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粤剧艺术家):这件绿色呢,我从来没穿过,我不会穿这样的绿色,整场戏都不好看。小姐也戴,你也戴是不对的,你怎么能戴这么多东西呢,这里要戴星,戴几颗星,就算你的花,有几朵粉红的花都不怕。这个颜色衬这件也不好衬,用粉红色的。浅浅的,好象这个一样,浅粉红就最好了。
解说:按照红线女老师的要求,进行整改以后,汇报演出正式开始了。偌大的观众席上只有老师一个人,今天演出的《搜书院》是红线女的经典剧目之一。演出过程中,老师经常会从座位上站起来,对演员们提出批评意见。
红线女:好,对不起打断一下。这里打了你之后呢,打了之后呢,新伤旧痛,好凄凉和悲愤,但是呢,且忍住。
解说:对于老师的严厉批评,琼霞早已经习惯,而平日里对她最大的压力是,粤剧市场越来越不景气,愿意花钱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少。
赖琼霞:有很多你的朋友,从原来戏迷到朋友,有钱的,他就好我支持你,我捧你的场,然后就买三张、十张、二十张,这一排我包,偶然一两次当然可以,但是你每一次这样就不行。
解说:粤剧演出的最大市场在农村,那里的演出条件往往也是最差的。特别是在夏天演出的时候,农村剧场一般都没有空调,演员们就要遭罪了。在一次演出中,与琼霞搭档的男演员,已经热的满脸掉妆了,琼霞还不得不按剧情需要,跟他紧紧靠在一起。
赖琼霞:我偎依在他胸前的时候,脸这样看着他,他那些汗啊,一滴一滴就掉在我的脸上。掉在我的脸上就想下雨一样但是我是哭的啊,我要哭着跟他唱的,一滴一滴掉,我就忍着,忍着一直忍到唱完。
解说:而眼下即便是农村市场,也在不断地萎缩,除了演出的辛苦以外,琼霞还经常要承受从事这份职业所带来的孤独。她最记得有一次中秋节,他们在外地演出结束以后,当天深夜坐车赶回珠海时的情景。
赖琼霞,那时候我们每个人静静的看着月亮,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反正就是觉得好象这个月亮很静,很宁静很宁静,好象是在送我们回去那样。车上都没有人说话,也没有说笑,就很静很静的开回来,我想他们的心情可能和我一样,似乎有一点点凄凉的感觉。
解说:尽管这些年从事粤剧艺术非常的清苦,但是在老一代艺术家的表率作用下,琼霞他们还是选择的坚守。
赖琼霞:我是希望,一想到珠海渔女,琼霞。珠海情侣路,琼霞。我是希望我有更多的,属于我的作品,艺术作品。
解说:与琼霞一样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人才,在珠海为数不少,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来自于境外。这是内地第一部以熊猫为主题的动画片集,片中的功夫熊猫形象风靡一时。是与喜洋洋灰太狼齐名的国产原创动漫偶像。这个熊猫的“爸爸”是一位在珠海的香港人。
施美景(动漫制作人):其实从文化产业来讲,我们需要信息吧,很多需要不同更新的信息,比如说从国外,包括香港或者日本、韩国、欧美的信息进来,那珠海这个点刚刚好。
解说:施美景被吸引到珠海来创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离香港很近,特别是正在新建的港珠大桥通车以后,回家就更方便了。
施美景:你从这里看到离我们现在住的家是非常近,我经常所说以后我们去香港看爸妈的话,可能去喝个汤很快,大概可能20分钟到半个小时,我从这里已经回到香港的家。
解说:这个室内乐团,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音乐人自发组成的,大家每周都会在一起排练,其中担任第一小提琴的是来自日本的小提琴家西野悠子。悠子五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3岁首次开个人独奏音乐会。1991年获得日本国际艺术家同盟大赛第一名,成为这项活动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此后她在国际上获奖无数,游历西方各国,最后却选择定居珠海。
西野悠子(小提琴艺术家):音乐对我来说很重要,地方好如果没有音乐还是不行,但是我发现珠海有了乐团了,跟他们可以一起合作感觉很好。
解说:对于施美景和悠子来说,艺术创作并不是他们在珠海的全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感情归宿。
