告,一报告当时派一个侦察排去了,一个侦察排去了在马渡桥村那里打起来了,因为刚好是桂军的一个侦察连,也是准备往新圩侦察,看红军到了什么地方。

解说:这是桂军44师王赞斌的先头部队莫德宏团,在他们的计划里,这应该是他们收尾的“送客”式追击。

伍禄香:一个赶你红军快点走,第二个堵住蒋介石的部队进入广西。

解说:然而,桂军怎么也没料到,红军的行军速度会如此之慢,这一阵送客式的枪炮声,竟然是一场大战的开始,而高估红军行军速度的还不只桂军,第二天也就是28日一大早,一份空中侦察报告,直达国民党追剿军第二路军指挥部。薛岳看后惊愕不已,这份报告显示,部分红军部队已经渡过湘江,占据了湘江西岸的滩头阵地。在南面的界首渡口,掩护阵地已经巩固,而在北面,全州附近的阻击线已然形成。一个长廊式的通道隐约可见,在这个通道的东端,中央红军的“大队伍”,正在向湘江靠近。作为蒋介石直接委派的中央军指挥官,眼下的局势令薛岳大为担忧。按照这种局势,红军行军速度再慢,一个昼夜也足以到达湘江边。顺利渡江几乎没有问题,更何况红军向来都是快步如飞。而实际上,薛岳对这份报告的解读指明其表,而未解其里。那条长廊式的通道,其实才是真正的精准的信息点。

陈宇(长征史研究专家):就像我们一把太师椅一样,把中央纵队抬到这个椅子上,由轿夫抬着整个中央和军委机关向前进。在长征史上把这种向西的战略转移叫做甬道式行军。

解说: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就是以这样的“甬道”式行军,突破了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走在这个“甬道”中间的是包括共产党中央、苏维埃政府机关,和红军总司令不在内的两个军委纵队。对外称红星纵队和红章纵队。这是一支将近一万五千人的长长的队列,包括党政军首脑、老人和妇女、部队和后勤人员。在两个军委纵队的前后左右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分别位于军委纵队前方和左右两边开路,第八军团和第九军团分别位于军队纵队的左右两侧护卫,第五军团在整个军委纵队的最后面担任后卫。对于这种行进阵式,毛泽东曾戏称为“叫花子搬家”,刘伯承则议笑是“抬轿子行军”,而彭德怀更干脆,说这是“抬棺材走路”。

伍禄香:也就是说在这个甬道式阵形里,它看似很牢固,但是它缺乏,在战术上它非常不灵活。

王树增(作家):无论是中国的军事史还有世界的战争史,很难找到类似的战斗,它的特殊性在于所有的作战都是为了保持一个走廊的安全。

陈宇:他在部署上给别人腾出时间来了,腾出时间了,这样呢红军他肯定处处挨打。

王树增:那么我们的部队,唯一的作战任务就是占领阵地,誓死不退,因为你双方只要一退,退一步这个通道窄一步。如果你要再退的话,通道没有了。

解说:这个出自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之手的行军阵形,如果说还有优点的话,那就是在未来漫长的征战途中,无论红军主力遭遇多么残酷的战斗,走在甬道中间的上万人的队伍却少有战斗伤亡。自古以来,兵贵神速,而在当时,当左右两翼的先头部队抢先渡江并构筑起阻击阵地,形成了一条“长廊式通道”,等待军委纵队尽快通过时,这些打前仗的官兵都不知道,他们拼死掩护的军委纵队,此时正被大量的辎重物资严重拖累。

裴周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这个部队交给你,这一千多担东西交给你,有两个人抬的,有几个人抬的,比如说那个时候印刷机都是石板的,你看是不是很大,几个人抬啊。

王树增:乱七八糟这些东西,我们今天很难想像,一个军事行为  什么这样,很难想象。

陈晓星(原红二师师长陈光之子):那些红军战士都有累死的,都不在少数,不是个别累死的,实在是没有力气了,你能把骡子把马累死,你能把人累死,你说要累到什么程度。

解说:这是一次震撼世界的迁移,在西方记者的眼中,这几乎就是一个国家的迁移,据说当时的最高三人团,是想把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于是但凡能够搬走的全部打包带走,临突围前,雇了几千挑夫,又专门抽调了一个师负责搬运,裴周玉就是中央派驻这个师的特派员,如今已经98岁高龄的裴老将军,对当年的大搬运印象极其深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徐盼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