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舟山群岛中最有人间仙境气息的小岛,“山当曲处皆藏寺 路欲穷时又遇僧”,没错,这里就是一派海天佛国的景象,而且还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据说公元863年,日本僧人入中土求法,想带一尊观音像回国,但不料想船到普陀岛的时候,逆浪袭来,僧人有所顿悟:原是观音菩萨见了普陀美景不肯随他东渡日本,因此僧人将观音像留下。此后,观音自己选择这里当了道场的说法不胫而走。这个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陀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飘然于世外的风水宝地,人们愿意将心目中的观音菩萨留在那里。
2009年年底,海天佛国迎来了一批来自于国内、香港、台湾的宗教文化学者,他们借着观音文化与佛教慈悲精神论坛的契机,除了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还进行了一场公开的佛教文化自我内省、自我批判。
王鲁湘:今天我们这个自由论坛的背景大家可以看得出来,是一幅普陀山的山水画,如果看得更仔细一点,我们普陀山上的过去的各种各样的寺院,庵堂,在上头都有标记,那么普陀山雄立于东海万顷波涛之中,按照佛选名山的说法,是观音菩萨自己选的这个地方做了自己的道场,那么我想请蒋先生,蒋先生是我们普陀山的山主,他在普陀山工作多年,对普陀山的一草一木都非常地熟悉,对普陀山的各种典故也都非常熟悉。
蒋宝华:普陀山历史上说的呢,是像一条龙。那么其实呢在佛教上的完整意义上讲,普陀山以外呢还有一个洛迦山,两山组合叫普陀洛迦,那么普陀山的这个,观音菩萨修行在洛迦山,弘法在普陀山,但是传说当中还有一种说法叫蛇岛,当然蛇跟龙也可以统一的,在我们十二生肖当中呢蛇是小龙,那么历史上观音菩萨要在普陀山弘法的时候呢,曾经跟蛇岛的主人蛇精有一番争斗,观音菩萨意思就是要借这个地方就是作为她的弘法的道场,当然作为蛇精他不肯相让,那么这个过程最后呢,就是观音菩萨用她的这个无边的法力,降幅了这条蛇,那么最后成为她的护法,所以这个普陀山来历不简单,那么普陀山呢,也因为观音菩萨呢,使它更加弘扬于全世界。
其实从秦朝起,普陀山就是道家修炼的地方,而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佛教在道教山头落脚,往往会被后人演绎成一场有输有赢的争斗。事实上,追溯普陀山观音道场的渊源,不能离开舟山小岛上长年累月生活于汪洋大海、系命于风涛浪尖的当地渔民,他们出于图腾式原始拜偶意识,将海、龙、蛇、斗法等充满地方民俗特点的元素融入了观音信仰的起源中。
王鲁湘:我们观音的信仰,一直有一种说法,叫做是半个亚洲的信仰,或者叫做东亚的信仰,那么这样一个说法到底是起于何时,有什么样的统计学方面的依据,我想这方面的话就请王雷泉先生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王雷泉:宗教的产生就起源于我们人类众生,自身的苦难,既然有苦难,就希望这个救助,那么这个观音,这个《半个亚洲的信仰》这本书出自于一个美籍华人学者郑僧一的一本书,那主要也就指的是这次我们参加研讨会的,中国的,包括海峡两岸的,日本的,韩国的,越南的,其实也就都属于中国儒家文化圈的范围,就是儒家文化圈的国家,一个范围。也就是说汉传佛教系统,那么当然这个观音信仰也有这个,藏传佛教也是瞻仰这个信仰,只要是佛教徒都信仰观音,因为佛教是慈悲为怀,那么在菩萨的这个悲智行愿之中呢,观音菩萨又是侧重于慈悲这一块。
在东亚文化圈,观音信仰甚至是对释迦牟尼信仰的取代;在日本观音菩萨也是救苦救难的化身。
王鲁湘:实际上关于观音信仰的缘起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包括我们,我也曾经问过很多的研究佛教的人,到底这种观音信仰的缘起是如何,它如何后来会在我们东亚儒家文化圈里,甚至取代了对释迦牟尼的信仰,变成一种更普世的、更世俗化的、更大众的一种信仰,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请吉元浩仁先生根据日本信仰的情况,比较一下日本观音信仰,然后给我们谈一谈。
继缘浩仁:日本的观音信仰也是跟中国的信仰差不多一样的,如果人们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要救助,得病的时候,就是观音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样的情况跟中国差不多一样的。
观音原是释迦牟尼身边的护法,本是一个男性,可为何到了中国却摇身成为一个满脸富态、柳叶弯眉的中年女性?前来普陀山朝拜的妇女们,她们虔诚的身影或许可以为此作注解。
