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缅甸,这个本来宁静安详的佛国,在二十世纪不停地背卷入战火和纷争,由于中国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从这里经过,所以围绕这条道路的生死存亡,战争没有选择地降临到缅甸的每一寸土地。
而当战火临近时,英国并没有把缅甸看作是需要誓死捍卫的地方,对他们来说,缅甸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而他们真正要保卫的是缅甸西部的印度。
蒋介石历来反感英国的殖民者心态,但是眼下又必须和英国人合作,把自己的军队,派到一个陌生的国家作战。
任东来教授(南京大学中美中心):那么对中国的军人来说,英文也不通,所以跟英国人沟通就非常困难,所以蒋介石想史迪威是最好的一个人选。但他跟史迪威讲,你带去的中国军队,十万中国军队是中国最精锐的军队,你一定要把它带好,不要上英国人的当。
何亮亮:史迪威到缅甸的时候,仰光已经失守了,英国的指挥官是曾经指挥过敦刻尔刻大撤退的亚历山大将军。但是他对能否守住缅甸充满疑虑,史迪威又拜会了当时的总督史密斯。这位总督听到一位美国人自称是中国军队的司令时,很是吃惊。
因为不久前,第五军的军长杜聿明也是这样介绍自己的,后来这位总督问杜聿明,怎么可以让两个人担任同一个职务的时候,杜聿明笑着回答,你知道我们中国人认为让美国参战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在名义上,担任一些指挥职务。只要实权在我们手里就没事。
解说:杜聿明的到来,让史迪威的精神为之一振,他知道这位中国著名的将军,在昆仑关战役中的表现。在初次见面中,杜聿明也赞成向日军主动出击,阻止日军继续向北进犯。
王楚英(史迪威联络管):史迪威听到这个话以后,赶快就走到前面去,双手把杜聿明的手抓起来,哎呀,将军啊,我们俩是不谋而合啊,意思就是我也有这个意思。
解说:杜聿明对这位美国将军,却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蒋介石不该把中国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美国人。此时,杜聿明的第五军先头部队200师,已经在缅甸中部的同古遭遇进犯的日军,双方交战激烈,持续多日。
200师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曾经多次和日军交手,但这次出国后的第一仗,让师长戴安澜倍感吃力。
倪乐雄(军事研究所专家):因为双方实际上都不了解,就像克劳塞维茨讲了,战争多半都是在有月亮的半明半暗的状态下进行的。其实日军也不了解我们这边的情况,不是对我们了如指掌的,我们进来多少部队,布置在什么地方,他也不清楚。
解说:就在这半明半暗的情况下,200师的一万两千名官兵坚守阵地,而进攻的日军第55师团有两万多人。杜聿明隐隐感觉到战势的不妙。
倪乐雄:因为史迪威呢,他毕竟是美国人,对这个情况不是太熟,对东方战场日军比较生疏。那么当时那个杜聿明呢,毕竟已经跟日军已经交手四年了,而且也打过昆仑关之战,所以经验比较丰富。
解说:不久55师团,在日军三个航空中队的支援下,向同古城内展开猛烈进攻,火车站和色当桥一带,发生激烈的战斗。从3月24日到31日的这一周内,史迪威都在准备调派廖耀湘的22师,对同古发动进攻,以解除日军对200师的包围,但22师按兵不动,迟迟不肯进入阵地。
JohnEasterbrook(史迪威外孙):蒋介石自己都说三个中国师,甚至可能都顶不上一个日本师。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消极态度,不要冒险,不要进攻,因为那样会失去更多军队。
解说:史迪威一直敦促中国军队,而到了3月29号日军已经从三面包围了同古。并从同古和卑谬之间穿过,直接对中国军队和英军的内侧造成威胁。
倪乐雄:杜聿明当时就凭这个经验,就觉得不对劲,再这样打下去,戴安澜已经被包围如果是一个师团的话,怎么可能把我们包围起来,打的那么艰苦的,所以他违反了史迪威的命令,下令让戴安澜突围。
王楚英:那一晚就拍起桌子来,史迪威讲你不听我的,我军法从事,杜聿明讲了,我是中国政府派的指挥官,我对中国军队官兵的生命,我直接负责。
解说:3月20号晚上,在22师的掩护下,200师从同古突围,200师顽强支撑了十二天,阵亡一千多人。同古战役后,蒋介石飞到腊戌,安抚愤怒的史迪威,他指派罗卓英为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协调史迪威和杜聿明的关系,并召集中国军官,要求他们必须无条件听从史迪威的指挥。
同时还刻了一枚中国撰书的印章给史迪威,上面的头衔是“同盟军总参谋长”。后来有军官说当时不管委员长是怎么说的,印章中的参谋表示史迪威是顾问,而不是指挥官,因此他们也只能这样看待他。
当盟军还在讨论指挥权的时候,日军星夜兼程,向北部挺进。几天后,伊洛瓦底江一线的日军突破了防线,直逼西线的英军。这样的形势让盟军措手不及,而就在此时,蒋介石发来了一封电报。
JohnEasterbrook:史迪威收到蒋介石的一个命令,命令说,我知道缅甸有西瓜,我要你给每四个士兵发一个西瓜,发给中国士兵。在这种抵御日本进攻的关键时候,怎么能满脑子都是西瓜的事呢?这表明蒋介石事无巨细,都要对前线的一举一动进行干涉。
解说:缅甸危在旦夕,史迪威认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蒋介石的干涉,而这时候发来这样一封电报,让史迪威对蒋介石更加蔑视。后来此事被公开,蒋介石的愤怒也可想而知,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军实施了一次秘密行动。杜力特率领的16架B-25轰炸机从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起飞,向东京,横滨等地的工厂和军事设施进行轰炸。随后企图飞越东海,并降落在中国境内的机场。
但因为油料耗尽,这些飞机都坠毁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日军对中国人救助美国飞行员的地区,展开了惩罚性扫荡。
张国镛(抗战史专家):蒋介石自己认为他好不容易就是靠这些地方,保留他在所谓前线的部队,以后就是我们所说的会直接,包括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他都可以直接拿下来。但是这一次日军的进攻,却摧毁了他的整个战略构想。
解说:这次行动的初衷,是鼓舞珍珠港事件以来美国军民的士气,这个目的是达到了,但付出代价的是中国人。而在行动前蒋介石对此一无所知。
张国镛:他进一步认清了,美国是为他国家服务的,也就是所谓盟国呢,都是为各自利益服务的。
解说:此时在缅甸的所谓盟军官兵,更加孤立无援,他们不必再朝天上看,飞机是属于谁的,因为飞机肯定是日军的。
编辑: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