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图书博物馆,是亚洲第一大图书馆。在一个平时不对外开放的古籍室里,有很多大叶紫檀楠木柜,里面收录了一套珍惜的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李际宁:我们馆藏的《永乐大典》有222册,现在我们知道全世界就剩下400多册。
王鲁湘:我们中国占了一半。
李际宁:对。全世界的一半在我们这收藏着,那么我们把它打开看一看。
王鲁湘:抽屉式的。一本一本的。
《永乐大典》,这部被冠以“世界上最大、最早”标签的古代百科全书 ,从它问世至今已经有近七百年的历史。这期间它因朝代更迭,国运多舛而经历了许多磨难,其悲惨命运和离奇身世,本身也够写一部拍案惊奇了。“一会是昨日正长安纸贵,一会儿又是今朝突命比纸薄”。刚刚还是皇家圣物,转眼间却沦落到街头成为垫脚用的杂物;被陪葬、被火烧、被偷盗、被虫蛀、被撕来剪鞋样,流落街头、飘零海外,落魄民间,其命运非多舛所能概括。今天当我们面对这些九死一生,存留在国家图书馆里的《永乐大典》的残部,不禁感慨万千,当初明成祖朱棣一个“要把全天下所有书都收罗进来编成一部书”的勃勃雄心,是怎样演变为中国书籍史上最大的工程、最深的惋惜和最大的谜题的呢?
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朱棣攻进南京城,将侄儿建文帝赶下台,自己登上权力的宝座,第二年朱棣就将国号改为永乐,同年,他开始命人编纂一套囊括天下所有图书的百科全书。
王鲁湘:当时候出于什么考虑要编纂这么大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这么一部,集成式的书。
张志清:因为朱棣皇帝,他是本身是他得到这个王位并不是特别的名正言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篡位之嫌,那他打败了建文帝之后,他就想笼络天下的文士。
王鲁湘:当时反对他反对的最厉害的就是南京那边的一大批的文士。
张志清:知识分子。
明成祖朱棣这位被打上好大喜功标签的皇帝,从派遣浩瀚船队下西洋到迁都北京,这些行为都被后人猜测是因杀害侄子、夺权篡位而心虚,所以他要不断立一些不世之功。既然修书,那就要修天下最大最全的书!为实现自己野心,永乐大帝重用了江南最有影响力的学士解缙来主管此事。
张志清:当然解缙是在编这部书的时候,因为他本身是一个儒士,他有儒家看待问题的这样的方式,比如说什么是正统的什么不是正统的,应该收什么,不应该收什么。
王鲁湘:解缙自己还是有个标准的。
张志清:对对对,是的,一开始解缙主要用的都是官书,比如说像翰林国史院藏的这种书,在明代内府里藏的书,这个书的量应该也是非常大的,那么他主要是用这部分书,当然对外征集是其次的,当然他这个书编得是非常快,在第二年,就是永乐二年的时候这部书就已经编好了。
王鲁湘:这么快啊。
张志清:解缙编的这套书他起了个名字叫《文献大成》,就是在解缙本人看来,应该按照他的观点应该把天下的书都搜罗尽了。他把这套《文献大成》编纂以后,永乐皇帝看了很不满意,因为永乐皇帝认为他的目的是要把古今天下的书都给搜罗齐,就是放到这部书里边去。
王鲁湘:也就是他的野心其实比解缙大的多,或者说他的视野比解缙也要宽广的多。
张志清:在永乐皇帝看来就是不能有什么限制,比如说像佛教类的书,道教类的书,像有一些小说,戏曲类的书。
王鲁湘:也得收进来。
张志清:他要全部的收进来。
史料记载,解缙主持的初编工作让永乐颇为不满,于是他增派了一个僧人统管此事。这个僧人就是当年帮他打江山的智囊人物之一---姚广孝。在朱棣看来,这位佛门中人,思维开阔、能契合自己的野心与雄心,并可委以重任。
张志清:这个人是非常有学问,另外也是非常通达的一个人,所以他来接管这个事情以后,它的范围就大了,除了这个内府,或者说是相关的中央机构里藏的官书之外,那么在民间,他也广泛的征集各种各样的书。
王鲁湘:那我们知道这个和《四库全书》比,《四库全书》虽然收的非常非常的多,甚至在天底下广泛征书,但是也有人对它有诟病。说它修书其实也是在毁书,因为它有一个选择标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不符合标准的一些东西通过这一次反而被毁掉了,《永乐大典》刚才您说到永乐皇帝朱棣是没有这样一个偏见的,在修《永乐大典》的过程中间,有没有那种所谓增,删,改,有没有这些行为。
