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私营机构裁员对象大多是内地员工
刘芳:如果你仔细观察,目前正在发生的裁员降薪潮,就会发现其实不同的企业都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有的企业碍着面子死扛,到最后没办法还是要宣布破产;有的企业左思右想患得患失,决定全体员工集体减薪;有的则是毫不犹豫地就大刀阔斧地开始裁员。至于说被裁的员工怎样度过经济寒冬,那可不是老板的麻烦。我觉得如果裁员算是资本主义做法的话,减薪其实多多少少带着一点社会主义的味道。我们在采访中也发现,一般西方企业选择裁员的会比较多,理由简单明了,企业追求的是盈利,推行的是绩效文化,强调的也是个人求生存。但是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在内的好多东亚企业做法可就不同,东亚的企业推崇儒家文化,强调的是集体责任感,认为企业有义务照顾大家庭里所有的成员共渡难关,因此降薪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亚洲企业面对危机时的首选。好多西方的大企业在进入亚洲市场之后也会入乡随俗,比如说美国的通用汽车,还有高盛等企业,在这次金融海啸中都计划大幅度裁员,但是对亚洲分支的裁员力度则是会相对比较轻。有一位在中国工作的西方员工,对此表示不满,他觉得减薪太中庸了,裁员才是最好的办法,那其实说这句话的人最后还是接受了减薪这种方法,但是他接受得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他最后同意减薪的原因是:如果自己不同意,肯定就会成为众多同事们眼中的那位“人渣”。文化的差异显然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调和,更何况我们面对的像是有裁员降薪这样敏感的话题。
解说:毫无疑问,裁员和减薪是一把双刃剑,既伤害员工利益、又损伤企业元气。然而,在金融海啸的肆虐之下,有不少企业还是做出了或裁员,或降薪,甚至是双管齐下的决定。2009年2月13日,我们电话采访了中国内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裁员或降薪的数十家企业,企图从和他们的谈话中,探知目前企业的裁员降薪状况,但是,我们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拒绝。
解说:在香港私营机构中占九成的中小企业,也因接连倒闭和经营状况差而引发的大规模裁员降薪。裁员对象则大多是内地员工。
邱斌(香港中小企业联合会):很多香港企业都是在国内设厂,然后香港就是做这个客户服务啊,外销的一些工作,然后如果现在的美国市场,金融海啸影响那么大的话,所以他们外销的人员会大大减少,整体来看,我有一些朋友他们裁员主要还不是裁香港,而是裁国内的人员,因为那边过年之后如果没有什么订单的话,就可能要把工厂的规模从原来的假设说一千人减到最夸张的一些可能要去到300人,或者是左右的情况。
解说:自1978年,李嘉诚书写了中国政府与港商共同创造市场改革史以来,中国开始举起了欢迎港商、欢迎外资的大旗,原本那些持观望态度的港商也逐渐被大陆的众多优惠条件所吸引。由于香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他们对裁员降薪的做法早已司空见惯,危机来临,裁员仍然成为首选。
邱斌:在番禺有一家做的蛮好的生产商来讲,他们也是做出口市场的,我上次和他们老板聊天,他给我讲,高峰期他可能1300工人,然后几个月前还有800个工人,这次过了年之后,可能只维持200个工人,这个比例还是蛮厉害的,或者说国内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做法,不要说裁员,因为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政府对大家的看法,所以就会以一种大家把假期放长一点,因为很多都是外劳嘛,特别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企业,那么假设说放假一放就放到三月一号,那么这样来讲可能很多人回到乡下之后,有了其他的就业机会或者怎样,他就会选择不回来了,这样来讲呢,可以说是叫自然流失吧,也不是裁员。
下一页:经济学家的结论是:减薪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