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讨饭兴办义学30年 浓缩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变迁
2008年12月08日 11:09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马鼎盛] [风范大国民] [武训]

吗鼎盛:这是武训当年创办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的原址,今天已经命名为武训希望小学

武训办义学有成 清政府授与诸多荣誉

武训请当地名声好有文化的乡绅管理义塾。他对勤于教课的老师叩头跪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跪求警觉。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也下跪苦劝。让师生都严守学规,很多义塾生学有所成。武训为专注办学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不帮兄长亲友。山东巡抚张曜特别召见武训,并免征义学田的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光绪皇帝颁“乐善好施”的匾额。

吗鼎盛:武训兴义学已经是清朝末年,尽管时局动荡,朝庭依然授予诸多荣誉。但是武训并没有把这些荣誉放在眼里,他一心想着办义学,就连光绪下旨给他修个石牌坊他也不乐意:认为修个石牌坊的钱还不如拿来修义学呢。

李燕 清华大学教授:一辈子,一直到他死,永远要饭,当时由于办义学,方圆几百里出名了,这时候给他饭不是吃剩下的,是好吃的东西给他,但是他恰恰不吃,既然是好吃的,趁着还干净、新鲜,就把它卖了,继续把钱捐出去,得的钱还是给学校,他总选择最次的食物勉强充饥,那真的是绝对无私的,最后他的死也是因为食物中毒而死的。

主持人:武训曾被郭沫若比喻为“中国的菲斯泰洛奇”,与武训几乎同时代的菲斯泰洛奇也生活在瑞士的下层社会,他推著独轮车载些书籍,走街串户传授知识。他一生创办了一所孤儿院、一所教师学院和一所寄宿学校,使平民教育最终在瑞士普及,后来菲斯泰洛奇被西方称为“教圣”,逝后享誉至今。武训葬在柳林镇的崇贤义塾,他希望在九泉下还能听朗朗书声。但是,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接见红卫兵10天后,武训墓就被砸,尸骨挖出来游街示众,暴尸荒郊。红卫兵还不准武训的亲属收葬。宣传过武训、演过《武训传》、画过武训的人也都被株连。

毛泽东亲笔点名 全国掀起批武训狂潮

毛泽东认为影片《武训传》宣扬「读书救穷人」,「阶级合作」,「武训向统治者乞求、下跪」等内容,实质是「改良主义」和「投降主义」。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写道: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一场批判《武训传》的狂飙就在神州大地卷起。

吗鼎盛:1951年的中国非常政治化,土地改革、朝鲜战争、镇压反革命运动接踵而至。建政才第三年的新中国对外面临国家兴亡的战争,对内在镇压国民党残余同时还要恢复国民经济。另一场文化战线的斗争同样紧张激烈,影响深远,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主战场。其实《武训传》产生于人民之中,是追求科学、民主的国民本质。

1944年,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重庆约见著名电影导演孙瑜,提议将一生艰苦办义学的武训搬上银幕。两年后,孙瑜在南京玄武湖畔见到一群流浪儿被警察打得头破血流,逃命时还捡起一本《三毛流浪记》。孙瑜受到震动,迫不急待地开始收集资料,筹划《武训传》的拍摄。其间经历了淮海大战、电影制片厂经费中断、胶片被部分烧毁、国内政权交替等种种曲折。到1950年,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的《武训传》才杀青。1951年2月《武训传》在上海和南京放映,反响热烈。

电影《武训传》片断:山东闹旱灾,武训就买了几十担杂粮,散发给灾民,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半个山东都把他当成了不起的大好人。

李燕 清华大学教授:在中南海,周总理、朱总司令以下,到警卫战士、干部都看了鼓掌,手掌都麻了,新中国刚建立就有这样的电影了,终于有了人民的电影。

袁晞《<武训传>批判纪事》作者:在上海公演了以后,所有的报纸都登了赞扬的文章,包括上海当时有《新民报》《文汇报》,教育界和文化界的比较多,都是一片赞扬声,基本上没有说这个电影有什么缺点和毛病的。

孟犁野 中国电影家协会研究员:选1950年新中国电影,十部最卖座的影片,十部最好的影片,《武训传》就是十部最卖座影片、十部最受欢迎影片之一,全国上下对《武训传》的宣传与赞扬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51年的一天,他和江青吃过晚饭,在中南海的一间放映厅亲自调看了这部影片。

《风范大国民》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周六)11月22日 18:30

重播:(周日)11月23日 04:30  11月24日(周一)13:30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