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随着在阿富汗获释的19名韩国人质乘飞机抵达韩国,历时40多天的韩国人质危机终于告一段落。
自7月19日23名韩国人被塔利班绑架,世人就悬着一颗心关注着在阿富汗发生的一幕又一幕。40多天来,塔利班9次设定最后期限,并残忍地杀害了两名人质;韩国政府也调动一切资源,先是通过部族长老与塔利班代表谈判,后来又直接与其对话;面对面的谈判使得2名女人质率先获释。随后又在8月28日,与塔利班达成协议,塔利班同意分批释放余下的19名韩国人质。韩国则承诺在年底从阿富汗撤军,在近期撤走援助机构,不再向阿富汗派遣传教人员,并且在人质获释之前保证不对塔利班人员动武等。
回顾这曲曲折折的6个星期,可以说是韩国政府和民众的耐心与团结赢得了大部分人质的平安,迎来了整个危机事件的转机。
在涉及此次人质危机事件的韩国、阿富汗和美国等国政府中,韩国政府的处境最为艰难。韩国方面几乎无武力解救人质的能力,美阿联军也很难不顾人质死活来“硬的一手”。据报道,韩国人质被分别扣押在阿富汗加兹尼省三个地区的9个村庄内,塔利班派身绑炸药的亡命之徒看管人质。如果采取强攻措施,韩国人质很可能会和塔利班武装分子“玉石俱焚”,还可能出现一处人质被解救而其他几处人质遭殃的“两难局面”。另一方面,与塔利班谈判这“软的一手”施行起来也颇为艰难。美国和阿富汗政府拒绝以交换塔利班囚犯作为释放韩国人质的前提条件,塔利班绑架韩国人质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勒索赎金,韩国政府在与塔利班谈判时几乎“无牌可出”。
然而,就是在如此困境之下,韩国政府采取了韩国联合通讯社称之为“全方位外交”的策略,与塔利班、美阿政府以及在阿富汗具有影响力的中东国家频繁接触,想尽一切办法找人居中斡旋。
与塔利班“面对面”。在塔利班7月31日处死第二名人质的危急情况下,韩国政府打破常规,与塔利班代表在加兹尼省举行了面对面谈判,向塔利班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在释放囚犯事件上韩国帮不了忙,但是其他条件可以商量。这一努力促成两名女人质提前获释。
积极争取美阿两国政府帮助。韩国总统卢武铉派遣总统特使白钟天前往阿富汗,请阿政府和部落长老帮忙,并加大对美国的公关力度,派主要政党领袖到美国请求布什总统对阿富汗政府施加影响。美国政府也加以配合,国务院发言人等官员的表态虽然坚持了不向恐怖分子妥协的立场,但语气并不像以往那样生硬,以免刺激塔利班。
对塔利班施加外围影响。8月24日,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宋旻淳前往中东,开始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展开为期8天的访问。这三国历来被认为是对塔利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此外,韩国还派出政界、宗教界要员奔赴世界各地游说,特别是派本国伊斯兰教会重量级人物到沙特阿拉伯访问,请沙特最高宗教领袖间接对塔利班施压。
韩国媒体和民众也默契地配合了政府的救援行动。韩国新闻媒体在报道人质事件时,为了避免刺激塔利班“撕票”,都自觉地严格遵守了韩国政府提供的口径,没有出现对塔利班恶言相向的言论。由于担心韩国人质的宗教身份令塔利班人员心生不满,韩国媒体尽一切努力淡化这一信息,而是强调他们仅仅是人道主义援助人员。韩国民众还发挥新兴媒体的力量,通过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广泛寻求同情。
虽然韩国政府与民众通过“外交总动员”换来大部分人质的平安回家,但这一事件也引发了韩国人的普遍反思。韩国《中央日报》就个人责任与国家责任的划分展开讨论,认为这些被塔利班绑架的韩国人无视本国政府的提醒,贸然前往局势动荡的阿富汗,结果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的今天,各国利益交织,人员流动规模空前,如何应对类似的危机,不光是韩国政府与民众,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与民众应该认真思考的事情。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楼楚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