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1、吸引观众眼球的另类选择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电视观众渴望有价值的新闻评论。随着现代社会新事物、新问题的增多,受众对于“判断”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信息的意义、影响以及处理方式,语义、语用信息(评论、言论)格外重要。媒体仅仅提供精彩的资讯,在微观社会层面进行种种的街头巷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了。观众何以收看你的节目?一位传播学者曾经说过:“能否提出和形成一个深刻回答社会主流问题的问题单是现阶段主流媒体保持其足够社会影响力的关键。” 因此,言论要达到效果在选题上就必须“切中了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只有那些能够提出并善于提出一系列契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问题单,并在孜孜以求的追问中体现其独有见识和价值的媒体,才能真正形成与社会的良性“共振”,真正做到与观众情感上的深层“共鸣”。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力图契合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深刻的主流的社会现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解读,予以关注,做到紧贴新闻,又不仅仅是新闻。
然而评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事件的巨大吸引力,评论的魅力还在于见解和观点,在于对事件的整体观察、分析和判断,甚至引导观众去思考,在于它解读新闻内涵、分析新闻背景、挖掘新闻隐含价值以及前瞻性的预测等角色,在于媒介受众意识、环境监督意识、传媒多功能意识的加强。电视新闻评论见解要独特、观点要新颖、立场要明确,只有这样的电视评论节目才是最具形象化和感染力的评论,才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建立起权威性的媒介话语强势。从传媒内容特质的角度来说,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是电视媒介在信息激增的时代背景下,完成从过去那种简单的资讯提供者的角色扮演转变为“信息管家、时事顾问、意见领袖”的智慧型信息提供者的媒介角色扮演,使信息有序化,并赋予信息以意义,真正吸引观众稀缺注意力资源的另类选择。
凤凰卫视从“娱乐立台”走向“资讯立台”的过程中,在实现资讯“泛化”与“平民化”的同时,注重宏观社会层面的重大时政新闻和主流资讯,更好的满足社会的这一价值诉求,较好的提供了一种公共话语表达畅达的平台,并扮演了为此类主流资讯提供判断和解读的社会舆论角色。在凤凰卫视众多的新闻评论节目中,这一价值诉求与媒介角色表现的尤为突出。在香港回归、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直播式的报道,现场即时评论,在一个较为宽松的市场需求空间中营造了很好的话语平台,成为了传媒发展中的一道较为引人注目的“风景”。以至有重大事件和时政新闻出现时,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看看凤凰是怎么说的”的良好的心理期待。
2、新闻评论员: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核心价值
随着新闻传播学的深入发展,学者们开始研究对接受传播者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谁能成为最好的传播者”这一问题逐渐被新闻界所关注,于是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笔者认为其最具核心的价值应该是新闻评论员。一个好的新闻评论员,能够敏锐的感受到新闻信息,能够接纳、吸收和解读信息,并创造出附有价值的新闻附加因素。好多新闻评论员不仅仅能评论新闻,挖掘事实的真相,还应该引导观众,引导观众合理的消费信息,带给观众新的视野和观点,带给观众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解读模式。评论传播效果的好坏也直接来源于评论员的权威效应,即以评论者的威望、信誉所产生的权威力量来支配和影响他人的效应,它包括了智慧权威和道德权威。知识是一种“前文化”,其多寡只能表现其记忆和再现的能力,有丰富的知识未必有思想,未必就有深刻的见解和独到的眼光,从知识的丰到见解的深,还需要一个人生经验的过程。
凤凰卫视核心竞争在于人才。以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为内容的“三名”战略使得像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杨锦麟这样的新闻评论员成为凤凰卫视评论的活商标。新闻评论员所具有的宽广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快速反应解读的能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事实因果关系找到最核心的脉络和最本质的原因。这些素质与能力都是由他们深厚的社会背景与经历所决定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强烈的求新、求实的新闻操守使得他们不断的提到自身知识面,获得思维的创新和观点的确立。
3、低成本经营的常备之需