张志清:没有。
王鲁湘:完全没有。
张志清:没有,当时呢,它这个征集到了当时所能看到的书是七八千种,您想想看,明代早期能够看到的书,基本上都是宋代元代的,那当然这部分书呢,保存到现在呢,就已经非常少了,所以那个时候看到的七八千种那可了不得。
王鲁湘:十五世纪初。
张志清:对,十五世纪初,它是抄到《永乐大典》里面去是一字也不改,全部按照原文全都录进来,所以它应该是保存了当时所能见到的七八千种书的原貌。
在三千多知识分子的努力下,历时5年,《永乐大典》编成。书中存录我国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余种,装成11095册,上至先秦,下达明初,经史子集,老庄释道,无所不包。举个例子,比如从书中查找一个门字,就可以了解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门,甚至连传说中秦始皇阿房宫的门都有详细记载。
纪实:
王鲁湘:“秦阿旁宫,以磁石为门,怀刃入者则止。”就是你藏一把小匕首,想偷偷进去行刺都不行。
李际宁:也给你吸在那,动不了。
王鲁湘:那么《永乐大典》这部书编出来了以后,我们知道当时没有刻版,没有做印刷,它只是一本手抄本的一个百科全书。
张志清:应该具体说是写本。
王鲁湘:为什么当时永乐皇帝为什么不一鼓作气干脆给刻了版呢?
张志清:当然永乐皇帝是希望能够版广为流传,但是这部书有点规模太大了,当时的力量达不到,因为刻板它本身全都是要刻木板,本身就要有相当大的财力物力,还有人力是来做这样的事情。
王鲁湘: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它一万一千多册,每一册不知道是多少页有没有统计。
张志清:这个没有统计。
王鲁湘:我们姑且算它根据今天我看,我们姑且算它是60页到80页,60页的话就是要60块板,乘以11900多,这太可怕了这个工程量。
张志清:是的是的,这个量是实在是过大了。
王鲁湘:所以当时肯定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最后可能就放弃了。
张志清:是的。
公元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这部浩瀚大典也随之迁到北京,并被安放在紫禁城的文楼里。
王鲁湘:这部书出来以后,有没有被使用过呢?
张志清:使用的记载是有的。
王鲁湘:有?
张志清:对。使用的记载现在记载比较多的基本上都是在嘉靖皇帝的时候。嘉靖皇帝对于这部书当时是非常喜欢,因为明代皇帝他有个特点,迷信道教,服食仙丹。
王鲁湘:嘉靖尤为突出。
张志清: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永乐大典》里面因为它抄了很多古籍,古籍里边医书是很多的,他呢认为这个里边方子非常好。
王鲁湘:想到里头去找仙方。
张志清:能够治病,所以在史料上记载是嘉靖皇帝经常把两到三册《永乐大典》就放在他的案头,他有的时候也从里边集一些方子,然后提供给太医院,是让他们来配药,所以这个用呢,不是很广泛的用,主要是供皇家来用。
在嘉靖36年即公元1557年,宫中失火,火势凶猛,眼看就要蔓延至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嘉靖皇帝为此彻夜未眠。
张志清:当时呢,就连夜命令人,赶快把这套《永乐大典》从文楼里给抢救出来。
王鲁湘:转移。
张志清:而且呢,据说是连夜下了好几道旨意。
王鲁湘:一个皇帝为一件这样的事情连夜下几道旨可见他当时心里头也挺着急。
张志清:是的是的,怕这个火把这套书给烧掉。
王鲁湘:对。因为书最怕火了。
张志清:是的。所以就把这个书最终还是把它抢救出来了,抢救出来以后呢,嘉靖皇帝就是觉得。
王鲁湘:只有一部太危险。
张志清:太危险。如果什么时候是再遇到这样的灾害,这部书这就可能没有了。所以呢,他到了嘉靖41年的时候他就下了道命令要把这个《永乐大典》正本把它复制一套,当然当时的复制的手段没有别的,就是再集中人力再给写一部。
嘉靖41年,《永乐大典》的重抄工程启动,嘉靖皇帝要求,重录的《永乐大典》在内容、格式、装帧方面要与正本一般无二,而且抄录工作要保证责任到人。
李际宁:这就是抄书手,这是总校官是谁。
王鲁湘:高拱。
