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逃港潮为内地改革开放提供辛酸的铺排
2010年08月27日 19:11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欧阳东:社会的不断的发展,我们还可以跟着这个脚步,跟着这个时代的脚步,也赚了一点点吧。

杨锦麟:你见证和参与了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共和国在一个特殊的年代里面,一个特殊的一个历史过程,正因为有这么跟香港澳门的比邻,有60年代、70年代末这两度的逃港潮。中央领导们下定决心,把深圳蛇口作为改革开放的新型试验区,和你们当时的逃港是有关系的。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对我们这个社会的人民没有吸引力,我们这个社会主义不可以再这样走下去,贫穷社会主义难以为继。

张就森:能够成功逃港拿港身份证的都是过五关斩六将

解说:深圳市罗湖区的黄贝岭村有一家颇具规模的双喜酒楼,每隔一段时间,老板张叔总会在酒楼内设宴,招待一帮老同学们过来叙叙旧。

张就森:这条路是罗芳村。

同学:这就是这位啦。

同学:是啊是啊。

同学:这个是我们班长,中间的是大老板。

同学:这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同学:刚刚毕业,这是毕业照,刚刚毕业了。

解说:这张深圳中学76届初中版的毕业照里,张就森年轻的脸庞上写满了天真和快乐。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大潮还没有来到深圳,对于一岸之隔的香港,张就森的怀揣着一种模糊而天真的向往。

同学:要很有胆量才行

同学:为什么

同学:要爬铁丝网啦,又怕遇到狼狗啦,又要回游泳啦,不是这样走过一条马路就去了。很多困难组织你的。这边解放军捉,去了那边香港的警察也抓。

张就森:可以这么说,能够成功偷渡到香港,到市区拿身份证的,是过五关斩六将的。

杨锦麟:这个地方就是黄贝岭?

张就森:对对对。这里以前没这么宽的。

杨锦麟:那时候你们的田在这里。

张就森:对,在这里,我就在这里种田。那么下午刚好我们,年纪最大的是我了,我是78年年底到香港去的,年头的时候都全都跑到香港去了。

深圳黄贝岭村民纷纷逃港 当地难觅青壮年

解说:黄贝岭村菠萝山下是深圳河最窄的河段,也是偷渡往香港的一处捷径。中学毕业后,十几岁的张就森就在边境线上为生产队种田。当时有着近水楼台之便的宝安县村民偷渡成风,附近的村庄里难以见到15至35岁的青壮年,到了70年代末队里的田地几乎无人耕种。看着身边的朋友相继离开,张就森逃港的念头渐渐清晰起来。

张就森:这实际上是我们的祖宅,祖祖辈辈人在黄贝岭乡村这里,几百年历史保存的。

解说:对黄贝岭老宅,张树森有着深厚的情感。1962年广东出现了十几万人的大型偷渡潮,他的两个哥哥也在此行列,当时家里有人偷渡,就要被扣上叛国投敌的帽子,家里的房产被没收,张树森和父母就蜗居在此。

张树森:看到很多人就这样跑过去了,他说你要想走你也走吧。

解说:1979年的一天,张树森带着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向铁丝网另一边的世界奔去。

张就森:下午两点半的时候告诉我们去深圳剧院看电影,晚了一点,那个上海队员就骂我们,开工他们晚了,那几个小弟兄说,反正都没人做了,做也骂不做也骂,就从那里我们一起就跑到香港去了。

解说:此时距离1978年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理论不过一年的时间,这一次的大规模逃港和前几次不同,人们除了经济原因,更多是对改革开放前途的迷茫。这时,到香港去成了保安土生土长的农民最直接的愿望。

张就森:从我离开黄贝岭偷渡到香港去的时候,我们都没打算要回来。我到了香港去了以后,有的亲戚就给了一点钱给我,然后我照了张照片,拿回家给父母看一下。偷渡到香港去第二天做的就是这个。

张就森:我最记得的就是那个凤爪其实凤爪,我们广东人叫凤爪,像你们内地的人不叫凤爪,叫鸡脚,我就说,师傅,这是凤爪吗,这不是鸡脚吗。香港人就瞧不起你啦,大陆仔,跟你说是凤爪就是凤爪啦,我们不知道啊不要说吃,见都没见过,听也没听过。因为我们这里内地太穷了,我刚到香港的时候,真的是人间的天堂啊。

偷渡客遭香港人歧视 给当地就业造成压力 

解说:1979年,香港热映的电视剧《网中人》,里边有个角色叫程灿。这位刚从大陆偷渡到香港的新移民面对陌生的世界,与周围产生了种种不协调。后来,“阿灿”这个略带贬义的称呼就成了内地偷渡客的代名词。他们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在香港只能从事廉价的体力劳动。此外,还要承受来自香港本地人歧视的目光。

张就森:我们要洗澡冲凉啊,没肥皂啊,不要说冲凉液那么奢侈的东西了,肥皂都没有。他就拿了一个洗碗用的洗洁精来给我。当时我不知道那是洗洁精,听啊没听过名字,是不是,我就拿它洗澡冲凉啊,越洗泡越多在头顶上,他在哪里哈哈笑,他故意啦,我还傻乎乎的,我还跟他说,诶,不错哦。

解说:说起这些往事张就森总是一笑带过,但是这也反映了当时香港对内地偷渡者的一些反感情绪。从1976年到1981年内地共有近50万人非法到港,相当于香港人口的十分之一。这给当地人的就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张就森:比如说我们偷渡到香港去的时候,他们可能那个时候是拿一百块钱工资一天的,后来我们一群大陆人跑到香港去以后,香港的包工头反正多人来做工啦,从一百块减到了70块或者是80块,从他们那种利益啊,我们削剥了他们的利益

杨锦麟: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今天香港排名前一百名的富豪中间,有40%都是60年代移居香港的,当然大部分是是非法移民,或者是逃港潮中间的一批人,这些人的资本的积累,都是从他们逃港地垒的第二天就开始了,当然我们也知道,大部分逃港的这些人士,他们从事的都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作,工作非常低廉,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他们在香港也未必能找到自己的归宿感,他们也备受香港社会各界那些白眼歧视。

张就森:回乡探亲只能与父母在车站见面

解说:1979年4月的香港明报上专版刊登了买电视机送国内亲友的注意事项,改革开放国门重启,大批香港居民回乡探亲,张叔用自己半年的积蓄换来了一台三洋牌电视机。

张就森:79年的时候我买了一台电视机回来,三洋牌电视机700块钱,刚好我有一个亲戚在香港台联电器卖电器的,我让他给我买的我的步障啊我还不能回来嘛,那个时候还是没有维修证上网,还是维修检修书。

解说:1980年,当时偷渡者回国仍然有严格的限制,耐不住思乡之情,一年后张就森还是偷偷地回到了深圳。那个时候回到深圳,还要走那个楼梯,几十级楼梯走下来,我一边走楼梯就一边唱那首歌,故乡的云啊,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很激动很激动第一次回来,我回来不敢回到黄贝岭,我还是通知我父母在火车站里面见面,第一次回来时就是这样见面的。

解说:80年代初,香港兴建地下铁,工地上到处都是大陆偷渡客的身影,张就森也在其中。在香港的20年里,张就森做过酒楼招待,当过货车司机,靠勤劳的双手致富,也让家里的父母安享了晚年。

张就森:第一栋房子是81年时候盖的。

杨锦麟:那时候多少钱?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吴芮泽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