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大隐”于数学 挑战250年智力极限
2009年06月01日 10:55 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卫视《我的中国心》2009年5月16日节目

【人物简介】:陈景润(1933-1996)著名数学家在近代解析数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上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率先在世界上得到了(1+2)的结果。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至今保持着在该领域的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曾子墨:1742年,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现象: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这道命题被简称为“1+1”,歌德巴赫无法解释自己的猜想,于是,就写信给当时意大利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证明。欧拉穷尽一生的劳作,最终没有成功。随后,全世界科学家为了这道古典数学难题奋斗了260多年。上世纪60年代,一个中国人把“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到最接近“1+1”的地步——“1+2”,他的成就至今无人超越。这个中国人就是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

解说:1978年1月,《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2月1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以及各省市报纸、电台争相转载转播《哥德巴赫猜想》。登载有《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杂志、报纸一时洛阳纸贵,人们纷纷传阅读着这位传奇人物的事迹,刚刚从10年动乱中走过来的中国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人们难以相信,这样一个瘦弱的书生,是如何能忍受漫漫长途中的孤独和寂寞的。

由昆:可以说就是因为那篇文章把陈先生,陈景润推到了世人面前,让他就是说家喻户晓吧。

林群:因为文化革命的时候,就是到后期,《人民日报》什么,在很多上都有,而且报纸的影响也非常大,

由昆:为一个小人物,能够在这种党报上边全文转载来这个的话,是历史上没有的,可以这样讲,历史上没有的。所以的话呢,可见当时的那种重视程度和这种轰动效应,特别特别地大。

解说:中国大地刮起了“陈景润旋风”,陈景润成为科学与献身的代名词,成为改革开放之初,鼓舞人们迈步新长征的精神动力。科学家一夜之间成为最时髦的职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又重新挂在人们的嘴边。

林群:那么这个影响了一代的年轻人,很多人学数学,就是在海外这些搞数学的人,大部分都受陈景润这边宣传的影响。

由昆:现在有退休的,有还现在在职的一些人,一讲起陈景润的话,他说我们就是受陈先生的影响,我们走上了这条道路,就是这样的。

解说: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在今天福州市郊的胪雷村,在福建方言里,日子过得好叫滋润,为了讨个吉利,父亲给这个儿子起名叫陈景润。

陈景润在家排行老三,上有哥姐,下有弟妹。从小父母对他的关注非常有限,他瘦小体弱,常常遭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养成了他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性格。加上从小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一直以来他都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林群:我们去的时候就知道他是很怪的,他的绰号叫做booker,booker就是书呆子或者学者的意思,因为他不修边幅,也不讲卫生,所以他跟平常的同学跟他区分开的,听说他是这样的,经常把书撕成一页页的,到山洞上去念书,躲到山洞去念书。

解说:上学的时候,陈景润向来不引人注目,他不爱说话,早早就来上学,上完课背起书包就回家,一头钻进他的书堆中。长期看书,而且爱躺在床上看,让他早早就戴上了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就用一根线绑着。俭朴、沉默寡言、喜欢数学是中学同学对他的总体印象。其实在整个学生时代,陈景润的整体成绩并不突出,但唯独数学成绩总是能遥遥领先。

林群:他属于想得很深的人,不是说很快,他是这种类型的性质,钻研得很深,他说难度深度是别人比不过的。

解说:1950年春天,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却以“同等学力”考入了厦门大学数理系,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时,厦大数理系只有3个学生再加上一届留下的1个同学,4个学生一个班,老师几乎是手把手教他们。

曾子墨:当年去念厦大,是颇需要有些胆量的。因为,抬头便可望见仅一水之隔的国民党控制下的金门诸岛。终日炮声不断。红旗虽插上了厦门岛,但空中却未完全解放,解放军空军部队尚未入闽,国民党飞机常来骚扰。但周围的这些喧闹和紧张似乎与陈景润无关,大学时代的陈景润,依然保持着中学时那种沉默近似孤僻的性格,独自在数学的王国中遨游。就这样时间到了1953年秋天,当时国家急需人才,陈景润这一届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奔赴到全国百废待兴的各条战线上。

解说:这次毕业分配,陈景润所在数理系仅有的四名学生中,三位都留在厦门工作,只有陈景润一人被分配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能到首都工作,这在当时是一种无上的荣耀。陈景润的父亲陈元俊满心欢喜地认为儿子的生活从此就要滋润体面起来。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陈景润独自踏上了北上的火车。

这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在厦门上大学的三年里,除了上课、吃饭和睡觉之外,他全部的时间,几乎都消融在那些抽象数学符号组成的深奥、玄妙的特殊世界中。陈景润成名之后,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上大学的时候,他非常享受那种把数、理、化的概念、公式、定理,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感觉。然而这种游刃有余的自信,只有他自己的数学世界能够给他。而此时,他站在中学的课堂上,面对着讲台下几十双锐利而机敏的眼睛,禁不住吓得发抖。

由昆:北方的孩子,根本就听不懂他的福建话,用他自己的话讲,我是福建的普通话,但是那种普通话听起来也很难了,所以的话那段时间应该说对他的事业上来讲,应该是比较失败的

林群:因为他呢,这个水平到一定地步啊,他对东西看得非常透,其实讲得非常好,但是他当时还做研究阶段,通常是非常集中,没有可能把时间分散,所以他当时没有把时间花在教书上,中学当然看他不能教书,就把他给除名了,除名了就回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