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斯特朗深入采访中国革命 披露皖南事变真相


来源:凤凰卫视

核心提示:1936年12月12日凌晨四点,张学良的东北军在西安城东的华清池抓捕了蒋介石,与此同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在西安城中的西京招待所,扣押数位国民党高层将领,鲜为人知的是,参加行动的士兵,在众多的

史沫特莱受邀访问延安 冀为朱德撰写传记

解说:1936年12月26日,蒋介石在张学良的陪同下,乘飞机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史沫特莱因成功报道西安事变而名声大振,但同时外界也为她贴上了中共辩护人的标签,1937年1月,来自延安的一名信使潜入西安,交给史沫特莱一份正式邀请她访问延安的请柬。

解说员:这孔窑洞就是朱德司令的办公室兼寝室,也就是在孔窑洞里,朱德司令会见了中国人民之友,美国女进步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他们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第一次谈话。

解说:这孔窑洞在1937年的1月迎来了史沫特莱的造访,在前来迎接的丁玲的陪同下,史沫特莱抵达延安已是深夜,但她还是立刻被邀请会见毛泽东和朱德,这样的礼遇使史沫特莱兴奋不已,尤其是红军总司令朱德,让她产生了特殊的好感,一见面她就提出要为朱德写一部传记,后来关于他们两人之间不寻常的友好关系至今仍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江枫:朱德在她心目中是个英雄了,所以一见面了以后就非常热情,就上去就拥抱他亲吻这个朱德的这个脸颊。

安危:在延安期间,史沫特莱的这个目标任务,也非常具体,就是说她要采访朱德将军,她也知道埃德加斯诺已经采访过毛泽东,1936年的时候呢,因为朱德跟着第四方面军还没到陕北,所以埃德加斯诺也没有机会采访他,所以就没采访他,所以她要采访这个朱德,说一一去她就把朱德安排好,就要采访朱德了。

解说:如今在朱德故居的前面,仍然保留着一处平台,七十二年前,史沫特莱就是在这里着手进行一个长期的采访和写作计划,来描写这位农民出身的红军总司令,为了方便采访,史沫特莱和女翻译吴光伟一同住进了临近的窑洞,此时的延安分外宁静,史沫特莱遇上的正是抗战爆发前六个月的战争间歇期,这让史沫特莱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放松和惬意,这座中国西北的山城,甚至让她想起自己出生的美国小镇,也许因为过于放松,她的个性再一次悄悄跨越了规则的界限。

安危:不拘小节,说话比较随便,动作也不是很文雅,她有最大的两个缺点,爱借钱,借钱不还,借过朱德的钱,借过周恩来的钱,借过海伦斯诺的钱,也借过马海德的钱,从来是不还的,所以这就给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解说:尽管非议不断,但是史沫特莱依然全情投入到延安的美好生活中,除了采访和协作,史沫特莱还成为了图书管理员,秘书能手和妇女节育运动的发起人,四月底,被延安生活深深吸引的史沫特莱决定放弃自己多年来在政治上的独立身份,她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江枫:她在以前的话,像美共建党的时候,她都考虑都不考虑,都不加入共产党的,她对于苏共的话也没有什么,她就是对这个中国共产党,她这一切的话都是好像,都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也是为中国人民在做工作,所以她觉得理所当然的,但是她的申请遭到拒绝了,极其伤心,痛哭,嚎啕痛哭,现在我们回想起来,从史沫特莱这种性格来说,我们还是觉得,她还是在党外好一点,她加入了党的时候,对党也未必见得好,对她个人也未必见得好。

解说:史沫特莱哭得极其悲伤,尽管后来,她依然将自己奉献给中国的革命,但这件事成为她一生都无法恢复的伤痛。

当然史沫特莱,自我创痛的愈合能力是强大的,她迅速将自己的计划调整为去八路军前线寻找朱德继续革命,在随后的日子里,她作为八路军的随军记者,根据朱德在华中作战,完成了朱德了采访,并通过国际红十字会,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争取了大量的医疗援助。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史沫特莱完成了她的著作,《中国的战歌》,这是2005年拍摄的电影《太行山上》,史沫特莱与朱德在前线告别,此后,再也没能相见。