施美景:我感觉在这十年的珠海吧,它带给我的事业也好,应该说名利也好,我感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我感觉这里,我找到我的另外一半,应该说也是让我最感动的。
西野悠子:好多人都问,为什么不去上海、北京或者其他城市。但是我就喜欢珠海,我要离开珠海的话我会心痛,所以不想离开珠海。
解说:30年前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国内外人才的聚集地,这对于年轻的特区来说实属不易。
黄晓东(珠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最关键的问题我就觉得,倒不是政府的这种优惠政策,而是珠海这个城市,它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魅力。就生态环境非常好,而且人文环境也非常好,所以很多艺术人才都愿意到这里来。
解说:珠海渔女是这座城市的标志,而在它对面的野狸岛上,正在新建中国唯一的海岛歌剧院。几年以后,当这座耗费巨资,造型奇特的建筑物落成之时,它将成为珠海一个新的文化标志。
珠海而立之年 横琴将成特区中的特区
解说:这里是与澳门一水之隔的珠海横琴岛,年仅40的陈锦光显得有些怅惘,他在海边经营的一间餐馆,红红火火了很多年,如今这里却是空空荡荡。
陈锦光(横琴蚝农):好像放了感情上去,留恋。一拆的时候感觉有点无奈,到现在就是有点怀旧了。有时候过来钓鱼免不了在这里坐一下,怀念一下。
解说:过去就在这个海边的小路上,横琴岛上的居民,开的几十家专门吃蚝的餐馆,陈锦光也是其中一个。但去年岛上开始大开发,这些餐馆所在的地方被政府征用,为了服从大局,这些小老板们都把餐馆搬迁到了附近的一条食街上。
陈锦光:到政府说征收了,真的那时候不是我,其实真的有人哭了,我没哭。
解说:舍弃了过去生意火爆的餐馆,陈锦光心里当然有些遗憾,不过性格倔强的他,仍然对明天充满梦想。
曾子墨:陈锦光所在的横琴岛,是珠海第一大岛,它与澳门隔水相望,最近距离不到200米,陈锦光从小就在横琴长大,在他眼里因为这里处于边防前线,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开发,岛上很多地方到现在还是一片荒地,不过横琴马上就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这里甚至被视为珠海的明天。那是在去年8月,横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新区,有几个重点项目随后开始动工兴建,这其中包括了一个旅游度假中心。陈锦光的那间餐馆恰好就在这个中心度假中心规划的位置上,这样陈锦光的餐馆不得不搬迁到别处。这一次搬迁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一点波折,不过这一点波折与他之前的曲折经历相比要小得多了。
解说:今年39岁的陈锦光,早年以打鱼为生,那个时候他每天凌晨三点钟就要起床,随后就出海打鱼,一直到忙到晚上,中午也不能回家,几前面包就算是一顿午餐。
陈锦光:到晚上11点钟回去才见一面我女儿,没陪她吃饭,也没陪我妈跟我爸吃饭,就看一眼也没弄醒她。她根本很少时间看到我们,我们一回去睡着了。
解说:辛辛苦苦打了几年鱼,陈锦光挣了十多万块钱,看到岛上其他人养蚝更赚钱。于是他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养蚝。没想到这第一年就碰上了红潮,他养的耗苗因为缺氧而死了个精光。陈锦光和他的老婆都看呆了,不过两口子都没有哭。
陈锦光:我跟我老婆就说,年轻嘛,也是年轻人,所以我觉得我什么事都觉得,那个钱如果真的花了出去,我不后悔的,也是自己还年轻,我就有力气,我会用最快的努力,最短的时间把它挣上来。
解说:经朋友介绍,陈锦光借了30万块钱,去广东的阳江养虾,但因为缺乏经验他养的虾全部死掉了。又一次的血本无归,陈锦光还是没有掉一滴眼泪。万般无奈之中,他决定回横琴养蚝。他和老婆把家里的首饰都拿到对面的澳门给当了,又找了人借了些钱,这样七拼八凑了30万块钱,再次全部投入养蚝。
陈锦光:我是这样的人,要做要不你就不做,一做你就做大一点。因为我觉得我自己年轻,跌下去我还起得来。
