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厚任(中科院空间中心研究员):赵先生在我们人造卫星的事业中间,大不愧是一个开创者跟奠基者,因为在我们国家最早最直接翠进我们国家人造卫星上马的是他,那儿我们国家最早的一批队伍,后来很多也变成我们卫星事业中间的一些骨干,也是赵先生那时候基本上组织起来的。地球物理所设立二部,就是中国科学院581组就是专门为这个准备的。那么这个581组里面各个研究室的分工也是挺全的,有搞课题的,有搞探测仪器的,有搞遥测遥控的,有搞环境模拟的,有搞天线的,基本上都是很全的一支队伍,在赵先生的大力领导跟组织下面,就基本上都建立起来了。
解说:1978年10月由赵九章、钱冀等科学家组成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到前苏联考察,一行人中只有赵九章知道此行的真正目标是卫星。代表团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住进的莫斯科的北京饭店。但是他们在苏联呆了两个半月,一直没能参观到最向看到的卫星研制及其他相关的关键部分。十分失望的赵九章感慨地说:靠天靠地靠不住,发展宇航科学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后来他在总结中写道,发射人造卫星是一项技术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大工程,需要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做后盾。中国尚未具备这样的条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从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应该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吴智诚:那时条件很简陋,比如我们搞卫星搞火箭的仪器的要做环境试验,没有房子就用我们院子里一个旱厕所,把那个粪坑填掉,打上水泥地面粉刷了墙,把环境试验设备装到里面拉上电源,就做了环境试验这个实验室。
解说:这时,中央和有关单位也意识到我国还不具备放卫星的条件,果断地决定放慢卫星研制的步伐。
刘振兴(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九章研究生):1958年大跃进紧接着就是三年困难时期,因此从中央角度或者从科学院角度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当时那个大跃进的那个气氛,大家到处都在放卫星,但但是那个卫星不是真卫星。什么也可以讲我们也放卫星的,但是这个可是真正的卫星,在当时我们那个技术条件下,经济的条件下,你要想着很快的放卫星,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当时,赵九章先生根据中央的意志,坚决地提出来,就是我们分两步走,第一步首先是探空火箭,发射探空火箭,然后我们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时候再发射卫星。
中国困难时期赵九章提出研究卫星分两步走
解说:经过六年扎实艰苦的探索,到1964年历经坎坷的中国空间技术终于获得重大突破。6月底到7月上旬,短短的10多天里,中国在酒泉导弹基地连续多次成功发射了自行研制的弹道式导弹。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又爆炸成功。导弹发射和原子弹爆炸的成功无疑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赵九章敏锐地感觉到研制和发射中国人造卫星已是指日可待,中国人离太空的距离越来越近。而此时,他正应国防科委的邀请在酒泉基地参观,难捺内心喜悦的赵九章在临走之前,特意给基地人员做了一场关于空间发展的报告。
吴智诚:他估计三、五年发射卫星就可以有能力发射卫星,因此,他从1964年11月回到北京以后,就约了钱学森来交换意见,有一天钱学森晚上到了赵九章的办公室,钱学森问赵九章基地参观的印象怎么样。他说想不到我们火箭发展这么快,估计三五年就可以发射卫星,我们应该及早把这个建议向中央提出来。
解说:正是因为长久以来坚持不懈的努力,赵九章和助手钱冀在短短的十天里就把卫星计划的方案整理出来,送交中科院和国防科委。196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专门会议上,对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这个总体方案进行了讨论。
潘厚任:这个会议是开了很长,大概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第二个会议像那么长,开了42天,从10月20号一直开到11月底。所以这个会上开得挺好这个会,白天开会,晚上就计算,效率还是很高的,很多问题在这个会上解决了。那么当时不是提出来,要上得去、抓的住、听的见、看的见,就是对我们第一个人造卫星的指标就确定了,而且当时就是说,大概1970年左右希望能够把它送上天。
解说:为此,在1966年春,中国科学院成立了“651”设计院,赵九章担任院长,他全面组织实施中国卫星的研制工作,制订卫星研制规划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体方案。从此,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到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
历史在1966年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席卷全国的“红色风暴”冲击到承担卫星工程任务的每一个单位。1967年初,中国科学院及下属单位均被“群众组织”夺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都靠边站了,赵九章在这场“红色风暴”中也未能幸免。
这里是赵九章最后待过的地方,造反派把赵九章从办公室里赶出来,要他呆在这所破败的小楼的门堂里写检查。那时,有关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他无权过问,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接受无休止的批判。
都亨(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赵九章研究生):有一次这个批判会完了以后,就从所本部走到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前面就看到他一个人在慢慢走,手里还拎着那块资产阶级大学阀的牌子。当时我确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刚刚批斗完,这时这个心情觉得很尴尬,但是自己的老师,当然还得跟他一起走,就上前跟他一起走。我心理很担心他会有些什么怨言什么的,当时在文化大革命的气氛下,我就不好表达,但他一句怨言都没有,也没有什么。
他反而关心的就是当时几个主要的工作,一个导弹现象学,一个高空核爆炸效应,问我们这个工作进展怎么样的,但是我没法说,因为文化大革命以来,我们冲掉了,我们都没有做工作,我们只能支支吾吾的说,我们还在做,只能这样说。他也看出来了,最后就是说,这些工作你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将来一定会是有用的。
解说:在赵理曾家的书架上,端端正正的摆放着的这张照片是赵九章1964年参加最高国务会议时的情景,照片里毛主席正给大家讲着什么,看得出来,大家的心情很不错,坐在醒目位置的赵九章笑得格外开心。然后就在四年之后,赵九章却陷入深深的苦闷和彷徨之中,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庆天安门的请柬上。
赵理曾:就是他期望的观礼卷就是说是一种中央对他的一个信任,是这样的,所以他跟我妈妈那个时候,9月30日跟我妈妈说,你今天一天都不要出去,你在家等着,看这个观礼卷来没来,因为五一的时候他上了天安门了,1968年的五一。
解说:建国以后,赵九章曾多次受邀参加天安门观礼活动,不难想象,1968年五一的这次观礼对正处在磨难之中的赵九章无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徐荣栏(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五一节上天安门以后,当时他心情比较开朗,甚至于我听说他发了言,现在我年级大了,也不想当首长了,但是我英文好可以给你翻译,可以查资料等等一些很积极的话。总的来说,我想用就是用自己的一些知识来继续为国家服务这样的话,这样的信念比较大。但是这些东西得到了几个比较坏的造反派的一些坏的想法。有的甚至扬言,看你五一节之后,国庆的时候能不能上天安门。
工作人员:这是我们保存的赵九章先生的1967年的国庆请柬,1968年的我们现在也没有找到。
曾子墨:其实,1968年赵九章的国庆请柬在国庆节前三天就发到了中国科学院,却谜一样的消失了,这对苦苦期盼着的赵九章是巨大的打击。1968年10月26日清晨,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悄然离开人世,周总理得知噩耗,悲痛不已。18个月后,我们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这颗正样星与此前赵九章主持完成的初样星基本一致。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分享到: | 凤凰微博 | 人人网 | 开心网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编辑:王太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