与电影不同的是,此时史沫特莱疾病缠身,在多位中共领导人的劝说下,她无奈选择离开,临行前史沫特莱希望能够领养自己最亲近的随从盛国华,这个经常称呼史沫特莱老太太的小男孩儿,拒绝了她的邀请,1941年5月,史沫特莱悲伤地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这块墓地大多数时间是荒芜的,一如史沫特莱生前的孤独,她没有再婚,没有子女,1950年,史沫特莱病逝,1951年人们遵照她的遗嘱,将她的骨灰埋在了中国,史沫特莱回到美国的十年,也是她生命的最后十年,有人这样总结,她基本上是被遗忘的,如果有人还愿意记得她,那是因为人们要激烈指责她,三十年代在中国的岁月,她积极参加以莫斯科为基地的第三国际的革命,因为她相信共产主义革命将在她有生之年相继出现,当然,也有人以同样的激情为史沫特莱辩护,并认为史沫特莱的早逝,完全因为回到美国后,她实际上沦为麦卡锡主义的受害者。

江枫:在进医院以前,她给她一个朋友写了一封信,她说我这稿费的所有的,不管是从哪来的,全都归朱德总司令,按照他的意愿,建立一个富强的新中国,万一我死了呢,能够为我唱一个歌。

她说,她就说能够为我唱,她就说能够在我遗体前面,就是能够在我的遗体前唱“起来”(《义勇军进行曲》),我就很满足了。

解说:1940年10月19日,何应钦和白崇禧联名向中共发出最后通牒,限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撤到黄河以北,并要求将五十万军队缩编为十万,限期一个月,国共关系骤然紧张。

两个月后的一个深夜,斯特朗突然接到通知,周恩来要秘密会见她,而会见之事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

白黎:周恩来详细地介绍了国共合作的情况,也介绍了国民党抗日不积极,而且对积极抗日的新四军,进行种种的这种刁难,蒋介石宣传说是新四军不听指挥,只游击不抗战,要取消新四军的番号。

赵风风:周恩来代表还告诉斯特朗,蒋介石在十二月十号发表命令,下的命令,就是要新四军解散,到长江以北的区域去,他说这个是看来是一个军事上的布置,实际上是一个政治目的,蒋介石就想占华中华华南,他这个阴谋啊,然后这样就让我们的军队就处于日本人靶子的范围内,谈完了以后,还给了她二十六页材料,总理呢,就这样跟她讲,你回去了以后,还不要发表这些东西,因为你太早发表了这些个冲突啊,会引起更多的摩擦,等那个蒋介石如果加紧进攻的话,那么我们就认为是时间可以发表了,斯特朗离开重庆以前,还见了蒋介石,她有时候遇到一个事,她完了见到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她还要核实,见蒋介石的时候,她就问了,你有没有要分裂中国,有没有想跟日本人讲和,她说那个蒋介石气得不得了,一口地否认,她说我也不理她,斯特朗说我也不理他,她担心地就是现在她手头的材料,怎么过那个海关,第二天要走了,她说怎么过海关,后来她说幸亏海关检查得非常马虎,她这个材料很容易地就带出去了。

解说:得益于美国记者的身份,重庆海关并没有对斯特朗进行严格检查,怀揣着二十六页的机密文件,她登上了晚会美国的轮船。1908年,年仅二十三岁的斯特朗,以哲学博士学位,从芝加哥大学毕业,此后十年,她投身美国儿童福利事业,并成为组织反对一战运动的激进分子。

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掀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两个月后,美国西雅图工人大罢工爆发,斯特朗加入了支持罢工的劳工报纸《西雅图工会日志》,正式开始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生涯,然而在武力的镇压下,罢工以失败告终。

斯特朗只身安然离开美国前往苏联,苏联给予斯特朗的冲击是巨大的,在写给父亲的信中,她兴奋地描述,这些俄国人是在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巨大试验而贡献他们的力量和生命,为此斯特朗办起了一份刊物,莫斯科新闻,专门针对美国民众宣传苏联的革命事业与社会成就。

1925年另一个孕育着新兴革命力量的国家中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工人运动,省港大罢工,这次罢工引起了各国的关注,也促使斯特朗第一次来到中国,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深入采访报道,1940年之前她曾先后三次来华,与国共两党的革命风云人物私交甚密。

