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铁幕的背后——战后两个德国形成始末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英法4大国分区占领了德国。苏联和美英法3国的占领政策各自有别,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后,美苏关系进入“冷战”阶段。作为冷战的必然产物,1949年9—10月间,德国被一分为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两个国家。
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德国在本世纪曾两度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制止德国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是战后国际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时,美国便考虑对德处置问题。在经济上,美国曾抛出变德国为农业国家的摩根索计划,后因统治阶层意见不一,中途夭折。在政治上,美国主张肢解德国。1943年底,罗斯福在德黑兰会议上提议将德国分割成5个部分,每个部分为一个独立国家,德国的鲁尔和萨尔地区则由国际共管。罗斯福的政治肢解方案曾得到苏联的支持。斯大林在德黑兰会议上表示赞成肢解德国,他担心一个统一的德国很可能在10至20年之间恢复它的力量。
英国对于美国肢解德国的方案,只在表面上表示支持,实际大有保留。英国首相丘吉尔认为,肢解德国势必损害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他主张占领德国,避免背上肢解战败国的恶名。丘吉尔还通过历史的回顾,为他的占领主张寻找依据。在他看来,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活了军国主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关键在于盟国并未强制德国执行凡尔赛条约中关于解除武装的规定。他认为,若要使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再危害和平,首要条件是盟国必须在德国保护主宰地位,强制德国按照盟国意愿行动。丘吉尔主张德国在战后应由美英苏3大盟国共同占领。在他的指示下,英国设立了艾德礼委员会,并就占领德国事宜拟订报告。1944年初,英国根据艾德礼委员会报告,正式向欧洲协商委员会提出关于划分德国占领区的建议。
战争后期欧洲战场军事形势的迅速发展,促使美国向英国的立场靠拢。1944年上半年,苏联红军胜利的攻势很快逼近德国东部边界。美国担忧苏军有可能占领德国大片领土。届时,美国便会陷入被动状态,不仅肢解德国不成,恐怕连占领德国也成问题。出于上述考虑,美国决定支持英国的占领方案。1944年9月,当欧洲协商委员会以艾德礼报告为蓝本,提出第一份临时划分德国占领区建议时,美国表示同意。按照这一建议,德国领土划分成3个占领区,苏联占领东部,英国占领西北部(包括鲁尔地区),美国占领西南部和萨尔地区,首都柏林由3国共同占领。
1945年初召开雅尔塔会议时,美英两国已就临时占领德国达成了协议。苏联觉得,按照英国的占领方案,它的占领面积占德国领土的40%,比英、美的占区都大得多。此外,德国战败在即,苏联若要在德国问题上具有发言权,首先必须取得占领德国的合法地位。因此,苏联愿意接受英国的占领方案。在雅尔塔会议召开之初,美英苏3大国实际上已就临时占领德国达成默契。在雅尔塔会议上,美英苏3国肯定了大国占领乃是处置德国的有效形式,会议《公报》指出:“根据已商得同意的计划,3国部队将各自占领德国的一个区域,……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调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员会由3国的最高司令官组成;总部设在柏林”。
雅尔塔会议实际肯定了分区占领德国的方式,而且从3国扩大为4国占领。英国竭力主张法国应参加对德占领,因为英国无法承担在欧洲战场西线单独遏制德国的任务。美国经慎重考虑,同意英国的建议。雅尔塔会议召开的第2天,1945年2月5日,罗斯福提议法国参加对德占领。斯大林在罗斯福斡旋下表示赞成。会议《公报》表示:“法兰西如果愿意的话,3国当邀请它承受一个占领区,并参与管制委员会,作为第4委员。”法国参加对德占领必须在这样的前提下,即法占有区只能从英占区和美占区中划出,而不缩小苏占区的范围。
盟军在欧洲战场告捷和占领德国后不久,1945年6月5日,4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发表声明,把德国分成4个占领区,东区归苏联,西北区(包括鲁尔)归英国,西南和萨尔归美国,西区归法国;柏林由“4国的武力占领”。柏林声明还规定,由4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正式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共同管理当地的行政”。从7月中旬起,苏美英法4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8月初,波茨坦协定肯定了苏、美、英、法对德国的分区占领状态,确定了对德管制的政治与经济原则:在政治上,使德国非军国主义化,非纳粹化,实现民主化;在经济上,有步骤地消灭德国的军事潜力,改组德国经济,使之纳入和平轨道,控制其战后的生产水平。根据这些原则,战后的德国应该建成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
