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身后事:用小米换水泥修墓
2009年11月25日 17:08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用小米换水泥为白求恩修建墓地

解说:因为缺乏治愈败血症的药品,医术高明的白求恩最终也没能战胜病魔。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诺尔曼·白求恩在黄石口村邸俊星家北屋走完了他生命最后的38小时。有亲历者说,逝世前的白求恩看上去像一个60多岁的老人,须发花白,一脸沧桑,而他当时只有49岁。白求恩病逝后,因为黄石口村是日军扫荡的据点,为了给他寻找一片理想的安睡之地,一队八路军战士连夜护送白求恩的遗体穿越敌线,他们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沿途村民日夜等候,泪别他们心中的异国英雄。

陈玉恩:当时抗战时期吧,给白求恩建墓是艰苦时期,我们边区没水泥,那时叫洋灰,我们就是边区拿小米,一斤小米换一斤水泥,到山西换过来的给白求恩建造陵墓,我们现在看到是大理石的墓。

解说:这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外国医生,用他短暂的一年零8个月的岁月,将自己年仅49岁的身躯永远留在了中国,并成为中国人民70年以至永远的、无法忘却的记忆。

马鼎盛:白求恩走得很安详,因为他终于在中国实践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并为此付出了生命。他给聂荣臻司令写信,要把遗物一一分给战友们留念;他忘不了生命中唯一的爱人法兰西丝。信中说:“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子拨生活费,我对她应负的责任很重,决不可以因为没有钱把她遗弃了。向她说明,我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我曾经是很愉快的。”这位与他两度结婚又两度离婚的英国姑娘成为他唯一乃至永远的牵挂。

马鼎盛:白求恩热爱他的妻子,但是更爱事业。1936年,德意法西斯入侵西班牙,白求恩随加拿大志愿军到马德里前线,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队,在反法西斯战场上抢救了几千将士。

解说:这个人叫张业胜,是当年晋察冀军区的卫生兵,做过白求恩的司药。说起与白求恩的第一次见面,他至今仍历历在目。

张业胜(白求恩助手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我们就是第一次在五台山,大伙都从边上,打个小旗去欢迎他。

张业胜:后面就是一大排毛驴驮着他的药品,大约十多个,十多个毛驴。像把他的家都搬来一样,那时候也有好多外国人,都是骑着马来看看,转一圈就走,就走了。

解说:据张业胜回忆,白求恩曾发过两次大的脾气。一次在延安,讨论医疗队该不该到前方去,在讨论中白求恩急了,抡起一把凳子扔出窗外,建议最终获得批准,白求恩立即组织医疗队奔赴前线。第二次是在晋察冀,为了抢救一位团长,后方医院送错了手术器械,白求恩气得发抖,将器械扔了一地。起初,他总被扣上火爆老头的帽子,然而相处中人们发现,为了能够多挽救一条生命,白求恩总是不惜一切代价跟死神赛跑。

张业胜:他(白求恩)从延安到晋区北,然后到后方医院就发现都是四肢的伤,都是四肢,都是从前线到不了医院,都是两三个礼拜,都是一个礼拜才到的医院,都死掉了。所以他提出必须到前线去做手术。

张业胜:你要说白求恩他在中国的最大的贡献是什么,那就是他要到前线做手术。你伤员抬下来,你不上夹板往下抬,那他抓到就要处分。第二个到前线去输血,这两个在医学史上是很重要的。

马鼎盛:童年的白求恩饱尝生活艰辛,他当过锅炉工,同劳苦大众生活在社会底层。他在英国医院实习外科时懂得,易患重病的穷人看不起病,生活优裕的阔佬却到诊所小题大做。他愤懑不平地对富人多收费、对穷人少收费甚至免费,“劫富济贫”解决不了贫富悬殊的社会问题。1935年他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参观了苏联,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加拿大共产党员,决心医治病人也要医治社会。白求恩看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对毛泽东十分钦佩,于是认为到中国会更有意义,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1938年,白求恩来到晋绥边区,他一路上检查了各个医院,诸如放茶杯盖时,里盖要朝上之类防菌的小事也一一嘱咐。白求恩从不摆专家架子,只要伤病员需要,他大小事都乐意做。他对军民伤病员怀着极大的热忱,坚持深夜查房,为伤员复诊、盖被倒便盆是家常便饭。为了在火线动手术,白求恩化妆冒险深入敌后。战士有伤有病时,最信得过白求恩大夫,他能从病人的痛苦中感到自己的痛苦,从患者的死亡中体验到自责羞愧,但他也暴躁易怒,因为他不能容忍工作中的任何疏忽,对完美治疗的渴求永无止境。

下一页:毛泽东专门致电聂荣臻要每月发白求恩百元津贴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马超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