李际宁:这书写是谁,圈点,画圆圈那个是谁,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责任制,抄书的这一批官员的贤名。
王鲁湘:这一本是叫吴仁的这个人书写的。
李际宁:他书写的。
王鲁湘:圈点是一个监生,两个,陈惟杰,林汝松。
李际宁:抄手还是专门经过考试来的,史料有记载,一个抄手,一天最多抄三页,你不能抄坏,抄坏了你自己赔,抄多了也没必要,你就抄三页,把它质量抄好了就行。
一万多册大典,重抄工作前后用了6年时间,直到嘉靖皇帝去世,副本才抄完。之后,《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但从此正本却如同人间蒸发般不知去向,我们现在看到的《永乐大典》,其实都是嘉靖年间的手抄副本。
王鲁湘:听说当时嘉靖皇帝下旨要重抄一部的时候,交代了一句话就是说为了分藏两处,也就是说正本要藏一个地方,副本要藏一个地方。
张志清:对对对,是的。
《明实录》是一本官修版明代正史,里面记载:隆庆元年四月,《永乐大典》副本写毕,为此隆庆皇帝还特意嘉奖了部分文臣,但文章并没有提及正本之后被安放到了何处。
王鲁湘:隆庆元年三月嘉靖皇帝才下葬到了我们现在十三陵的永陵,然后四月隆庆皇帝就嘉奖了重写《永乐大典》的这一批有功之臣他们时间挨的非常近,那么就有人可能会猜测,这个正本《永乐大典》可能随着最喜欢它的这个嘉靖皇帝下到永陵地宫里头去了。
张志清:当然这种观点认为呢,就是当时的正本应该是殉葬了,清代乾隆皇帝找这套正本的时候,就找不着,但是副本呢因为在康熙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那么发现之后呢,它只有九千册。
王鲁湘:就已经散佚好多册了。一千多册没有了。
张志清:当时认为是散佚了,那么现在有的学者认为也有可能是到嘉靖皇帝驾崩的时候这套书并没有写完,就是并没有录完。
王鲁湘:本身就不够永乐大帝的时候的那么大的册数,就少了一千多册。
张志清:所以它这个为什么少了呢?他们认为呢,是因为把这个正本,跟着嘉靖皇帝殉了葬,所以没有办法。
王鲁湘:没有办法写完,来不及了。
张志清:再这个加上这个入葬到褒奖《永乐大典》的时间挨的这么近,所以有人就猜测,这部书应该是跟着嘉靖皇帝殉了葬,因为嘉靖皇帝是最喜欢这部书。
王鲁湘:这有点像李世民一定拿了这个《兰亭序》殉葬一样。
如果现代人要运完全部的《永乐大典》,得装满4卡车才行。而在明朝,并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他们只能靠马车拉。那么嘉靖帝死后3个月才入葬永陵,大胆的推断便是:在这段时间里,隆庆皇帝忙着把《永乐大典》正本放进永陵,以了却嘉靖皇帝的心愿,一直到嘉靖入土为安后,隆庆皇帝才有时间来处理《永乐大典》的副本。甚至重录工作或许都没有完成,而诡称完成,也并不是不可能的。近年来,带着《永乐大典》是否殉葬永陵的疑问,考古工作者利用现代化探测技术,勘探出永陵的地宫甚至比朱棣的长陵还要大,这样看来,嘉靖皇帝很可能在修建自己地宫的时候,就为珍藏《永乐大典》作了环境上的考虑。也就是说,永陵地宫可能有一个存放《永乐大典》的图书馆。当然这种说法现在也仅仅是一种推测。除非找到确凿的证据,否则《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没有定论。
公元1644年,吴三桂拱手开关,引清兵铁骑长驱直入,汉人统治的大明江山,一夜间换了旌旗,之后《永乐大典》也成了深宫中无人问津的前朝遗物。直到又一位雄心勃勃编纂一套传世大书的皇帝---乾隆,为编《四库全书》,才想到被束之高阁已久的《永乐大典》。
张志清:因为乾隆皇帝要编《四库全书》,编《四库全书》古代是有很多书实际上是找不到了,怎么办呢?因为它们都藏在《永乐大典》里边,他就希望呢,能够开这个四库馆第一步所做的工作就是从《永乐大典》里面要集出这些古代的书来,当时是一找呢只有九千多册,所以乾隆皇帝当时就是问这到底是为什么,那么下边的翰林们就回答,就是可能是前朝的臣子们,在这个宫里边找到这个书了,带回家去了,所以他就下了命令到这些人家里面去找,在找的过程中乾隆皇帝也特别恩准说是拿回去就拿回去了,你只要是把它拿出来,这就不治罪,当然最后呢他们这些家里全都说没有,当然这也是个谜,但是我们觉得呢,从一万多册到九千多册,这应该是它的副本应该是第一个劫难,当然这个劫难是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为的,现在还有待考证。