不同的占领政策
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解决德国问题的原则,符合德国社会进步的要求。然而,苏美英法4国共同占领德国以后,它们采取了不同的占领政策。为了防止德国军国主义的东山再起,苏联驻德军事政府一进入占领区,便解散了占领区内德国陆海空军、党卫军、秘密警察等军事组织和准军事组织,逮捕、审讯与严惩法西斯罪犯。根据苏联驻德军事政府于1945年10月30日发布的第124号命令,过去属于希特勒国家、军事机关以及苏军指挥部下令禁止和解散的各种组织的财产,一律暂时统一管制。1945年10月31日第126号命令规定,将纳粹党及其各级机关、各附属组织的财产没收充公。苏联驻德军事政府还着眼于在苏占区确立德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它派遣德共党员担任各级领导职务,设立党校提高共产党员的领导水平与理论修养。1946年,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合并成立德国统一社会党。在该党领导下,苏占区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在城市将3,000家私营企业收归公有,在农村则在1947年1月以前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劳动农民,消灭了容克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使苏占区经济逐步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苏联对德政策中,向德国索取赔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坚持严厉的赔偿政策。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议德国应赔偿200亿美元,苏联取得半数,即100亿美元。会议决定将苏联提案作为以后谈判的讨论基础。在波茨坦会议上,苏联再次重申上述赔偿要求,遭到英美两国的反对。因此,波茨坦协定在赔偿问题上只确定原则,未规定具体数额。根据确定的赔偿原则,苏、美、英、法都有权从各自占区取得赔偿,但苏联除从本占区获取75%的赔偿外,还可从其它3个占区取得25%的工业设备赔偿。
对德战争结束后,1945年5月1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批准还在罗斯福领导下草拟的美国参谋长委员会第1067号指令,使之成为美国对德占领的指导方针。指令规定,德国被占领不是解放德国,而在于它是被战败的敌国。为此,德国必须受到严格控制:禁止它的一切政治活动,不准德国人自由迁徙,管制报刊、电台及其他宣传教育机关。该指令还规定:美国准备在民主基础上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在经济上,则对其重要工业部门实行监督管制,而不是予以取消。显然,这一指令带有对德国实行宽严结合、支持与惩罚并举的性质。
1945年8月日本向盟国投降后,世界进入了战后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遏制苏联。它不再对德国嫉恶如仇,而是考虑利用德国地处中欧的重要战略地位,使之成为遏制苏联的前哨阵地。其次,美国以为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潜力,如能使它恢复元气,便能对整个西欧经济的恢复产生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正是从战略需要与恢复西欧经济考虑,逐渐抛弃了1067号指令中对德严厉的部分,反而强调指令中关于扶植德国的规定。于是,美国驻德军政府在本占区内尽可能对纳粹战犯从轻发落,它拒绝对工业家战争罪犯进行国际审判,同时,对确定犯有战争罪的75%的人仅判处罚款,对20%的人仅限制其选择职业或禁止担任公职。它设法重建资产阶级政党,对阿登纳为首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更是倍加倚重。经济上,它力求复兴德国经济,并以各种形式存垄断资本组织与德国工业的原有结构。没有一个大垄断联合企业进行非卡特尔化,军事工业设施没有拆除。垄断企业仍由原先的经理和垄断资本的代表在占领当局的监督下进行管理。这样,美国对德政策便从1067号指令的宽严兼备演变为以宽为主的性质。
德国在战后处于4国占领下,美国的对德政策只能在美占区推行,尤其难以扩大到苏占区。美国估计到德国前途有两种可能:经过较量,兼并苏占区及其他占区,由美国独家控制德国;但是,审时度势,较为现实的前途则是以美占区为中心,逐步兼并英法两个占区。美国在德国问题上采取力求取得西方各国支持的策略。美国深知,它的对德政策会受到英国附和,而被法国所反对。因为英国认为,强大的苏联比德国对它更危险,何况德国强大也便于英国在欧洲纵横裨阖搞平衡。至于法国,它在以往的100年中曾3次遭受德国入侵,最为警惕德国的东山再起。法国的占领政策在于尽量削弱德国,它还要求将萨尔地区划归法国,鲁尔地区由国际共管。美法两国对德政策不相协调,美国经仔细权衡,决定应逐步弥合两国在对德政策上的分歧,增强西方在德国的实力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