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五四运动”前夕,北大学生罗家伦受命草拟了《宣言》,因为运用白话文,成为当时流传最广的《五四宣言》之一;最早提出“五四运动”概念的是他;最早开始反思“五四”的也是他……
凤凰卫视2009年5月4日《时事亮亮点》节目
推心置腹:傅斯年与罗家伦
在近代学术史上,傅斯年是一个着名的人物。他不仅是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领袖、历史语言研究所创始人、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举人之家。1909年就读于天津府立中学堂。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京大学文科。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与罗家伦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广泛,从而成为北大学生会领袖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傅斯年担任游行总指挥,风云一时。后因受胡适思想影响,反对“过急”运动;不久退出学运,回到书斋。
罗家伦
1919年傅斯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入伦敦大学研究院、柏林大学哲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他回国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1928年起筹划并负责创建了着名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斯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主张抗战,抨击贪官污吏。抗战胜利后,一度代理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傅斯年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并兼任台湾大学校长。
傅斯年在学术上,信奉考证学派传统,主张纯客观科学研究,注重史料的发现与考订,发表过不少研究古代史的论文。他任历史语言所所长二十三年,培养了大批历史、语言、考古、人类学等专门人才,组织出版学术着作70余种。
他并组织第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殷墟甲骨发掘,其后先后发掘十五次,大大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商代历史的研究。
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台北病逝。葬于台湾大学校园。
罗家伦,字志希。1897出生,1914年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1920年罗家伦赴美留学,先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接着游历欧洲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研究历史与哲学。1926年归国后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等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很多文章中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28年,担任以蒋介石为首的总司令部政务委员会教育处处长。同年8月,任清华大学校长,使清华大学由教会学校转为国立大学。1930年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中央大学校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5月,出任驻印度大使,
1949年到台湾。罗家伦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中国笔会会长等职。1969年12月在台北病逝。
《时事亮亮点》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19:20--19:55
重播时间:(周二)06:00--06: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马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