蒋宝华:在中国这个社会当中,虽然是这个男人做主的父系社会,但是在家庭里面,其实女人始终是处于中心地位的,所以这个女人的信仰,对于一个家庭的这个影响,可能是上下影响几代人,那么并且在这个农业社会当中,相对来说嘛,男人主要是驻外,还比较忙,那么女人相对来说,她有,可能有一定的时间,空闲,她就空闲就念佛,所以从历史的传统来看,上普陀山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女众,并且呢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那么观音像后来其实显示给我们的也是一个大慈大悲的中性妇女的这么一个形象,所以观音菩萨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在中国女性的心目当中,在中华民族或者是大中华文化圈当中她给人的那种慈悲,对我们中华民族美德的传承其实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种种民间传说的广泛流传,观音菩萨的形象也早已走出了殿堂,跳下了莲台,进入了文学艺术等等领域,剧作家把她搬上了舞台、银幕,文学家把她领进了小说天地,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里,都为观音增添了诸多神秘色彩。观世音菩萨身相也有了无数的变化,比如说杨枝观音、送子观音,又比如说因救众生离苦海需要手,两只手忙不过来,为了增加救度的功用,遂有六臂观音、二十四臂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等法相。所有的观音形象都不离一个神韵“慈眉善目”。
“千处祈求千处应”是观音信仰的核心,大慈大悲是世人对人格化观音菩萨的期待。
王鲁湘:那么说到观音信仰就肯定大家都要知道大慈大悲,那么佛教所说的慈悲,和基督教所说的爱,以及我们平常一般所说的男女之间的这种爱,以及亲友之间的这种爱到底有什么同和不同,我想这一点请智宗法师跟我们进行一下开示。
智宗法师:我们很多专家谈到了,观音信仰可以说是整个佛教信仰的总的代表,慈悲是佛教的特征之一,如果说要讲清楚佛教慈悲的含义,我想有必要把前面所涉及的几个小知识点做一个交代,首先说观音信仰的历史形态,从文化上来看,它有这么一个顺序,最早的顺序产生于印度最南端的海神信仰,所谓救难观音,救海难观音,这个信仰形态,最初的形态,由救难观音又发展到了释迦祖所供奉的一个祖先神,太阳神的信仰,又衍生出了净土观音的这种文化形态,然后又产生了波若观音的信仰文化形态,也就是智慧型观音的一种信仰,那么这三大信仰,实际上在中国都各自得到了传承,但是,最终最终的传承,为现在所熟悉的,民众所熟悉的,即不是救难观音,也不是净土观音更不是波若观音,而是所谓的无所不包不所不渡无所不救的全能观音。
俗话有“佛渡有缘人”,但是与佛教其他法门相比,观音信仰最强调一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无缘大慈,没有门槛,没有条件,没有民族,没有国界,没有血缘,它的慈是彻底的无原大慈,那么它的悲呢?悲叫什么,悲叫拔苦,能够解救帮助,帮助解除所有人遇到的烦恼,痛苦,麻烦,挫折,它也不会挑三拣四的,不设任何的条件和门槛,所以叫做同体大悲,所有众生的痛苦,观音她都能够感同身受,所以这是慈悲的根本含义,叫做无原大慈,同体大悲。生活化的解释如果说我们在生活当中能够时刻注意到和身边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他的忧愁,您就是人们心目中的活观音。
王鲁湘:对,所以我们在民间,经常有时候看到说这个人是个活菩萨,这个人是活观音,我前不久回我的湖南老家,然后在一个菜市场,听到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菜贩子,两个人就一点这个葱蒜在那里讨价还价,这个小女孩呢,就一再地压价压价压价,压得那个价已经很低很低,我在旁边都已经看不下去了,结果那个菜贩子说了一句话,让我当时候非常非常惊讶,他说你这么跟我砍价,观音菩萨听了都要落眼泪,也就是观音菩萨是一个心肠最软最软的人,她就见不得人间一点点的苦难和不公平,哪怕有一点点的不公平,她都要落眼泪。
智宗法师:从我的一个宗教徒的角度来看,观音文化的起源问题,王老师不客气地说,我很不喜欢佛学界的解释,作文化可以有很多种起源,但是所有的文化我觉得都必须落实到文化的产生都是解决心理问题,人的心理,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不分富贵贫贱,不分男女老少,没有性别问题,所根本的问题都是有三种基本心理,所有宗教的产生,都是为了解决这三个基本心理而来的,你有畏惧心吗?人活着肯定有畏惧心,你有好奇心吗?人活着肯定有好奇心,不然你不会那么喜欢刘谦,人有追求完美的心么?有,佛教把它称之为希圣心,这三种心理是人性共有的根深蒂固的心灵思索的问题,佛教就是为解决它而来,所以说佛学在宋代的时候,就被称之为心学,慈悲是人性的呼唤,是生命的渴望,是生活的期盼,所以说,什么叫佛选名山,民之所向,佛之所往,是众生的希望在此。