斯特朗深入采访中国革命 披露皖南事变真相

携带密件出境的斯特朗还未抵达美国,就在轮船上听闻皖南事变把法,而所有关于此事的报道,都采用了国民党当局将此事定性为新四军叛变的说法。

赵风风:没多久,她就收到了一封,从马尼拉寄给她的一封匿名信,里边还附了蒋介石要审判叶挺军长时候的情况,跟她说你可以发表,你已经有的材料了,她就积极地赶快地积极地行动起来,马上就去纽约,罗斯福夫人就给她介绍,让她见那个财长,结果好,财长正好出去休假了,要一个礼拜才回来,因为这个事很紧急,她就找了那个他们国务院的,还有国务院管财政的,告诉他们,他们援助给蒋介石的东西,没有用在抗日的上面,而是用在内战了,她后来呢就又找到了《纽约先驱论坛报》总负责人跟她认得的。

她就说我提供你这些材料,你能不能给我发表,那个人就说,我就是手头没材料,有材料我当然发表,那么后来就给他了,结果他发表了,这个材料。

解说:斯特朗的材料一经公布,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强烈震动,而早在一个星期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也曾在《星期六晚邮报》上披露过皖南事变的真相,此时斯特朗的文章发表,显然与斯诺互为印证,这促使美国当局开始介入此事,1941年美国财政部中断了对重庆国民政府的一笔贷款援助,国际压力骤增,蒋介石不得不终止了进一步的反攻行动。

1945年8月,美军在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粉碎了日本武力争霸的梦想,也提前结束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消息传来,正在南斯拉夫采访铁托的斯特朗,以一个记者的敏锐意识到,中国正迈向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她立即终止了采访回到美国,在争取到著名的《亚美》杂志资助后,1946年斯特朗第五次来到中国,而这一次她的目的地十分明确,那就是延安。

1946年8月斯特朗得到通知,延安高层的采访人选已经确定,她的第一个采访对象将是正在杨家坪的毛泽东,时间定于8月5日。

白黎:毛主席准备接见斯特朗,要和斯特朗谈话,斯特朗知道这个消息以后,她很高兴,一晚上就没有睡着,等着第二天去会见毛主席,等到半夜的时候,特别就响起来雷来,雷响的很大,把她惊起来了,暴雨下得很大,到早晨的时候,小警卫员跟斯特朗说快看,这个山洪下来了,山洪下来了。

所以斯特朗赶忙也就起来跑到延河边,看这个山洪去了,当时斯特朗的秘书凌青说是,你到这儿来,能看到延安的延河爆发山洪,这是延安的一大景致,好多外国人来要看没有看到,你可是赶上了,毛主席在对面杨家坪住着,其他人说,那只有等山洪下去以后才能过去,这时候斯特朗就一天跑到延河边看了几次山洪就是下不去。

接着呢,就是这个中央办公厅又打来电话,说是毛主席接见斯特朗改到第二天的下午。

霍静廉:斯特朗去采访主席的时候,主席呢,就坐在院子里头,有一个石桌,两边坐着陆定一和余光生作为翻译,主席是面向着窑洞,他们在交谈的过程中,有好多老百姓指指划划地在看,斯特朗不知道什么意思,问主席呢,主席说,他们呢看到你这样一个外国人非常新奇,想看看你,要不咱俩就换一下位置吧。

解说:看似春风满面,实际上1946年8月,延安早已危机四伏,8月2日,国民党军飞机突然出现在延安上空,自抗战胜利以来,延安第一次遭遇轰炸,才抵达一天的斯特朗就在延安悲观的美军大院亲历了轰炸。

白黎:她目睹了国民党的飞机来轰炸延安,轰炸延安的时候,这个美军大院只留下一个看守人员,飞机来轰炸的时候她和这个人员,都钻进防空洞里边去了,当飞机轰炸完以后,她出来和这个,拉着这个美军观察组,这个留守人员去拍照的时候,发现这个蒋介石国民党飞机,轰炸那个弹片,弹片,炸弹那个弹片上,还留着美国制造US(的标志),炸弹把菜园给轰炸了,种菜的这个农民,跟斯特朗和美军留守人员说,你看看这个是我们种的菜都供给你们吃,结果你们造的飞机来把菜园炸了,当时斯特朗谈话的时候就说,跟毛主席谈话的时候,斯特朗提出一个问题。

说美国现在支持蒋介石,就说在抗日战争中生育的几千亿这个战争的剩余物资,全部就给了蒋介石,给了国民党了,还有给大量的经费援助,说在这种情况下,那你们能打败国民党吗?再说这个美国有原子弹嘛,很厉害,你不害怕,毛主席说,我们就不害怕原子弹,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是个纸老虎。

