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外籍乐师的离去使乐团的组建无可避免地要面对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上海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学生人数有限,不足以替补外籍乐师离去造成的缺口,而且中国学生擅长弦乐,优秀管乐演奏员的缺乏也使乐团的管乐成为薄弱环节。那时乐团的定期音乐会由每周一场减少到两周一场,同时乐团的优秀演奏员到音乐学院教学,填补外籍教师离去造成的空缺,加快培养年轻演奏员的步伐。此时,郑德仁把他爵士乐队的管乐成员引进交响乐团。
郑德仁:你搞爵士,搞流行乐,你想进乐团,乐团要求很高,搞乐团的看不起这些,他也不会到那面去工作,很清楚的,可是到了解放初期,乐团中国人没有,特别是管乐,乐团都是弦乐多,小提琴,因为音乐学院都是学弦乐多,管乐很少,外国人走了,小喇叭没有了,圆号没有了,黑管没有了,怎么办,这时候我不在乐团里面吗,我也担任过一部分的领导工作,我参加过,因为乐团里面,它是三个主任,团长,有四个是团委员,是帮助领导工作,我也是一个团委员,外国人走了,你没有嘛,那我在舞厅里面,舞厅不是搞爵士乐吗,小喇叭都会,好我把他拉进来,所以很多人都是我介绍进来的,补充在乐团里面,虽然他们水平不是特别高,没有经过音乐学院的,可是他们能工作,能跟着工作,一直我们到北京汇演,都是他们,后来音乐学院开了几个管乐,有的毕业的过来的,后来逐步躲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就靠他们,靠那些按在夜总会里面工作的人顶上去。
在陈毅的支持下 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上海交响乐团保留了下来
周瑛琦:1949年5月7日的清晨,随着杨树浦守敌的投降,上海市区宣告解放,次日,中共上海市长陈毅在市长办公室举行了上海市接管仪式,国民党最后一任上海市代理市长赵祖康向陈毅交出了政府印信。对于陈毅而言,他已经预料到接管上海市所要面对的重重困难,他专门提醒接管干部要如履薄冰地进入上海,要保证上海市民的正常生活,要歌照唱,舞照跳,生产正常进行,不能让上海成为一座“死城”。因此对于上海市民而言,他们只是看到窗外多出一片片露宿街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的生活一如既往,而被认为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上海交响乐团,此时他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陈光宪:这是我听他们那些老的一些老先生们说,当时觉得,解放军进城了,肯定交响乐是洋人的东西,而且这个团还有那么多个外国人,这肯定解放军一进城肯定要把它给解散了,那么都是应该是用革命的文工团来代替,但是很了不起,当时陈毅市长那时候是打进上海的,陈毅市长说交响乐是好东西应该留下来。
解说:1949年的上海滩是五彩缤纷的花花世界,仅统计在册的戏院就有好几百家,至于书场及其他游艺场则不计其数,以此为生的艺人约30多万人。解放后,这些娱乐场所和从艺人员将何去何从?军管会中有人主张直接接管关闭了事,尤其是对于被外国人管了几十年的交响团团,是“文化侵略的产物”
郑德仁:解放军就解放了上海,当时市长是陈毅,陈毅我们叫他陈老总,解放上海,市政府乐团,我们还是,因为我们很早,乐团里面上海是5月25号解放的,我们乐团六月初就解放了,他当时叫军管会文艺处,陈老总派他们这个处长来接管,就是王元处长,他后来当文化厅厅长,是王元,副主任是夏衍,夏衍是副处长,他接管,我们就改名字了,改成上海市人民政府交响乐团,本来是市政府交响乐团,还是继续演出,还是不动,还是很多外国人,指挥还是这个意大利指挥,没有动,当时有人提出要取消这个乐团。
解说:所幸陈毅听取了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及时果断地阻止了这一做法。陈毅称:“交响乐是文化,是艺术,是好武器,就看它演出的是什么东西。用一些外国人怕什么?这些人也是艺术家,可以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就这样,上海军管会接管了交响乐团,成立了由谭抒真、黄贻钧等人组成的管理小组,并留用的包括富华在内的19位外国乐师。
朱践耳:因为这个工部局交响乐团过去也经常是纳税人,一些领导都觉得这个花钱太多,想解散了,后来找到陈毅,不能解散,这个是远东第一,这个解放以后,也有这个问题啊,很多干部说,要这个交响乐队干什么,没用处,后来陈毅市长,陈老总讲话了,他说你们不要看现在我们中国能听懂交响曲的人很少,你知道全世界能听交响曲的观众超过我们四万万人,他说这个是个好东西,不能取消的,你现在听不懂,你多听听就会懂了,所以你们不要以为,听不懂是光荣,不对,听不懂是耻辱,你们学会听懂它,他这一句话,然后任命黄贻钧做团长了,没地方啊,只有那个小菜厂怎么行呢?好,拨一块地,就给了我们了。
解说:1930年之前,南京路市政厅是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的活动中心。可是市政厅庭院所占的6。5亩地皮,于1928年10月作价130万两卖给了开发商,致使该乐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活动基地。此后,乐队数次迁址,上海解放时,乐队在福州路567号菜市场的四楼排练、办公已有十余年之久。
解说: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家贺绿汀和黄贻钧向市长陈毅提出要求,换乐团排练和办公用房,很快就得到陈毅的批复,乐团迁入延安中路陕西路的楼房内。
郑德仁:对,菜场上面那个,这个厅很大的,但是底下环境不好,很乱,都是杂杂乱乱,那是中心区嘛,南京路,很热闹,那不是很好的环境,所以后来我们说,当时我们乐团刚解放以后,有点外宾任务,接待外宾,有指挥来跑到我们乐团来,不是挺好,特别是苏联指挥,他说你们怎么在这样的地方排练,所以56年就让我们搬到好的地方,搬到延安路一个大资本家的房子,很大的。
解说::陈毅市长对上海文艺界宽容的态度,使得身处孤岛上海,对共产党并不是很了解的乐团成员们深深松了一口气。他们像解放前一样,定期举行音乐会,演出曲目也依旧是贝多芬、勃拉姆斯等西洋音乐。然而没过多久,他们还是遇到了让他们有些始料不及的乌龙事件。1950年2月,乐团为歌剧《蝴蝶夫人》唱段伴唱,有人当场提出:“乐团宣扬帝国主义反动文化,应予解散。”
郑德仁:这个音乐会有一次我记得是周晓燕老师来唱歌,周晓燕来演蝴蝶夫人,歌剧,我们给她伴奏,有人反应了,这个乐团台上都是外国人,帝国主义分子,唱的是资本主义的封资修,不要了,解散掉,开人大会提出这个来,因为它要有经费嘛,好像是浪费人民的经费,这个乐团把它解散掉。
解说:市长陈毅对此提议并未同意,不仅决定保留此团,还给予乐队很大关注。1957年夏天,乐团又迁入湖南路105号的花园楼房,至此,上海交响乐团终于在这里安家落户,并一呆就是52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