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生:当时对于文物南迁在社会舆论上有不同的一些看法,有的人主张迁,有的人主张反对迁,有的人是反对迁。所以那时候在我们家还曾经接到过什么恐吓信,大概内容好像就是反对南迁,你们家要是这么做怎么怎么样就这样,后来我爷爷还曾经跟家里讲说把家门口的那个牌子,原来不是讲梁宅,改成杨宅,
王鲁湘:文物要运走的消息一经传出,确实给故宫带来很大的麻烦。北平各界,群起反对。老百姓说,文物虽然重要,可比不了人民,现在政府要运走宝物,是不是准备放弃国土,抛弃人民?如果政府有诚意保卫国土和人民,就要停止这种撼动人心的动作。更有甚者说,政府赶走了宣统皇帝,就是为了这批宝贝,成立什么博物院,都是幌子,是障眼法,他们是蓄意要搬走宝贝,卖给外国,现在北平事变了,他们可有机会了,正好以害怕日本鬼子为名,堂而皇之地将宝物运走。种种猜测,不一而足。院中也如梁先生家一样,时常怪信怪电话不断,言辞激烈地警告说,如果文物起运,将会在铁路沿线埋下炸弹,要了押运人的命。
故宫宝物展览 外国老太太硬要坐龙椅
那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中国文人与军队共同书写的旷世传奇
16年的颠沛流离
几代人的倾心护持
两岸故宫再携手
重温国宝大迁徙之路
王鲁湘:1933年1月,日军踏进了山海关,看来再怎么反对,文物的迁移已经是势在必行了。1月,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了“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的承诺。2月4日夜,包括梁先生、庄先生在内的数名故宫人接到了秘密通知,要他们收拾好随身衣物,5日夜里装车,6日就要离开北平。2月5日,大批板车进了故宫,几个小时就把各车装好。天黑之后,出午门到火车站装上了火车。车辆途经的地方一律戒严,不准任何车辆通行,就这样忙活了一夜,1933年2月6日清晨,第一批文物由北平出发了。
解说:南迁文物的第一批,也就是1933年的2月6号从北京出发以后,大概是10号的早上到了这个地方,然后这个运送文物的列车就停在这个地方靠一个月,然后再在这个地方从火车上下来了以后,通过这个车运到这个码头,再运到上海去,就是3月5号的样子,所以整个车站基本上还是30年代的老样子,因为这个车站我们一直用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样子才完全停运,所以这个火车站无论是它的建筑,还是铁轨,还是月台,基本上都还是老样子。
1933年2月6日清晨,运载第一批南迁文物的列车在军队的护卫下由北平西站出发,经平汉、陇海和津浦铁路线一路南行,于10日清晨抵达了这个当年的南北交通要冲。然而,由于离开北平的命令太急,起运人员抵达浦口火车站后,仍然未能得到文物安放在何处的指令。无奈之下,按照当年文物押运员那志良先生的回忆,他们彼此打趣说,这叫做抬着棺材找坟地。足见当年文物南运之急。
一个月后,押运员们终于得到了中央指示,除档案部分暂留行政院大礼堂之外,其余文物运往上海。
南京浦口码头,此次重温文物南迁路的第二站,当年第一批进沪文物就是从这里离开了南京。
那是一艘招商局派来的老船,名曰江靖,1933年3月5日,老船沿江而下,进入黄浦江之后,上海的高楼大厦已经尽在眼前。
梁金生:到了什么地方,到一站它首先都要点查,就是我从北京我到了上海,到上海我要点查,从北京走了多少件和你到了上海有多少件,还都要做记录,要一箱对一箱、一件对一件那么核对。
文物在上海的存放地,是法租界天主教堂边上的这间仁济医院。库房四周因为不与民房相连,所以很适合暂放文物。
就在第一批文物抵达上海不久,北平城的故宫里再度忙碌起来,第二批、第三批,到第五批文物陆续离开北平抵达上海。五批文物陆续抵沪之后,点查人员汇总统计,文物共计19557箱。宝贝们暂时脱离了危险,驻沪办事处也相继成立,典守人员刚想松一口气,又一项大任务接踵而至。
庄灵:到上海当时也不是长期的。那这个时候来中间有一个文物要到英国去展览,就是英国政府跟当时的这个国民政府,希望这些文物能够去英国,在这个皇家艺术学院,他们非常看重的,所以当时我们的政府同意了这个事。所以当时去英国展览的这些提件,那我父亲也都参与。
为了在抗日战争期间获得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支持和同情,彼时的国民政府爽快地答应了英方的邀请。展览大事已定,中英双方各自忙活起来。挑选参展文物,进库提件并且交付审查需要大量的人手,天主教堂边上的这间库房忙得热火朝天。
梁金生:从这些东西的拣选,就哪些东西选中了,哪些东西不选,选中的要单装箱,没有选上的还要重新归回它们原来的那个装箱,箱子里。然后要列目录、点尚匡、照相、拓片,这一系列工作,我想这些好像都应该是故宫人自己做的。在那么短时间内,做了这么大量的工作。
挑选工作大致完成后,1935年4月,上海滩各界率先看到了一次特别的预展。
梁金生:当时故宫有一个习惯什么,我出去办展览,首先要国人知道我哪些东西出去了,所以这样在上海,就先办了一次展览,这东西出去了,就是这些东西。回来以后,也要办个展览,我这些东西又回来了,要昭示世人,我们没有给它卖掉或者是损坏什么的。
王鲁湘:那次出国前的预展,上海滩各界参观者络绎。彼时的大上海,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了此前没机会看到的皇家顶级收藏,眼界大开。一位外国老太太看到宝座后迟迟不肯离去,硬是要求在上面坐上一分钟,方才欢天喜地地离开。展览圆满闭幕后,这批精挑细选的文物很快又被装箱装车,预备着跨过英吉利海峡,去伦敦完成它又一次光荣的使命。
1935年6月6日,英国军舰萨福克号抵达了上海港。当天,为赴英展而特别订制的80件装满文物的黑色铁皮箱被抬上了萨福克号。舰长曼纳斯对文物格外重视,命令水兵把箱子用厚木板夹起,用粗绳扎牢在舱里,避免海上的风浪伤到文物。6月7日清晨,满载中国珍宝的英国萨福克号离开了上海。
当时我父亲是以这个北平故宫博物院中文秘书这个身份,随同这批文物到伦敦去的。其实在伦敦展览还有好几位,都是故宫的同人,派到那边去,有好几位。大概我记得的有傅振伦先生,有那志良先生,他们是另外过去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徐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