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葡萄牙澳门总督遭斩首 引发中葡争端


来源:凤凰卫视

凤凰卫视12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吴小莉:大家好!欢迎收看《凤凰大视野》。15年前的今天对于南海之滨的澳门来说是兴奋的,因为它刚刚结束了四百多年的殖民地生活回归中国;15年后的今天

解说:这里是澳门望厦街坊会,这些经常在坊里聚首聊天的是世世代代居住在望厦村的老居民,他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关于他们的祖先反抗葡萄牙人殖民扩张的故事。

望厦村村民:清朝政府的时候,那个农民,我们望厦村。

望厦村村民:农民,是不是,我们望厦村有个姓沈的叫沈阿米,就是拿了把镰刀斩了那个葡国骑马的那个总统是不是。

望厦村村民:他在那边耕种,那只马就进来踩了他的农田,那个沈阿米不顺从,就索性斩了他。他葡国鬼又怎会放过我们中国人。

解说:村民们说的这个葡国鬼就是当年葡萄牙派来的总督亚马留。

陈树荣:他当时就秉承了葡萄牙女皇的旨意实行殖民扩张,他采取了很多措施,逐步把中国在澳门的主权表现的东西一件一件消除,到1849年,甚至占据关府行台,就是海关,将海关的负责人赶走,不给中国官员来澳门巡视,不让他们鸣锣开道。

葡萄牙殖民者迁澳门村民祖坟 遭望厦人斩首

霍启昌:那个澳督下令把当时很多坟场里的坟墓迁移出去,他要那块地来兴建其他的东西,中国人的思想非常不能接受。

解说:不能接受祖坟被毁的村民怒火难遏,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

陈树荣:他走过那里,现在莲峯庙,突然冲出几个青年农民用竹竿拦住马,就递了一封信,请愿的信,当他刚想接信,一低头的时候青年就拿了把刀出来将他拉下马,然后就斩下了他的头,斩了下来,村民当时有七个,为首的是望厦的青年沈阿米,又叫沈之亮。

解说:沈之亮和村民提着亚马留的人头直奔祠堂,要用这个葡国鬼的头颅慰藉被刨坟刨尸的祖先,此刻这几个青年还没有料到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国际风暴。

陈树荣:当时葡萄牙人在澳门受到英国和法国怂恿,支持他们要向中国索取更多的利益,要求中国交凶手,当时中国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屈服于国际的压力,当时两广总督就下令在前山距离澳门七公里的地方将沈阿米斩首示众。

解说:沈之亮死后,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澳门成为葡人永久居留地,亚马留的遗体被送回葡萄牙安葬,而在民间却还留着殖民者令人畏惧的形象。

霍启昌:盛传是这样,说是他的冤魂有个无头鬼骑着马经常出现,后来在那里找了个幕把他葬了,听说才平息了事件。

解说:这是一张16世纪的地图,上面画着地球上各大陆的位置和一些罕见的珍奇异兽,地图上所有的标示都是中文的。明万历十二年,有人在中国人面前打开了这张地图,整个皇朝为之振动,中国人几千年来深信的天圆地方说彻底被颠覆,人们终于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大。

吴小莉:绘制这张地图的人就是利玛窦,一个被明朝封为是钦天监的天主教传教士,而他画这张地图的地方正是澳门,自从16世纪中国政府允许葡人在澳通商,接踵而至的不光是来东方图利的商人们,由罗马教廷特别培养的传教士也跟着商船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582年,一艘名为圣路易士号的葡萄牙商船载着利玛窦经过了六个月的海上漂泊抵达澳门,当时30岁的他惊讶地发现澳门已经是个教堂林立的地方,天主教澳门教区已经成立,统一管辖着远东各地的教务,被称为是东方的梵蒂冈。不过那个时候却还没有人有机会踏足中国内地传教,生活在澳门许多传教士们发现,要让中国人像接受佛教一样接受天主教,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中国人。

林玉凤:其实他们刚来的时候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学中文,他们其实来到这里会跟着我们中国人的老师学中文,和我们中国人读的书都是一样的,就是读四书五经,他们很快学会了就尽量和当地人去沟通。

解说:年轻传教士们学习中文的地方就在现在被澳门人叫做大三巴牌坊的后面,这是天主教在澳门修建的第一所修院圣保罗书院。虽然刚刚起步的传教工作相当困难,却没有动摇使徒们把福音带去中国的信念,从一开始学习中文,他们尝试着用相当稚嫩的中文把中国的哲学思想翻译成西方语言传递回欧洲,逐渐地传教士们摸索出一套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方法。

