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见证一个特定时代的爱情故事,纪录民国时期色彩斑驳的名人婚恋。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撼摇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反封建、反礼教、反侵略”的思想潮涌。“五四运动”爆发后,各种进步思潮此起彼伏,文化精英辈出,知识分子阶层空前活跃,左翼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般逐渐壮大。到了三、四十年代,这种思想解放运动达到了高潮。在所有的思想解放中,人自身的解放首当其冲,而爱情,则是人自身解放的重点。通过这一社会断面,通过还原那个时期名人生活、恋爱、婚姻的时代景象,通过对文化精英婚恋观的整理,我们共同见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些文化精英个体所镶嵌的社会主流思潮,展现那个时期五彩斑斓的社会婚恋风俗画卷,追究在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最后的蒋夫人:蒋方良的美丽与哀愁

 

蒋方良是个极为独特的第一夫人,她一生从未享受过第一夫人所应享的荣华富贵,亦从未在政治和社会聚光灯下发亮,她一直在“永远的”第一夫人宋美龄的阴影下,低调过日子。从寒冷的西伯利亚来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蒋方良,也许早已习惯中国官场上和社会上的炎凉,她可能也不在乎没有真正享受到第一夫人的尊崇。她最怀念的,或许是七十多年前她和蒋经国在险恶的环境中所建立的革命感情。那段遥远的冰霜爱情,在她的垂老记忆中,恍如昨日……【详细】

鲁迅和许广平的师生恋

鲁迅夫人许广平曾说过:爱情的滋生,是漠漠混混、不知不觉的,她跟鲁迅之间也是不晓得怎么一来彼此爱上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发展是有清楚的脉络可寻的,他们之间的爱情异于他人之处,就是从师友发展到完全的了解和爱慕,归根是鲁迅先生的光辉思想和高尚的品格吸引了一个追求光明和真理的女青年。【详细】

他成就一代画魂潘玉良

走的时候,潘赞化问她,你走后,是不是准备把我给忘了?但是她对艺术的热爱,已经远远超过了爱情。对于她的离开,他知道她最终还是要走的。算命先生说过,她的一生有三匹马,一匹马下的时候就离开了父母,被卖到妓院;第二匹马,离开丈夫潘赞化;第三匹马,远离祖国,飘洋过海去了法国。【详细】

女诗人关露的爱情
http://news.ifeng.com/history/special/sulian1977/200908/0817_7734_1305472_3.shtml

王炳南是一位党性极强的人,他对关露的爱虽然难以割舍,但是他又不能不毅然决然地忍痛割爱。如实地给关露写了一封断绝爱情的信。她是了解王炳南的,他重感情更重党性原则的人,他是从革命大局出发才断绝了他们的十年交往。是历史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从此她关闭了心灵中爱情的闸门。【详细】

半个世纪:胡适与韦莲司的精神恋

 

韦莲司再次引述了自己6年前给胡适的一封信:胡适,是不是更喜欢那个幻象中的女子呢?她也许很美妙,但她毕竟是我,那个胸部扁平又不善于持家的我,那个头脑不清而又不得体的我,是这个我触摸到了你的躯体和眼睛。我简直不能相信,你竟爱上了这么一个可怜的东西,然而,你的爱却裹住了我。胡适,我爱你……我们如何能将这件事公开于众,而不引起别的人嫌恶?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我们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详细】

   
民国婚姻

国共两党婚姻法的司法风格

中国共产党的婚姻法比《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篇》在对待婚姻自由方面则有更进一步的保障。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婚姻条例》,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家庭制度……

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掀中贫农结婚潮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的通过带来了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中贫民结婚的多了起来。一位农业劳动模范老李谈新社会的情况时说,他从来不敢想自己会娶得上老婆。

解放区人民内部的结婚与离婚

“志同道合型结婚”的标准则是必须从以革命为目标的同志当中选择对象,从敌对的阶级中选择结婚对象为这种具有革命者色彩的婚姻所禁忌。

土地改革与地主富农的婚姻

40年代后半期,解放区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改革。穷途末路的地主为了逃避斗争打击,把女儿嫁给共产党的干部或农民。

民国集团结婚与国家在场

上海集团结婚的出现及推广,无疑是对中国传统婚礼的又一个冲击。但在这一婚俗变革中,国民政府作为国家力量介入其中,通过婚礼中国家在场的嵌入,而将其意识形态渗入民众的日常生活,让参加的受众真切感受到国家的存在,进而认同国家的权威。

民国军阀婚姻观:要共妻不要共产

中华民国成立后,社会各界逐步推行“一夫一妻制度”。在知识界、文化界,以及政府的文职官员里面,比较顺利地推行了“一夫一妻制度”;而在军阀界则相当顽固地仍然坚持“妻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