武际良:她的外号叫纸老虎女士,国际上称她为纸老虎女士斯特朗,就是毛主席向她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不是就是通过她发表的,当时在场当翻译的还有马海德,还有陆定一,但陆定一主翻译,陆定一还给翻错了,纸老虎她说是翻译成稻草人了,后来这个谁,毛主席就说不对,当然毛主席想不出那个英文词来,是不是,马海德立了功了,说Peper Tiger。

解说:此时,斯特朗整理撰写了关于“纸老虎”的那场谈话,并根据刘少奇的介绍撰写了一篇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章,成为第一个将毛泽东思想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外国人。

此时,延安城已经四面楚歌,蒋介石决定调动九十四个旅对山东解放去和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并严令部署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实行犁庭扫穴,切实占领。

凌青:延安要撤退,她坚决要跟着我们到前线,这个我们当然是不同意了,不同意当时也不是,因为她这个人怎么样的,原来我们都很困难,不知道将来战争环境什么个环境,一个老太太陪着我们,我们要花很多人去照顾她,不利于战斗环境嘛。

彭迪:总理跟她说,你知道吗,我们这些人都,你跟着我们走,你就要长虱子,而且你没地方洗澡。

霍静廉:总理呢,不仅给她工作,而且动员马海德给她做工作,马海德跟她谈过好多次,她还是不走,一直到3月11号,总理再次恳请她,无论如何要先走,要不然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

彭迪:流着眼泪告别的,很有感情。

解说:1947年2月11日,斯特朗忧伤地离开延安,返回美国,临行前周恩来设宴为她饯行,周恩来对斯特朗说,你现在是唯一,掌握了我们地区情况的人,一切旧书都过时了,你要写的书将是独一无二的,你把它带往美国,告诉全世界,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取得胜利的,当我们重新和世界取得联系时,欢迎你再回来。

1958年,斯特朗七十三岁,她觉得自己老了,将不久于人世,她渴望在去世前,再做一次长途旅行,她给《中国建设》杂志社的老朋友陈翰笙写了一封信,她问十年过去了,周恩来在延安时许诺我重访中国的邀请还有效吗?

中国的反应是热烈的,斯特朗可以作为作家协会的客人随时来中国,1958年9月22日斯特朗抵达北京,这一年的十月一日,她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盛大的庆典,在观礼台上毛泽东对斯特朗说,如果当时知道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你才能回到中国,当初就不会让你离开延安了。

庆典之后,斯特朗与毛泽东的这张合影,被刊登在各大报刊上,同时发表的还有1946年场关于“纸老虎”的谈话,从此“纸老虎女士”斯特朗的称号传遍中国,同时斯特朗也很快得到了再次报道头号新闻的机会。

赵风风:1959年,她来了中国以后的第二年,还不到整整三年,当中就是西藏达赖叛乱,新闻司组织的驻京记者,外国记者去,周总理建议新闻司征求斯特朗的意见想不想去,结果呢,斯特朗当然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采访到人家很少数人能够去,她也是这个少数人里边的一分子,当然很高兴了。

解说:虽然满坏兴奋,但七十四岁高龄的斯特朗,一到西宁就因为高原反应病倒了,卧床休息三天后,她才勉强支撑来到拉萨。

赵风风:去参观布达拉宫的时候,她因为爬不动那么高的多少个台阶,她怎么爬,那么给她安排了,把汽车一直开到那个布达拉宫的后面,半山腰还要高一点的那个地方,他们准备了一个担架,把她拉上去,她到了西藏呢,她就说她是第一个访问西藏的美国妇女,也是第一个年龄最高的美国人。

解说:此时,西藏叛乱刚刚平定,十一国的西藏采访团,其他十八名外国记者,被安排下藏区各地采访,斯特朗却因为身体原因,独自留在拉萨,她被安排采访农奴和贵族妇女等较为轻松的任务,这让她颇为沮丧。

赵风风:她就是心想要多报道一点她的独包新闻,就是她自己,就她一个人能够掌握的新闻,有一次张经武,就是那时候北京驻西藏的代表了,他介绍了整个的平叛的情况,结果呢,斯特朗就想,早点能够把这个消息发出去,可是他们的那个团里边有一个头头,你要发表这个新闻,应该发多少字,好像都有一个什么规定,那么结果她因为要赶时间,根本就不理这个茬,匆匆忙忙就拄了个拐杖,要走出去要发这个电报,结果人家别的记者就跟她提意见,结果闹了好几个小时吧,才出去发这个电报。