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吸引了很多高僧大德,当年太虚法师曾在普陀山闭关,并在此顿悟“要走人间佛教的道路”。被太虚法师称为“平生第一益友”、对台湾现代佛教产生深远影响的印顺法师也曾在普陀山修行。
王鲁湘: 印顺法师有一个故事是非常感人的,他到处遍求佛法的时候,他一直想不清楚佛法和人间的关系,但是有一次他翻到一部经典,经典上头两句话,他看了以后当时候泪如雨下,那两句话是这么说的,诸佛终不在天上成佛,成佛必在人间,就这两句话,印顺法师泪如雨下。那么这一些大师,在我们普陀山的修为,和他们的思想,他们在推行人间佛教的贡献,其实都和观音的慈悲精神息息相关,那么我想,今天我们有台湾来的黄莲衷先生,他是在佛光山,在很多的台湾的一些几大名山都讲过佛学方面的课,而台湾的佛教的复兴,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人间佛教在台湾的一个新的一个实践,那么我想请黄先生给我们简约介绍一下,台湾佛教的一些基本情况,就是像这几大名山他们做得这么风声水起。
黄莲衷:是,台湾佛教其实也就是中国佛教,其实我们两岸佛教是没有分别的,台湾这么多年来,对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也是不遗余力,那么我们在台湾发现到,比如说佛光山的星云大师,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包括还有我的师傅圣严法师,他们都是口口声声都说,弘扬人间佛教,其实佛教的信仰在哪里?其实在每个人的心里,那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个慈悲,智慧的种子,那也就是我们成佛的种子,那么在台湾来讲,佛教信仰是非常普遍,大概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大类呢,就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尊的道场,或者是说,一般的佛寺里面,它总是会有一个殿来供奉观世音菩萨,那第二大类呢,是跟民间的信仰结合,或者是像马祖的信仰,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那自己,我自己在台湾桃源的住家的附近,就有一个民间拜关公的庙,可是这个关公庙里面呢,它这个殿堂很多,居然最大的殿堂,虽然是关公的庙,但是供奉的还是观世音菩萨,那么他们的香火也非常地鼎盛,那么佛教在台湾,除了一般的宗教这个弘法之外呢,它慢慢的转型成文化事业的经营,然后建立一个文化广场,提供给这个出家的法师,或者是在家的居士,专家学者来讲学,办社团活动,那么完全的融入到台湾民众的生活之中,除此之外呢,在台湾的佛教团体里面,它除了一般的殿堂,或者是所谓的信徒的组织,像佛光会,类似这样的一个信徒组织,他们都还结合了社会救济,出版,或者是办这个电视台,报纸,它是全方位的,那么我觉得,我记得星云大师曾经当面跟我提过,他的理想,他一生一世,就是人间佛教,那么这个是让我们非常感动的。
佛光山的星云大师致力于人间佛教的推广;法鼓山的山门入口就是一尊来迎观音,往生的圣严法师也是观音法门的修行者;台湾四大道场之一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无论走到哪里都被称为活菩萨。
慈济功德会,台湾的四大山头都做慈善,为什么慈济,它独然于台湾佛教界独立于国际文化圈,而且据说证严法师是最有可能获得联合国什么什么和平奖的一位华裔,就在于人家确确实实耕耘出了,挥洒出了自己的汗水,我去慈济参观的时候,被它的一个角落所感动,我在角落里看到了一个基督教的告诫室,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它救助的不是佛教信仰的,不仅仅是佛教信仰者,而是真正做到了无缘同体的慈悲普渡,这才能真正获得,无论是古今中外、哪个世界的众生的欢迎,满足大家的需求。
济世的善举接力到世界各地,“菩萨愿”化成雪中之炭、旱中之露,慈济功德会实现了观音法门超越了种族的大慈大悲。
王鲁湘:中国的佛教,尤其像我们大陆的佛教,在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在适应我们今天这个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这个情况之下,我们中国的佛教应该何为?。