黎鸿昇(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他认识了中国文化后和中国人说福音的东西,很多时候都会印证,中国文化本身的思想,中国以前的传统他们也会放进去。

林玉凤:当年的耶稣会传教士,用现在的话来说都是聪明人,他能来的,就一定是精通几种科学的,有些会西洋音乐,有些精通医学,有些精通军事,比如他会做火药、做大炮,有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东西他带来这里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是很新鲜的东西。

利玛窦北上传教 开启中国西学东渐之路

解说:天主教在澳门默默耕耘了近30年,最终得到了令人欣慰的回报,就在利玛窦来澳门的第二年两广总督决定在肇庆建立一所教堂,这个消息从利玛窦的信中传回了欧洲,使整个教廷为之鼓舞。为了让传教的工作在中国顺利进行,利玛窦剃光了头发,换上了中国和尚的衣服,而他的目的地却并不只是肇庆。

黎鸿昇:耶稣会士比较成功,特别是利玛窦的时候,他开始进入中国经过水路、经过西江去到肇庆,开始了在中国大陆的传教工作,然后他跟着水的航线之后经过南京上到北京。

解说:利玛窦这一路北上也拉开了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的序幕,他带来的自鸣钟、星盘、三棱镜,使他很快打开了与官员和士大夫交往的圈子,而他去科学家徐光启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直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享用者他们当时的成果。1808年,英国为了在华谋求更大的利益,派遣军舰进入澳门海域威胁广州黄埔古港,消息令嘉庆皇帝极为恼怒,两广总督派重兵镇守,勒令英军即刻离开,战争一触即发。设置与清廷的强硬,英军最终离开,可这次不周全的军事行动却为当时在华商人带来了无法承受的代价,不久清廷下令驱逐所有在华的英国人,就是这条禁令又为澳门送来了一位为中西文化交流,开启了一扇重要窗口的外国人,这个人就是马礼逊,那年他26岁,刚刚来到中国的第二年。

林玉凤:马礼逊他来到澳门发现澳门原来是天主教的地方,天主教是不喜欢基督教的,因为你改革我,你取代我,他知道他不能在这里传教,他在日记里写每天都觉得很难,这件事任务很艰辛,但他最终还是希望神可以保佑他可以做些事。

解说:就在他彷徨不知所措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年轻的马礼逊被东印度公司的高级管事看中,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随着这段婚姻的收获,马礼逊也被委任为东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译员。

林玉凤:他也因为这样的一个方便身份可以来往于澳门与广州之间,公司其实规定不让他传教,他就偷偷地继续把圣经翻译成中文,同时也印一些小小的圣经单张,他令东印度公司投资买印刷机,让他去印刷,他也学中文雕版。

解说:学会了雕版印刷的马礼逊迫不及待立即开始了他在澳门居所内的圣经印刷,在一个天主教盛行的城市里艰难地传播着基督的福音,虽然如此,上帝还是给了他令人欣慰回报。在马礼逊家中协助他翻译圣经的仆人蔡高,耳濡目染之下做出了人生最大的决定。就在这里的亚婆井旁,在金色的夕阳下蔡高受了洗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基督徒,好事似乎接踵而来,一系列马礼逊倾注了一生心血翻译、编撰的著作也相应完成。

林玉凤:《华英字典》其实是全世界的第一部中英文字典,在澳门印刷,在东印度公司印刷出版。

解说:先后出版了《华英字典》、《中文圣经》、《使徒行传》等著作的马礼逊已近暮年,在中国他已为基督教传播事业付出了一生。1834年7月28日这一天,52岁的马礼逊陪同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与中方开了一天的会议,他感到疲惫不堪、高烧不退,三天后不幸离世。直至今日,这位来自英国的传教士和他妻儿的遗体依然埋在澳门基督教墓园的土地里,永远地留在了中国。

[责任编辑:王圳]

标签:澳门 中国

2014-12-15凤凰大视野 小城大事——澳门五百年风雨路(一) http://d.ifengimg.com/w120_h90/y0.ifengimg.com/pmop/2014/12/15/086c36e3-e6f1-4017-b1ad-f93a8c6108a9.jpg

凤凰卫视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