解说:1959年9月10日结束了一个月的西藏之行,斯特朗回到北京,她试图将此次在西藏获得了第一手信息尽快发表,因此主动联系了一直供稿的美国《民族》杂志,但这一次她遭到了拒绝,不久斯特朗收到了一封罗斯福夫人的来信,信中,这位曾与她私交甚好的总统夫人,措词严厉地指责了斯特朗维护共产主义的立场。

这封来信让斯特朗意识到,她不仅不能再在美国发表文章,而且已经被她的祖国抛弃了。

彭迪:好像是不太高兴,不像在延安的时候,环境也有关系,她感到很孤立,因为她在前期她还是挺活动的,她身体还可以到处跑,到了1958年以后,基本上是养着她就是了,很孤单。

解说:1959年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运动,已进行到第二年,这场高涨的社会改造运动,引来了无数非议,国外朋友纷纷来信,或询问,或质疑,斯特朗急于解释澄清,却苦于没有对外发表的渠道,1962年的一次晚宴上,她对周恩来提到此事,周恩来建议她每月写一篇综合通讯,这一提议,激起了斯特朗极大的热情,仅一个月后,一期由斯特朗独立编写排版的杂志油印出版了,斯特朗给这本小册子齐名《中国通讯》。

赵风风:1962年9月17日出版了这第一期,也郑浩是她去参加一个国宴,就带去了几份想给她的美国朋友看看,结果到时候要的人特别多,这样呢,结果有人要去订阅。

解说:第一期《中国通讯》获得的良好反响,让斯特朗十分兴奋,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在这项事业上,1966年一个月之内,她就中印边界问题两次撰文,这两篇刊登于《中国通讯》的文章,为宣传中国的立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久周恩来鼓励斯特朗,将《中国通讯》定期地编下去,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赵风风:她因为写这个《中国通讯》放弃了她写她的自传,放弃了那时候不是中印边界问题吗,她是本来有一个很大的计划,要写中印边界的书,结果也没写,就是编写这个《中国通讯》,最多的到四万份左右,不是全是英文,在京的专家也自愿地给她翻译成意大利文、德文、法文、瑞典文。

解说:1964年“文革”爆发,斯特朗的《中国通讯》开始受到严密审查,由于无法再获取想要的新闻资料,刊物质量每况愈下,同时斯特朗的身体也日渐虚弱,以往的晚餐都会有朋友前来陪伴,但现在这个惯例被打破,就连每年领导人必定出席的斯特朗的生日宴会,也不再有人前来庆祝。

赵风风:她的几个朋友,美国朋友也少来她的家了,她这时候情绪低落得一塌糊涂,一个人叽里咕噜地在房间里闹情绪,结果呢,也没有人来跟她谈,她越来越想不通,可是呢,她还有一定的克服能力,她说我就等吧,因为在莫斯科的时候,她也遇到过她熟悉的那些人都给,她认为都是好人的,都配迫害了,有的死了,所以她有过这样的经历,她觉得这种只能是等。

解说:等待是无望的,1968年斯特朗不得不向读者们宣布,《中国通讯》撤刊,当然她的理由是八十三岁的高龄和受到肺病侵袭的身体,一年后,斯特朗病危,她的侄孙曾向中国申请探望,但终未能成行,为此,斯特朗第一次萌生了回国的要求,并拒绝吃药和进食,直到去世。

赵风风:结果总理本来是请美国的朋友,那时候中联部的一个叫克夫难,叫他想办法找到她的侄孙,结果找不着。她去世前,她就说了一句,她说,说我害怕。

郑浩:1970年3月30日,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五岁,她的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美国,三分之一在苏联,剩下的三分之一在她称之为是理想归宿地的中国,斯特朗去世这一年,中国的“文革”正进入一个更为狂热的阶段,但尽管如此,有关部门还是给她安排了规模盛大的葬礼。

而饱受孤独的史沫特莱一生当中经常受到来自两个方向的夹攻,相信资本主义的人称她是共党分子,赤色分子,而共产党人则把她叫做个人主义者,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一个美国女共产党人给她取了一个绰号,说她是一个史沫特莱主义者。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史沫特莱 斯特朗

2014-12-20我的中国心 东行记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2/20/c2326b07-f303-4bde-861b-ddba3d2d6c05.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