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数日的海上漂泊,萨福克号在一个月后抵达了伦敦。
这是庄严到达伦敦后,与中英双方策展人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前留下的集体合影。拍下这张合影后,一场备展硬仗开始了。
梁金生:那是故宫建院以来第一次以博物馆,就是现代博物馆的概念,来组织去办这个展览,好像当时去了有700多件东西吧,书画、青铜、玉器是各方面的东西都有,而且都是精品。
1935年11月28日,为期三个多月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拉开了序幕。
梁金生:那是中国第一次出去办展览嘛,据说是挺好的嘛。在伦敦的报纸,或者甚至英国的报纸,欧洲各国的报纸,因为那次是展览的规模挺大,除了故宫的东西,还有一个欧洲一些私人藏的中国文物,也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王鲁湘:从1935年冬,皇家艺术学院售出第一张门票开始,“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历时三月有余,售票数量之多,为历次展览所不及。展会期间,英国各地共举行过25次公开演讲,所讲内容都是中国艺术,并且这25位讲演者,无一个是中国人。展会前,英国城市里衣冠楚楚的黄种人他们都认为是日本人,惟有英国伦敦蜡像馆里的两个中国人模型,似乎包含了他们对中国人传统的看法。这其中一个是缠足的妇人,一个是拖着辫子躺在床上吸食鸦片的烟民。那次的展览,中国珍宝以独有的文化魅力激发了英国民众对古老中国的想象,这让彼时身在其中的几位中国故宫人感到由衷地自豪。1936年初春,庄严等一行四人护持着这80箱国宝荣归上海,可又一场文物大迁徙正等着他们。
上海烽烟再起 《快雪时晴帖》走上西迁之路
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文人与军队共同书写的旷世传奇
16年的颠沛流离
几代人的倾心护持
同期:文物的遭遇就是我们的遭遇
两岸故宫再携手
重温国宝大迁徙之路
《文化大观园》正在播出
1936年劳动节刚过,装载着文物的兰浦拉号抵达上海。
庄灵:这时候故宫博物院,因为要比较长期地来储存这个南迁的文物,所以就在南京这个朝天宫旁边,在一个冶山的,紧贴着一个小小的山丘叫冶山,这个冶字是冶金的冶,在冶山的旁边就盖了这个永久性的库房,那这个库房也就变成了后来的这个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的院址。
今天的朝天宫门口,仍然留着“南京分院”的印记。
这不一样了。
是不一样了。
它变大了。
真的变化大
这个还是,这变化大了,本来这边,这没有,沿着这个墙这边有些地下摆些地摊,卖书了,古董什么我1999年来的时候,我一看我都几乎不认得了,变化太大了。
这座据说由吴王夫差所筑的冶城全部面积138亩,所处地址高旷,很适合存放文物。
这个地方原来是土路,这个就是库房。
1934年冬,原本就打算将文物存放在南京的故宫博物院终于找到了这里,并打算以最快的速度,在此修建一处隐蔽而又适宜长期存放文物的库房。1936年4月15日,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保存库的奠基典礼如期举行。等到即将入冬时,这间位于土山之下,不受空袭困扰,小型炸弹又不易打穿的文物“保险库”宣告落成。
1936年12月8日,一万多箱存沪文物离开上海,于隔天清晨抵达了这个至今仍然保留着民国气质的轮渡所,随即改陆路运到了朝天宫库房。
王鲁湘:文物分五批抵达南京朝天宫库房,并且安置妥当后,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正式成立。一个新机构的诞生,总归给整个队伍带来了新的朝气。于是,上海未完成的点收工作又被重新捡起来。此时庄严、吴玉璋、朱家济等先生总感觉古物字画封在箱子里太久不是个办法,于是就主张把书画按年代作者分类入箱,有机会的话也好搞个展览。朝天宫的大成殿、崇圣殿殿宇宏大,刚好可以用来陈列。不想展览的预算还未核准,卢沟桥的炮声就响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月后,上海“八·一三”战事再起。文物的安全再度陷入困顿。
庄灵:“八·一三”,就是日本已经开始攻击上海,那么在这是非常紧急,当时的政府就当时透过博物院的这个规划,然后就是由我父亲负责第一批的西迁文物。也就是运到英国展览的80大箱,黑色的铁箱,特别定做的,那个箱子就非常地牢固,也做得很好。那把这个到英国去展览的所有的文物,因为箱子可能还有多的地方,就是再找一些当时没有去英国展览的文物,一起放进去,那么让这个80箱更丰富。据我后来查看这个紫禁城方面出版的这个资料,这后来增加放进去的,非常有名的就是三希帖的《快雪时晴帖》,王羲之的,以及这个现在台北故宫的镇院之宝之一,西周的散氏盘,这个是也是铭文很多的。那么这两件都是后来要增加进去的。那么这个时候就是说他们的文物南迁的这个第一批文物,是从南京然后用长江的,大概是招商局的建国轮吧,然后上水到武汉,在武汉有个短暂的这个中转,然后用铁路从武汉再往南边运,结果到了湖南的长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徐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