王鲁湘:还没有证据。
张志清:在乾隆皇帝他在编修《四库全书》的时候也有这样子的事情,就是从《永乐大典》里面来集书,有的臣子,现在记载,比如说像黄寿龄,他就丢了六本,他把这六本书拿回家去,这六本书结果就被小偷偷掉了,偷掉之后就赶快找,最后就在运河边上就找到了,这个书它还是有的,就是小偷可能也是觉得风声比较紧,把这个书就给扔掉了,因为也不是金银财宝,这个书呢还是保存下来了,但是呢,因为这样的事情,乾隆皇帝也是比较震怒,当时是罚了黄寿龄三年的俸禄。
王鲁湘:扣了三年工资。
张志清:他就是非常严格对于对这个书的管理。
《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集出514种书以后,乾隆皇帝对这部书就失去了以往的重视。《永乐大典》被放置在翰林院,因疏于管理而严重流失。
张志清:在以后流传的过程中,就不断的有翰林院的臣子们,或者其它的人。
王鲁湘:夹带出去了。
张志清:那么现在知道的,比如说有的臣子们,早晨上朝的时候,他把这个朝服背个包背着,那么这个看门的一看,背着个包,走的时候呢,就把,就用这个包袱背个一两册《永乐大典》背在包袱里面,把朝服穿上,这样看门的一看,他来的时候背一个包走的时候是也背了一个包,所以就用这种办法来偷盗《永乐大典》。
王鲁湘:那个时候没有我们现在的安检。
张志清:是的是的,所以这样的话呢很多《永乐大典》就这样流失掉了。
王鲁湘:到了民间了。
张志清:对,当然也有很多因为保管不赡。
王鲁湘:被虫蛀了或者是损毁了。
张志清:在翰林院里就被损毁了。
1900年,义和团与八国联军交战,战火殃及翰林院,《永乐大典》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浩劫。
李际宁:这是清代末年《永乐大典》遭受的火灾,证据在哪,就是这里。
王鲁湘:有火烧痕迹。
李际宁:火烧的痕迹,当年说翰林院变为战场,据说是义和团,为了抄东郊民巷的后路,穿过翰林院,攻打东郊民巷,所以直接把翰林院变成了战场,这样呢这个《永乐大典》,中间陆陆续续的丢失,损毁,八国联军这一次是使《永乐大典》彻底遭到了破坏,根本性的破坏。
王鲁湘:就是在战火的大劫中间保留下来的。
张志清:九千多册变成了八百多册,那实际上是毁的速度是非常快。
王鲁湘:很快。那么也就是说劫后余境中间可能还保留了一些残本。
张志清:保留了一些残本。
王鲁湘:也可能还保留一些全本,那么这个中间就当时候这个战乱中间,包括外国人也好,义和团的士兵也好,包括这个翰林院后来再来上班的人也好,那就把它带走就很容易了,就没有人管了,无政府状态了。
张志清:特别是外国人,因为这个书非常漂亮,所以他们拿回去当做战利品这样的是比较多的。
王鲁湘:就现在在全世界还存400多册中间,有200多册是在国外。
张志清:对,是的。
1860年,英法联军将 “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付之一炬;1900年,八国联军又洗劫了紫禁城和中南海。这两次浩劫过后,《永乐大典》几乎遭到灭顶之灾,一些幸免于难的部分也分崩离析,直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成立,翰林院中只剩60多册《永乐大典》,出于对古籍抢救的意识,图书馆又陆续收集回三十多册散佚于民间的书册。但是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机,为了避免国宝沦入敌人之手,故宫博物院奉命选择院藏文物精品南迁,《永乐大典》也被列入其中。几次沧桑,幸存下来的《永乐大典》星散世界各地。
王鲁湘:这上头盖了很多的国外的章,签了很多外国字。
李际宁:对,《永乐大典》散出去之后呢很多流散到国外去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像这一册是前苏联还回来的,那个时候社会主义阵营吧,苏东欧为了表示对我们的友好,还回来了一批《永乐大典》,这一册就是前苏联还回来的。
王鲁湘:也就是当时是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从日本人手里给缴走的。
