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摸底地方债务 雾里看花成分多
2010年09月01日 18:53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进入2010年以后,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很多个机构都已经开始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发出了警告。特别是中国银监会的担心,尤其明显。为了保8,各地方政府开始了借债的盛宴。银行的信贷规模随之出现了井喷之势。而很多基建工程没有能力产生任何盈利,或者是盈利不能够还利息的,这不禁让人们对于天量信贷的投放安全感到担忧。地方债务发预警 中国能否安然度过?

凤凰卫视8月27日《财经正前方》,以下为文字实录:

刘芳:信贷井喷,应该算得上是这两年来中国银行业最壮观的一道风景线,中国地方政府的负债问题也被很多人都认为是当下中国经济最大的隐忧,这两个问题的主角,一个是银行,一个是政府,但其实这两件事情,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因为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4万亿的投资刺激规划当中,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为了化解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央行还有银监会在当时的时候,联合下发过文件表示说,银行可以向各类的平台公司提供信贷,以支持中国的经济增长。

银行呆账由地方政府担保 中央财政来买单

于是各个地方的融资平台就顺势飞速地发展起来,银监会的统计显示,到去年5月份为止,全国的各省、区、市合计设立了公共有8221家投融资平台公司,其中县级平台就高达4907家,就连乡镇也都在搭台融资。现在暴露出来的地方债务问题实际上也就是4万亿投资,还有9.6万亿银行天量信贷,留下的最重要后遗症。同时银监会的数据也还显示说,地方融资平台90%的项目融资都依赖的是中国的银行贷款。

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央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等很多个机构都已经开始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发出了警告。特别是中国银监会的担心,尤其明显。因为地方政府的债务直接影响的就是银行坏账。从地方政府到中国的银行,这样一环扣一环传导下去,究竟谁要为中国的地方债务买单呢?

解说:2010年1月1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列入今年宏观调控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财政部、审计署纷纷对各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发出警告,6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文,要求各地分类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而这也是中央政府,首次发文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半年来中国政府少有的针对地方政府的负债再三发出警示,引发各界对于中国地方债务泡沫破灭的担忧。

吴旖:央行银监会5月份,已经派了大量的人下到地方上去查省市县三级的地方融资平台的状况,包括他们贷款的额度,所以他们5月份已经下去查,意味着他们在3月、4月其实已经意识到中间有很大的问题。

解说:地方政府负债规模到底有多大,银监会主席刘明康7月20日在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披露,截至6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已达7.66万亿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

陶冬(瑞信首席经济分析师):大概是8万亿左右的城投贷款,今年天地可能有10万亿,就算它8万亿,8万亿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19%,中国GDP的24%。整个银行资本金的180%。换一句话说,如果要是城投全部出了事情的话,中国银行的资本金就两次没有了。

“铁公机”拉动经济 地方政府开始举债盛宴 

刘芳:有很多人的都认为,地方债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度改革所导致的,分税制虽然加强了中央政府的财力,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可是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是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在这种希望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情况下,催生了许多地方领导干部非常扭曲的负债观,也就是借债不怕还钱,自己借别人还,不还钱还能够借到钱,不借白不借,很多奇奇怪怪的逻辑。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不借钱,等于不发展,不发展一个地方永远也没出路,于是很多地方政府开始盲目举债,而且谁借的越多,在谁的任期内政绩也就做得越大。

解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政府出台了4万亿投资刺激规划,这一规划中,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规定了明确的资金配套比例,同时为了化解地方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中央开始公开支持地方政府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于是在保8的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开始了借债的盛宴。银行的信贷规模随之出现了井喷之势。

2009年,中国9.59万亿元的信贷增量,一举超出过去两年新增贷款的总和。2010年一开年,中国金融机构继续延续疯狂放贷,眼见势头不对,中央和银监部门立即三令五申,要求信贷均衡投放。但是管理层这一做法并未遏制银行的贷款冲动。反而招来更加迅猛的贷款投放,银行的新增贷款在两周内连续突破8000亿元,10000亿元和12000亿元。

吴旖:如果要讲的具体一点就是有一个倍数,我们是看的,就是名义贷款增长,跟名义GDP增长的这样一个倍数,这个倍数什么概念呢,在中国过去十年平均来讲,就从1998年到2008年平均来讲,大概1.5倍,就是说中国经济如果GDP是10%增长的话,贷款是15%,那在经济好的时候,比如说2005年到2007年,这个倍数是小于1的。就是说GDP过热了百分之十几、二十了,贷款增长被压下来,低过GDP增长。

在1998年和2002年、2003年的时候是两个以前有比较困难时期的时候,这个倍数高到了不到3倍,2.5倍、2.6倍,但是去年二季度这个倍数到了6倍。去年一季度3月、4月份我们已经写了很多报告,说这个倍数是前所未有的高度。包括当时大家都在追捧这些铁公基,铁路、公路、基建的项目。我们也在说这些基建项目不是完全没风险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是有些担心,其实资本市场也知道,但是当时资本市场想法就是说反正基建贷款嘛,三五年之后才出问题,所以当时大家是宁可愿意银行去增长,宁可银行有一个短期的盈利的好消息报给大家。

基建工程盈利能力受质疑 地方债务雾里看花

解说:天量信贷的蜂拥而至,也加大了地方偿债的风险,央行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各地政府平均资产负债率约60%,而平均资产利润率不到1.3%,特别是县级平台几乎没有盈利,这不禁让人们对于天量信贷的投放安全感到担忧。

俞伟峰:最要我们担心的是质量问题,就是这些投资项目的还款能力和盈利能力是遭到质疑的,当然可以举几个例子,我们从1997年以后,一直在采取让政府来增加投资拉动经济,我们到各地走走的话,你可以惊讶的发现,有很多机场是没人用的,有更多的体育馆是没人去看比赛的,还有一大堆展览馆,一大堆高速公路上面是没车开的,就是造的很多基建工程,但实际上这些基建工程它没有能力产生任何盈利,或者是盈利不能够还利息的。

吴旖:银行原来一直是比较习惯的是15%左右的增速,到20%,25%以上了,不管是从你银行内部,风险部门人员的配备,还是从以前办事的效率、流程,是不能够适应这样一个急速增长的贷款征增量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贷款的审核做得不够细,有一些项目出去的时候,没有对项目进行认真的考评。都是有这种可能,对贷款的风险的后顾之忧确实是挺高的。

解说:监管层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过去的半年里,从中央到各政府部门,都在不同的场合,对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发出警告,同时还派员下到地方摸底调研,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虽然上半年银监会,财政部等多次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进行清查,但是清查结果却差别很大,地方债务的情况依然是雾里看花。

2010年7月20日银监会的内部会议上发布了一份对地方融资平台初步摸底清查的通报。

吴旖:银监会的7月20号,它内部会有一个通报就是说,在地区政府融资类的贷款里面的27%是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基本上可以该该贷款的本金和利息的。50%是这个项目本身现金流可能不够,或者不存在,要靠所谓第二还款来源,比如说土地做担保,或者说有一些股权的质押。23%是属于高风险,需要下一步就是刚才所说的不合规,或者说被挪用的,这个是需要下一步进一步的整改,或者说做实这个贷款的,这只是平台内的贷款。

《财经正前方》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五)21:50-22:30

重播时间:(周六)03:40-04:20,15:15-15:55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吴芮泽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