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爸爸去哪儿》《好爸爸坏爸爸》掀起荧屏“亲子风暴”

2013年10月14日 14:28
来源:陕西卫视

大热综艺剖开育子养成AB面

在经历了歌唱类节目的狂轰乱炸后,上周末,两档父子亲子类真人秀——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与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同时登台,用惊人收视率给荧屏挂起一阵“清新的风”。

有趣的是,虽然两档节目类型极其相似,但由于节目中孩子年龄段的差异,因此在“同题”环境下,衍生出了完全不同的父子境遇,并悉数呈献给观众——《爸爸去哪儿》展现的是5岁左右的孩子启蒙期,《好爸爸坏爸爸》则将镜头对准了20岁左右青春期男孩的梦想。由于这两个年龄段恰恰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两环,两档节目也被不少父母观众视为了“育儿学习样本”

关于成长的AB面:

同一个境遇:完全陌生的环境

两档节目最大的卖点就是都把父子(女)带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而且他们都将在这个环境里生活超过3天时间,期间所有生活过程都被摄像机完全真实的记录并呈献给观众。

A面——对抗。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对《好爸爸坏爸爸》的观后感,估计很多观众会脱口而出——对抗!节目中展现父子矛盾冲突的镜头可谓非常直接,魏一宁反抗父亲时的一句“干啥啊!”让这个满怀梦想,正值青春的男孩与父亲的矛盾直接迸发,镜头同样没有避讳彭程父子互相动粗,拳脚相对的场面。“我想离开家”,是两个男孩参加节目时,都说出的一句话。

B面——依赖。不管是田亮的女儿cindy抱着田亮哭到天崩地裂闹着要回家,还是张亮儿子天天不愿离开家,一直嚷嚷着要妈妈陪伴在身边,虽然《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小萌娃各有各的个性,但似乎除了稍微大一些的小石头,每个人对家的绝对依恋造成了节目首集中最大的矛盾冲突点。“我不想去”,是这些平均年龄只有5岁的孩子们最大的心声。

读懂A面B面

青少年成长教育专家、主任心理咨询师陈明明昨日接受记者采访,谈及节目中两个年龄层的孩子在面对家庭完全不同的反应时认为,这是完全正常的状况,“《爸爸去哪儿》的孩子集中在五岁左右,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家就是他们的全部,会对离开家有一种分离的焦虑,和生存的恐慌。即使刚刚进入陌生环境的新鲜感掩盖了焦虑,但很快又会因焦虑感产生大哭、闹腾这样的状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初入幼儿园的时候,总是需要很长时间去适应,还有很多孩子抗拒去幼儿园。”

而分析到《好爸爸坏爸爸》中的两个大男孩,陈明明认为,他们已经进入了成年期,“对于他们而言,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有可能是比生命更重要的需求,渴望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他们希望离开家,但并不意味着真正不需要家了,而是他们除了亲情,同样渴望被依赖,被关注,被支持的其他情感来源。”

陈明明同时指出,虽然两个阶段的孩子对于“离巢”有着不同反应,但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都必须在适当的时机,给孩子相对独立面对陌生环境的空间,并去适应群体环境——分别对应的就是上幼儿园和踏入社会,“如果父母搀扶的时间越长,孩子就会越晚形成独自走路、独立思考的本能,也势必会影响成长。”

关于教育的AB面:

同一个境遇:当父亲们必须担负起独立照顾的责任

中国式家庭向来推崇“世上只有妈妈好”,但这一次,两档节目都不约而同把主角定位在了“爸爸”身上。当不谙家务事的爸爸们独自面对儿女,奶爸能不能很快“上手”?隔阂会不会破冰?他们又会和自己的子女间发生怎样的争执、抗拒、合作与分享?

A面——束手无策。没有妈妈陪伴,爸爸和孩子要进行72小时的单独出行挑战,在《爸爸去哪儿》一开篇,众老爸就直呼Hold不住。做饭、梳头都成了难题,当面对哭闹不断有些失控的cindy,田亮更是显得束手无策。不少网友也发现:“觉得一些爸爸在家里带孩子的机会不多,孩子一哭就完全没办法处理。”

B面——简单粗暴。用《好爸爸坏爸爸》中魏一宁的话形容父亲对他的教育方式,“他就是强制性让你改变成他想要的。所以有的时候真的非常抵触,他说什么,我就对着做什么。”而彭程父亲动不动就“全武行”的与儿子沟通的方式,也让不少网友回忆起自己的“残酷青春期”,“那时候挺叛逆,结果老爸也是这么对我。”

读懂A面B面:谈及爸爸参与亲子活动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陈明明直言非常重要,“和妈妈相比,爸爸身上具备更为勇敢、坚强、独立、自信、果断的个性特征。从我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那些出现任性、依赖、自卑、性别角色模糊等现象的孩子,大多与童年期没有获得足够的来自父亲的心理营养有关。多项研究证明:孩子得到充足的父爱会更聪明和更有人格魅力。父亲这个角色会对孩子在性别认同、价值观、自我认同(即自信心)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而不管是“束手无策”还是“简单粗暴”,陈明明认为,父亲会出现这样对孩子的反应,都源于对孩子成长关注不够导致,“现在很多爸爸在亲子教育中的角色发生了错位,认为照顾孩子是妈妈,保姆,幼儿园的责任,他们习惯‘远观’,也正因此,当独自面对孩子,他们会束手无策,当面对叛逆期的孩子,他们会困惑:为什么孩子突然变成这样子?

所以我认为,这两个节目都在很好的提醒父亲们:如果从小到大,一直在关注和真正陪伴孩子成长,一直关注孩子对情感需求的改变,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因为你会知道孩子随时需要什么。父亲不是一个单纯的称呼,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一直陪伴孩子成长的角色。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爸爸坏爸爸 孩子 荧屏
打印转发
凤凰新闻客户端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