在媒体进一步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实现节目的低成本、高效益成为了越来越关键的问题。新闻评论节目就是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大幅度降低制作成本的节目形态。通过对某一新闻事实和新闻信息,特别是采制的新闻报道进行不断的挖掘和再利用,并通过节目定位的区别和传播方式的差异,使得同一新闻信息和公共信息得到充分传播,实现单一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不同的节目形式赋予同源新闻不同的个性色彩,使同源信息素材创造出新的价值。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无论是报评、评论员评论还是直播评论,在获取信息和节目制作上都跳过了复杂繁琐的采访和编辑过程,利用新闻资讯的现有素材,单纯的演播室采访,邀约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嘉宾,节目制作简单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带来了多重效益。
这一节目模式在凤凰卫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与凤凰卫视商业电视台的性质和现实状况有着很大的联系。作为一个商业电视台,市场需求、利益驱动始终是其所关注和制约的。在不到500人的凤凰卫视,要制作出大量高质量、高效益的节目,同时实现资本的升值,经营者便不得不考虑资源的重复利用和集约化的管理。具体做法就是通过新闻事件来配置资源,围绕新闻事件构筑立体化栏目框架,整合栏目资源,形成合理的一体化的资源整体配置。在凤凰,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以后,往往是《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等新闻资讯类节目进行第一次报道;《小莉看时事》、《时事开讲》等节目中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分析,实现信息的再利用;在《时事开讲》中是全面的权威的分析,在《锵锵三人行》中,又成为窦文涛谈天说地的“引子”,在《凤凰大视野》和《王牌大放送》中这一新闻信息又成为节目的新闻背景。这样一来,不仅集约了资源,同时受众来说,对不同信息的加工处理,使观众获得更为有效的信息满足和更佳的收视效果。凤凰在自身信息源采集能力明显欠缺的情况下,利用各种形式的电视评论节目加强对信息的整理加工过程,在这一点上的成功应该值得国内很多电视媒体所借鉴。
4、直播评论:争取“第一解释权”
电视新闻发展到今天,在追求“现在的新闻现在报”(NOW NEWS NOW)的同时,电视新闻评论也在走向“现在的新闻现在评”。在现场直播中评论员已经成为重要的一环,成为事实上的第二主角。这种直播式的点评在相当程度上考验评论员的见识与平时的积累,评论员则要更多的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这种即时性评论的真实意义。既然是即时评论,就不可能绝对正确,事实上也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东西。电视在解读新闻的同时,也在提供一种解读的思路,即使评论者的观点被以后的事实证明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在当时事物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人们的认识还没有接近“真理”的时候,这些观点的存在就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第一解释权。英国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雨果.杨认为:“电视评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的短暂性,这在当时是一种强权。”
凤凰卫视在新闻报道方面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为凤凰卫视赢得广泛关注和影响力的当属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可以说,只要有条件进行直播的新闻事件,凤凰都采用了这一最完整的再现新闻事件全过程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了凤凰的常规节目;与此同时,配合直播的就是现场即时性评论,采用评论员演播室评论配合记者现场采访的方式进行。新闻评论与直播以及新闻事件同步进行,不仅为观众呈现了新闻的冲击力、现场感、信息的全息状态,满足观众对知情权的强烈需求;同时即时配发权威式的背景解读、趋势预测以及多方观点,深入真相与内幕,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实现第一解释权,实现新闻信息和价值判断最优化。凤凰卫视新闻评论员曹景行认为:“作为媒介最大的竞争就是解释权之争,第一解释权可能要比其他的解释更重要。评论其实也有一个时效性问题,一件事情发生了,谁的解释快速准确,就可以注定它的解释权的权威。”而现场直播评论则最能体现以新闻事件为核心,显示新闻最突出价值的“第一解释权”。在对香港回归世纪报道、911事件、伊拉克战争、莫斯科人质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员都以自己广博的学识、多方位的关注、个性化的分析和判断,评得准确、评得到位、评得独特,发出了凤凰自己的声音,提供了更能为中国大陆观众所接收的观点。
从凤凰卫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形态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空间来看,以后的电视评论大致将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式:一是融合化趋势,包括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不同媒介之间评论样式的相互借鉴与融合;同一媒介不同样式之间的相互穿插与融合。二是开放化趋势,包括选题范围的开放,选题方式的开放,议论方式与结论方式的开放。三是个性化趋势,包括电视评论栏目的个性化,节目的个性化和主持人的个性化。四是多元化趋势,包括价值的多元、观点的多元、审美的多元。五是专业化趋势,包括论题的专业化,解读的专业化与评论者的专业化。
我们相信,也有理由相信:电视评论节目正在并将继续影响华语电视媒体新闻格局的最终形成。
作者:钱庆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