智宗法师:所谓佛教,人间佛教的三大理念,无非是什么呢?文化,教育和慈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灵魂,没有文化的推广,它没有魅力,教育是我们佛教这种宗教的核心的基础,没有后来者,肯定是什么呢?后继无力,所以现在佛教界无论是对岸还是我们大陆,都在喊人才人才、都在喊渴,就是因为目前当前僧团的素质还远远不能够满足现实生活对我们的要求,对我们的需要,在这块上我们应该说稍显有些落伍,人才不够,教育的不足,那么一种文化,一种教育,最关键的你需要别人去接受的话,别人不是看你说的好,没人欣赏你的口水,但是呢?我们会感动于你的汗水。
其实,前面我们说了观音信仰的来历、它的核心,在这里我需要澄清一个问题,观音信仰可能应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民俗层面,二个是宗教层面。尽管两者相互影响渗透,不分彼此。但是作为佛教高峰论坛,我们不免对宗教层面的观音信仰予以更多的讨论,中国的观音信仰何去何从?大家都有一个共识,作为半个亚洲的信仰,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是内核,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把“千处祈求千处应”的慈悲当作口号来喊,而不真正有所作为,难免会被世人诟病:观音殿里落着一尊尊泥菩萨而已。对比台湾的一些佛教道场,我们内地应该反思了。说到这里,与会的一些嘉宾也不免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感到忧心忡忡。
目前世界近七十多亿人口中,有十多亿没有宗教信仰,而这部分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口恰恰大多数在中国。
王鲁湘:当下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宗教的需求,这种需求其实非常非常地强烈,但是,又极其地盲目,因此产生了一种叫做是信仰的焦虑综合症,那么如何破解这种信仰的焦虑综合症,如何使我们的广大的中国的民众,在建立自己的信仰中间,确实确立一种正信,我想这些问题,王教授做过多年的研究,在这一方面,观音的信仰,和慈悲的精神,在建立我们当下中国人的正信中间,应该起一种什么作用。
王雷泉:这个佛陀临终的时候,把这个佛法托付给了国王大臣,长者居士,这是有深意的,因为国王大臣呢,觉得掌握政治利益的,政治统治者,这个长者居士呢,这个居士啊,指的是印度社会的第三等级,里面主要是从事工商业者,那这个长者呢,就是说工商业者当中心存善良,扶持佛法,广做慈善事业的,那一些人才有资格被称为长者,那就是说他具有经济能力。所以一个是掌控政治利益的一个是掌控经济利益,这两股力量,如果他们要破坏佛教的话,他们也是最有能力的,做恶事也是他们,但是如果说他们心存善良,受佛教的感化,他们就会成为佛教的护法,成为推动这个社会健康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力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佛法首先就要渡化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使他们成为佛教发展的(顺增上缘),而不是起捣乱的作用,好,那么我们这个根据佛陀的这个,这么一种高度的,深层的政治智慧。那我们看这个中国,最近的六十年,这六十年的发展呢,无庸讳言,我们对宗教呢的发展呢,这个是有一个非常坎坷的,唏嘘的这个过程,前三十年基本上是把宗教作为一个要加以扼杀的,加以扫除的,这个对象,加以破坏,加以镇压,那么这后三十年,我们慢慢的,从一片废墟当中,把它恢复过来,那么我觉得呢,这里边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这将是一个哲学问题,就是我们对唯物主义哲学做了片面的理解,尤其是把它作为上升到一个国家哲学的时候,采取了一种,在政治权利的推动之下,对这个宗教,对这个传统思想,采取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成问题的。
令很多学者感到忧虑的是:从70年代宗教事业得到恢复至今, 现在的寺庙,越来越往特色旅游观光区方向发展。
王雷泉:这是一个精神的荒野,所以,这个里面,三十年的发展,其实佛教的发展是相当弱势的,我们表面上是香火鼎盛,但是高度的俗化,所我说充其量也就是在肉眼的、或者天眼的层面,都是凡夫俗子的层面。
王鲁湘:远远没到法眼。
王雷泉:所以我们希望要上升到慧眼,要上升到法眼。