解说:第一年养的蚝没有卖出去,到了第二陈锦光跑到阳江、深圳等地,终于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些买家。
陈锦光:第一次卖蚝一船、一船蚝你可以卖七万左右。哇,那时候觉得可以了,连续卖了四天,一船七万,那时候一下子几天就来二十几万块钱。
解说:上天似乎总要不断地考验陈锦光,2008年9月,他遇上了一场名为黑格比的台风,在台风登陆的前一天,陈锦光和老婆把餐馆进行了整固处理,这才回家休息。
陈锦光:第二天一觉睡醒来了,第二天朋友打电话过来,阿光你的棚不见了,他就说你的棚不见了。我说哪里会啊,这条堤上这么多店,我那个店放的东西最多了,哪里会吹垮了。我就开车过来看一下,真的令我自己都不敢相信,一看根本认不出来这里是什么位置,全部没了,就是我那个铺头里面,那个时候都有两百多个平方、三百多平方,就剩下了一条柱子。那个黑格比那一场真的太可怕了,一下子就把20几万没了。
解说:遭到台风重创以后,陈锦光两口子把以前的积蓄拿出来,在这片废墟上开始重建。餐馆的生意逐渐恢复到以前的水平,而且越做越好。陈锦光后来雇了一些工人替他干活,终于,平生第一次真正当上了老板。
陈锦光:我的人生到现在我觉得都没遗憾,好,我好过,跌下来的我能起来,我对前面的我觉得在我里面,我不会觉得什么叫困难,只要你自己能去做,做了你认为自己最好的,我觉得问心无愧。
解说:陈锦光生意在去年遇到了新情况,政府宣布要大举开发横琴岛,而他所在的那条食街将被收回。根本政府公布的规划,这一块地区将建设一个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海洋乐园。园区设计的年接待能力,将达到1200万人次,预计每年能为横琴带来数十亿元人民币的效益。虽说心里有点不太情愿,但陈锦光还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带头把自己的餐馆搬迁到了附近一处地方。随着其他餐馆陆续搬了过来,现在这里形成了一条新的食街,生意依旧不错。
陈锦光:你说影响吧,我觉得没什么影响的,没有投资你就没有发展,没发展你就赚不了钱。你整天就是这样摸几个耗,我觉得对于我这代人没事,下一代人不会留着给我女儿,给家里人养蚝吧,这样不行的嘛。我觉得这样转变是有利没害的。
解说:根据国务院对《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作出了批复,横琴成为继上海浦东、天津滨海之后,又一个由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新区,并将得到一系列的政策支持。珠海期望横琴能够成为内地开放度最高,体制宽松度最大,创新空间最广的地区,成为一个特区中的特区。当年由邓小平一手创建的经济特区,到今天已经步入了而立之年。30年前珠海经济特区,早已经超越了它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历史角色,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海滨城市。30年间,它吸引着部不同地方的移民,汇聚到这里,正是他们一点一滴的塑造了珠海呈现在世人面前的独特形象。
刘清伟:一看到跟那个猴子在一起,整天那个猴子围着我要饭吃,我也好像当那个猴王一样。它爬到我身上来吃,我都很开心。
祁涛(金山软件研发副总裁):一来呢就买了一个行军床,就是放在办公室,一星期回去一次,就这么过。
杨润贵(珠海港集团董事长):我今天对港口的情况那么坚定信心,就是那么苦的地方我们都走过来了,今天对我们来讲这点困难算什么,我说风雨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杨毅(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者)作为这个城市文化的一个从业人员,能够有幸作为其中得一份子,我觉得是非常幸福,非常快乐的,而且会得益终生。
解说:走过30年珠海特区的未来之梦,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要实现在珠三角地区,人均首位、生态一流、文化繁荣、法治优良和社会公平。这样一个理想之城、幸福之都的梦想,离我们并不遥远。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