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风雨百年发展历程
2009年09月14日 15:22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冰:我说咱们这样,针对老同志这个问题,你们看怎么办,你们如果说坚持你们的意见写上,我说我坚持我的意见我也写上,报告省委由省委最后确定,要不省委老等我们啊,我说谁对谁非,我说将来会知道的。后来他们说那就给他平反吧,平反了,平反现在越来越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解说:平反工作最终顺利展开,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是组建一个关系兰大发展的领导班子,而刘冰入主兰大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动静,于是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省里的领导、有关部门,纷纷前来打听,顺便推荐“合适人选”,刘冰不为所动,他心底已经有了一个好主意。

刘冰:我想了个办法,搞民主推荐,我那时是头一次搞民主推荐,过去我也没搞过,也没有听说过,摸索,我提出来让他们投票选这个,党委书记、副书记、校长、副校长。我说你们别管我,你们愿意投谁就投谁。

解说:票选的结果出来了,辛安亭、聂大江、崔乃夫等人榜上有名。刘冰一看,这些人正是文革前兰大的老班底,于是他按照名单给教育部打报告,任命很快批了下来。兰大工作顺利展开。此时工作顺风顺水的刘冰,接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

刘冰:79年,中央组织部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中央组织部打电话通知我叫我去参加这个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我感觉,怎么叫我去参加这个会,后来我才知道是让我在那个会议上介绍这个民主推荐的办法,你怎么搞的。

解说:有人说,刘冰在兰大工作的五年,是兰大发展最快,成绩最多的五年。然而刘冰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得益于数代兰大人厚积薄发的基础,得益于兰大人“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

80年代初 由于发展不平衡 兰大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

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由沿海吹向全国各地。伴随着一声“小平您好”的亲切问候,中国步入了时代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一时间人们仿佛丢失了当初的理想与信念。此时的甘肃由于历史原因和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人才大量流失的情况,兰州大学也不能例外。

周绪红:我觉得兰州大学在西部办学最大的困难主要是人才的问题,因为这个自然环境的影响,东西部的这种差异使得我们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尤其是在这样一种市场经济的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才的流动都比较自由。

解说:兰大在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候,国内不少院校派专人驻守在学校周边的宾馆,许以优厚待遇“挖人”。仅1983到1985年间便向东部流失了111名教师,其中有大量的骨干教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流失的人才足以兴办一所同等规模和实力的大学。于是,有人质疑“兰州大学是否垮了”。

周绪红:在人才问题上,我们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人才,我们自己也培养了一些人才,我们留下来的人从硕士到博士,到博士后,完了后到国外做合作研究,再回来从事教师的这样一个职业,这样一批人留下来以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我们采取一些措施,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引进了一批院长,这样在我们兰州大学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所以尽管我们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兰州大学这几年发展是非常好的。

解说:2003年6月,《科技日报》用三个长篇新闻对兰州大学进行了报道:地域偏远,信息不灵,国家财政投入、师资力量投入比东部发达地区同类高校少三分之一到一半,在这样的条件下,兰州大学的教学、科研却长期名列全国前茅,发表的基础研究论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几名,在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中,兰大一直排在前列。对此,中国高教界将兰大人这种勤奋、求实、进取、创先的精神喻为'兰大现象'。

解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百年来,一批批奉献西北,扎根西部的学者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渊博的知识,更带来了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兰大兴盛相伴,与自己事业同生,这是兰大学者最为本质的性格。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对科学知识永恒追求、对培养学生倾尽全力的学者,兰大才抵挡住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流失的狂澜,开拓了兰州大学不断前进的道路。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石冰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