智宗法师:怎么把肉眼转化成佛眼转化成法眼,我想有一点必须要提醒的是,佛祖在2500年之前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会有真正的信仰,不过是两条道路,一种叫因人生信型,我喜欢王老师我喜欢李老师,王老师李老师是信佛的,全盘接受老师的信仰,所以中国的传统师道嘛,天地君亲师,佛就归之为师道信仰,所以老师信什么,亲近的老师尊重的老师信什么他就信什么。大学时代很多学生为什么信基督教也是这个因素,我的同学好多都这个情况,后来因为我出家又被拉回来了,就是因为我关系近,好哥们,好朋友,亲啊,跟着我又学佛去了,但是佛祖说,99%的信仰是因人生信型,都不真实,肯定会变的,肯定会反复,因为你反复所以说我们才叫凡夫,真正不反复在于什么地方呢,你要因法生信,你想接受这个信仰,请问你了解过,学习过,研究过吗?就是说我们经商的人你要去和他做交易,要下订单一样,你有没有对他的企业经营状况,他的企业信用做一个基础的了解呢?没有了解你就相信他下单子,谁也不会这样愚痴,所以说我对我的朋友,对我的信徒常这么讲,想接受这个信仰,想实践它,必须首先要学习它,研究它,最起码看本佛教史,最起码看上一本经书,最起码看上一本佛学概论,三本书是必不可缺。
王鲁湘:也就是说坚实的信仰要建立在以法为师的基础上。
智宗法师:对,佛教不是迷信,佛教是正信,是智信。用孔子的话来说你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辩,才能够真正去躬行。
在自我审视过程中,对中国佛教信仰现状的焦虑该怎样看待?又该如何让正信佛法擦亮世人的眼?
蒋宝华:那么刚才两位,一个高僧,一位大德,在谈论这个佛教的正信,或者佛教信佛的焦虑症,我认为不可怕,这是在学佛、向佛的过程当中的一个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个正像什么呢?就是我们如果说是大学教授,或者大学生,你不能去讥笑小学生他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不懂得道德,但是每个人他必须经过幼儿阶段、小学阶段。所以佛教呢我们现在说的,比较明白的,上午也在一直在说的叫人间佛教,或者是人生佛教,但是近代提出来的,但是佛教始终存在着出世的佛教和入世的佛教,如果是仅仅强调出世的佛教,真正信佛的没有那么多,也许佛教不可能流传2000多年还能那么兴盛,正因为它有入世的佛教,对于劳苦大众对于那些没有文化的老年人,也能给予心灵的抚慰,这个就是佛教的,入世佛教的魅力所在。
佛教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和传承,世俗化与正信佛法或许并非是一对矛盾体,相反却是互为补充、依存的复合体。
蒋宝华:像我们刚才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高层次的,那么看到,芸芸众生,在学佛拜佛都是带一些要发财要升官,但是如果没有这一关,那么你一下子要他跳上去,跳不上去,那么他永远不可能亲近佛,所以要亲近佛,是最后变成佛必须经过的阶段,但是呢,这个时间阶段有多长,或者你一辈子进得去进不去,佛教讲你需要善根跟慧根,但是毕竟他在学,拜佛的时候在想佛学,还是应该表扬他。所以小学生作业做得不好,但是他能完成,我们要表扬,给他戴小红花,然后过了段时间到了中学了,你还是小学水平,还要批评他,到读大学了,他还是小学水平那要开除他,但是你不能当天就叫他学,那么我作为一个基层的管理者,我呢热切的希望,我们的朋友,都能够早一点进入,所以我在接触我们的一些客人的时候,我说既然向佛,你应该学一点佛学知识,因为这是你提高的一个途径,所以社会是一个结构,人是各种各样的,我们这个要提出要求,但是我认为呢,你如果说仅仅有这一个层次,没有群众基础呢,佛教也生存不了,但是这个群众基础如果不提高,那也是佛教的悲哀,我的想法就是这样。
王鲁湘:好,谢谢,谢谢蒋先生,和谢谢各位嘉宾,佛教它的基础,是众生,还不仅仅是我们人类,包括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其实佛教要普度的对象,那么这个对象,当然就是纷繁的大千世界,它色相一定非常丰富,就像我们普陀山所在的这片海域并不是一片蔚蓝色,而是叫做五色海,当然了,雍正皇帝在说五色海的时候用了一个很好的词,叫做紫涛,他说海水的颜色,普陀山海水的颜色是紫色的,我们知道紫色不是正色,紫色是是一种复合色,它也是很多复杂的颜色搅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颜色,这大概就是我们佛来到人间必须面临的一种大千世界的一种色相,让我们记住这样两句话,这两句话也是王雷泉教授在演讲说到的,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一方面以成佛作为我们的目标,另一方面,每时每刻,都在行菩萨道,好,再一次谢谢各位嘉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