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安徽省援也门医疗队——妇产科刨宫产四胞胎全部存活
到达医疗队驻地,真实的非洲就给一路欢歌笑语的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所有人顿时哑然:三层楼高的小砖瓦房是30年前中国第一批援建几内亚时建造的,因为恰逢雨季,院子里积了齐腰深的污水,队员们只能顶着行李半淌半游的进入房间。驻地宿舍内,不但没有电话、空调等必须的生活设施,就连基本的卫生条件也达不到,蛇鼠蚊虫大摇大摆、来去自由。严医生从自己的房间内,就扫出了七八百只6、7厘米长的大蟑螂。
生活条件如此,医疗和手术环境就更无法想象。现代医学要求手术过程必须处于无菌环境,以免病人出现感染。然而,在中国援非医疗队所到的国家和地区,根本不具备现代的医疗条件。在严医生和队友们援助的几内亚最大的医院--亚斯汀医院,手术室内经常漫天飞舞着绿豆蝇,医护人员们除了要手拿手术刀,还得举着苍蝇拍清理手术室内这些“来之不尽,打之不绝”的不速之客。
一张纸上建立起医学奇迹
中国援非医疗队所到之处,往往是只有一张办公桌、一张纸,许多地方最先进的设备就是一台X光机,连心电图仪也没有,内科医生只能借助听诊器和血压计看病。在大多数受援地区,门诊基本上是靠外来捐助的药品,而手术全部物品都需要术前由病人自己购买,从消毒的酒精、穿刺的针头、固定的胶布、手术的刀片、麻醉的药品到术中输液。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克服医疗环境差、药品短缺等困难,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在很多地区,中国医疗队都是当地的主要医疗力量。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介绍说,中国医疗队在受援国成功地开展心脏手术、巨大肿瘤摘除、断肢再植等高难度医疗技术服务,救治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在坦桑尼亚,我们曾经为病人切下过一个近四十多斤的大瘤子。我们在圭亚那的医疗队,把最新技术带到了这里给当地的民众治疗白内障,使看不见的病人重见光明。此外很多非常先进的像断肢再植,这是我们国家非常强项的技术,手指头断了、脚掉下来我给它接上让它复活,这样的手术数不胜数。”
中国医疗队不仅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到受援国,而且还带去了中国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以及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法,成功治疗了一系列疑难杂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
到现在,中国援非医疗队已经向非洲45个国家派出1.6万人次的医疗队员,使2.6亿非洲人民得到了来自遥远中国的无偿医疗援助。仅2008年,中国援非医疗队在40个非洲国家和地区为当地120万患者实施救治,开展手术约10万例,抢救危重病人约3万人次。
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中国医疗队还尽自己所能,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条件,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能力。据统计,中国医疗队已经累计为受援国培训初、中级医务人员3000多人,临床医护人员数万人次,为非洲受援国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医疗队伍。此外,中国医疗队还在一些地区承担起协助当地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任。
“中国人”——中国医疗队的非洲名字
四十五年来,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用辛勤的汗水乃至生命,在中国与受援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中国医疗队不附带任何经济和政治条件的无偿医疗援助取得了非洲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在中国政府的援非项目中,非洲受援国提出的第一条援助请求往往就是派出医疗队,而一些西方国家的医疗援助项目也频频向中国援非医疗队挥动橄榄枝,希望借助中国医疗队在非洲的良好口碑推广他们的医疗援助业务。
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中国人”就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名字。
“史努瓦--中国人,这个名字救过我的命。”第16批中国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严松彪医生说自己一辈子都忘不掉这个词。在几内亚,“史努瓦”是中国人的意思。
一次,严医生独自驾车出诊,途经几内亚卡纳克里大学时,恰好遭遇学生游行。近千名抗议学生瞬间把汽车围得密不透风,眼看车就要被推翻了,情急之下,严医生高呼一句:“我是史努瓦,我是中国医疗队队长!”“他是史努瓦,他是中国医疗队队长!”情绪激动的学生顿时平静下来,同学们手拉着手让出一条路,让严医生平安通过。
质朴的非洲人,无论是老一代人,还是新一代人,只要提中国医疗队,他们都充满了无比的热情和感激,“这种单纯真挚的情感可能是现代社会人无法想象的”。
45年来,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们前赴后继,默默拼搏,赢得了广大非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崇敬和高度赞誉。中国卫生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立基说:“感谢全球华人把这份荣誉颁给中国援非医疗队,这座奖杯是对16000名中国援非医疗队员的肯定。捧着这份大奖的同时,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47位优秀医务工作者,因疾病、工伤、意外事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非洲那片热土之上。”
中国援非医疗队,用汗水、泪水和生命浇筑出“大医情怀”这四个大字。站在200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的舞台上,接受世界的喝彩,他们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