李际宁:对,日本人把它给掠走了,然后苏联红军占领东北的时候,就是特别是旅顺,那个时候有一批中国的书,放在旅顺关东厅,苏联红军把它给整体的接收了,以后还回来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永乐大典》的收集工作也有了一个新的局面,分散于世界各地的《永乐大典》逐渐回归到了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这个里面不能不说,就是1951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对于《永乐大典》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年,1951年的时候,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它这个东方研究所的图书馆,他们还回来了11册。这个11册回来以后,这个是引起极大的轰动,因为那个时候中苏友好,他主动拿回来11册,那么是在这个时候呢,张元济先生,因为他是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创始人,也是当时的董事长。当时在商务印书管所辖的它一个书库叫涵芬楼是非常有名气的,涵芬楼是藏了21册《永乐大典》。
王鲁湘:涵芬楼就藏了21册。
张志清:当然它的,按照归属来讲,应该是属于商务印书馆来管,张元济先生和商务印书馆的同仁,就是受这个苏联归还《永乐大典》的影响,那么当时他就开了一个董事会,在董事会上就决定把这21册全部捐给国家。
李际宁:张元济先生晚年病重,他躺在床上让自己的部下,把这些《永乐大典》准备捐赠给国家图书馆,临拿走之前,他在病床上一册一册的抚摸一遍。这种眷恋之情。我想就跟嫁女儿一样的这种心情,放在国家图书馆,我们没有理由不把它保护好。
张志清:那么除了这个之外,再加上国家在境外买了一批书,这个里边很有名的一个,就是这个,过去这个周总理,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拨巨资在香港买了藏书家陈清华的书。
得知陈清华要出手《永乐大典》,60年代,在国家经济十分贫困的条件下,周总理批示拨巨资将《永乐大典》收购回来。与此同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在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摸底,了解《永乐大典》在世界各地的分散情况。
张志清:所以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情况,还有一些机构,比如像北京大学,藏了四册。
王鲁湘:北大图书馆还藏了四册呢。
张志清:这个四册呢也就是捐给了,捐到国家图书馆,当时叫北京图书馆,我们现在就是像百川归海似的归到了国家图书馆里。
王鲁湘:那么这里头,比较有传奇色彩的就是在山东发现的一个农民的,藏的一册《永乐大典》,怎么会到了这个农民家里头呢?
张志清:这个非常有意思,当然我们认为呢,也有可能是商人带过去的,也有可能是义和团,因为在这义和团里边呢,那河北山东人是很多的,因为那个时候又在翰林院一带又打仗,很有可能就是这样带过去的,但是也有可能是商人带过去的,这种可能性也会有。
因为图书馆大力宣传抢救古籍的重要意义。80年代,一个山东县城的农民也对《永乐大典》有所耳闻。
张志清:当时这个反正已经是改革开放了,那么看这个,看年历,那时候不都大家全都挂吗。
王鲁湘:挂各种挂历。
张志清:那时候是用书引做年历,一看这是什么有名的书,有名的书。一看到《永乐大典》,说这个《永乐大典》说我们家过去好像是有一本,但是这本书已经不在他这块了,那个时候他看的时候他还小,说现在不错了,能够把古籍印到挂历上这个很不易,看到这个书的时候他就觉得他们家过去有一本,他们家过去是有一个妇女嫁到别的村子里面去,随身就作为嫁妆给带走了,因为这个里面是夹了很多剪纸样,鞋样,所以就是作为嫁妆给带走了,那时候大家谁都不知道这个书是个什么书,它的价值大不大谁都不知道,就是反正作为一个旧书给带走了,所以他就赶快跑到那边去,那个地方呢,就找到了这本书,找到这本书然后给北京图书馆我们打的电话,就说你们派馆员来看一看,是不是《永乐大典》,当时我们就派了两位馆员,其中有一位王玉良先生,过去是我们善本组的组长,对《永乐大典》都很熟,就专门到山东去,去看这个书,一看就是《永乐大典》。
李际宁:那么老乡把它捐赠给国家了。
王鲁湘:这也是不容易,在老乡不识字的人家里头,保存了那么多年,而且你看老乡,山东人,到底是孔夫子的故乡啊,他裁那个边呢,有字有图的地方他不动不裁。
李际宁:他把能保留的尽可能保留。
王鲁湘:就是孔夫子的那个地方的人对字有一种神圣感。
李际宁:敬畏之心。敬惜字纸。
近年来, 《永乐大典》的回收工作一直在进行,目前有一册湖字韵的《永乐大典》几经周折,即将入藏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这个书的发现呢,是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有关,开展这个工作以后,就是文化部就派了很多专家,到全国各地去。
王鲁湘:普查。
张志清:就是做这个文献调查,比如说或者是帮助一些图书馆来识别一些版本,说这个东西到底怎么回事,去年的冬天,11月份的时候,就派了一批人是到上海,到上海的时候,就有一个女士,就跟这些专家说,说她手里有一册《永乐大典》,说是你们愿不愿意看一看,一开始作为专家们,都没把这事情放在心里,因为我们馆的这部分《永乐大典》,161册,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把它仿真复制出版了,出版了之后呢,这个当然做的是非常像,这个社会上是有一些人。
王鲁湘:就把它当真的了。
张志清:他那个是有一些人不太好,把它比如说,弄上一些茶水什么的。
王鲁湘:故意做旧。
张志清:故意做得旧,就跟原件一样,这样的,然后他来拿出来卖。
王鲁湘:欺世盗名。
张志清:所以那个时候,咱们在报纸上经常可以发现说黑龙江发现多少册,说某某地方发现多少册,都是好像是《永乐大典》又都出来了一样,实际上就都是书商或者是其它一些人做的伪,甚至有这么一种情况,有人拿着复制的到了我们馆说是要卖给我们馆,后来我们跟他说这是假的,他说不对,这不是假的。这是真的。
王鲁湘:还跟您较真。
张志清:死活也不走,后来我们把真的给他拿出来看,他就说你藏的是假的,这种情况都还是有的。
王鲁湘:李逵碰到李鬼了。
张志清:大家都没当一回事,就觉得就肯定就是这样的,那当然既然有人拿嘛,说是那还是看一看,晚上看的,几位专家是来看,是一看,大家眼睛一亮,这个不是,可能不是假的,因为当时也没工具书,我们馆里边,国家图书馆有一位,就是原来做善本组的组长程有庆先生,就赶快从上海就打回来电话,那时候已经是10点多钟了,然后给我打电话,跟我说,说是这个,他说志清你赶快查一查这个卷数是不是在那个里边,他说我觉得这是真的。
多年的研究和修复工作,国家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积累了一套具体的鉴别方法。几个专家仔细鉴定,他们一致认可这册书果然不是伪造品。
张志清:书主跟我们说,她说她愿意把这个交给国家图书馆,完全是这几位先生,特别是程有庆先生,对书的爱护的精神。
王鲁湘:感动她了。
张志清:她说我从来没看过。
王鲁湘:这么爱书的人。
张志清:就是看到这部书之后,是这么诚恳,这么兴奋这样热爱书的人,她说她跟我,她说这个书过去她可能也给其它的在南方的一些藏书单位看过,说人家好像都是那个,都不屑一顾,或者是大的单位,对你收过来的书如何,她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爱书的人,她说她一定要把这个给国家图书馆,她认为是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这是她亲口跟我说过很多次。
百川归海,目前国家图书馆藏《永乐大典》达222册。在保护回收这些图书的过程中,考虑到图书应服务于大众的使命,近年来,国家图书馆还发行了高仿版《永乐大典》,并制作了电子版图书,可供读者查阅、使用。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室,保存《永乐大典》的大叶紫檀柜中,还有60个空抽屉,据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空位置是为战乱年代南迁至台湾的60册《永乐大典》预留的,这些虚位以待的空抽屉寄托着国图人对《永乐大典》回归的深切期待。2009年9月,国图百年馆庆,为了让世人更多了解中国图书的历史,将有一个特藏珍品展呈现给读者,《永乐大典》也在其中,对此感兴趣的观众不妨走进国图,看看这部历经劫难的国之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